关注我们
赢商网 > 行业 > 观察 > 正文

新质生产力,正在撕裂“心智生活力”

商业与地产
摘要:心智生活力 = 情感满足 × 科技赋能 × 意义创造

2025年CES展现场,东京初创公司Yukai Engineering的吉祥物机器人Mirumi悬挂在观众背包上,轻盈地晃动着脑袋,它内置的传感器如婴儿般好奇地张望四周——这款售价59,400日元的毛绒智能玩具,预售期间便一抢而空。

不远处,中国公司萌宠智能的机器宠物Ropet吸引着长队等待抚摸,它凭借400万种个性组合回应人类的触碰,皮毛温度被精心调校至36.5℃,模拟生命的温暖。

这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消费电子盛会,已然成为AI情感工程师的竞技场。

据CES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展会中47%的机器人产品以"情感陪伴"为核心定位,较三年前惊人地增长了320%。与此同时,中国企业金三玩美将AI技术植入硅胶美女MetaBox,万元级别的情趣机器人在海外市场引发热潮,券商预测2025年此赛道规模将爆发性增长,有望突破300亿美元。

当情绪价值与硬核科技碰撞融合,我们常在政策文件与媒体报道中听到的"新质生产力"已不再是冰冷的算法与钢铁机械的代名词。

*****

2025年的商业世界,很可能将在情绪价值的深水区、科技赋能的临界点、意义消费的无人区中,悄然完成新一轮进化。

从满足功能需求到填补精神空洞,实体商业正在从简单的交易场所升维为"心"与"智"交融的容器。

让我们创造一个与"新质生产力"谐音的新概念来概括这一趋势:"心智生活力"的运营时代已然到来:

一方面是"心的生活":人们渴望逃离科技的束缚,进行数字斋戒,通过实体商业空间重建被算法、屏幕和即时满足摧毁的人性完整性;

另一方面是"智的生活":人们同时也在更深度地拥抱技术,当孤独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病,商业世界正借助传感器、大模型和仿生皮肤,编织一张温柔而富有弹性的价值网络。

可以看出,心与智是相爱相杀的矛盾对立统一。越陷入“智”,越追问“心”;越陷入“智”,也越激发“心”。

如果基于"心"的体验深度与"智"的技术赋能度进行交叉分析,

维度一:体验深度

(从浅层体验到深层体验)

基础体验:感官刺激、短期情绪反应

深层体验:意义构建、长期价值创造

维度二:技术赋能度

(从低技术赋能到高技术赋能)

低技术赋能:以人为中心,科技辅助

高技术赋能:科技驱动,人机协作

就会构建出如下四个象限,会构建出截然不同的消费叙事——

它们或是数字洪流中的情感锚点,或是算法支配下的效率革命,又或是在科技与人文的撕扯中寻找平衡的共生实验。

1.

人情温度

数字解毒剂--社区和社群商业

没有人能真正抵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魅力。

在技术洪流中越陷越深的现代人,正将偶尔"放风"回归现实视为一种间歇性养心的必要仪式。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现代科技已悄然为我们的大脑装上了"外挂",我们必须学会向科技输入正确的"提示词"才能获取理想回应。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将人与科技深度绑定的过程。

随着这种深度绑定,除了长期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替代的潜在焦虑,各种新型瞬时烦恼也在不断涌现:游戏通关后的空虚感、在朋友圈、游戏、B站等平台间频繁切换身份的迷茫感,信息爆炸带来的选择困难症,刷抖音时间与空虚感成正比,朋友圈好友数量与真实友谊成反比。

吸两口烟火气,才能让心灵复苏。

社区商业的人情味价值正在于此,以周边300-500米,最多1公里范围内居民的"日常生活"为底色,通过菜市场、街边摊、社区市集等业态还原真实生活场景。例如上海鸿寿坊的"食集"将生鲜零售、小吃档口与公共空间有机融合,既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又成为社区居民交流互动的社交场所。

这类场景通过高可达性(如最后一公里覆盖)和常态化消费黏性,不论世界如何变迁,“家门口经济”可能会是线下商业最坚强的堡垒。

虽然现代社会已不再是传统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村落和大院,但在无人便利店与AI客服席卷零售业的当下,社区楼下、胡同里、弄堂中的小咖啡馆却逆势生长。去得频繁了,每次站在吧台前无需开口,主理人便会自然而然地问一句"还是美式?",

这种建立在人力记忆基础上的温度,恰恰成为人们反复光顾的最真诚理由,

因为在一个高度数字化的世界里,熟悉感和被记住的体验比任何尖端技术都更加珍贵。

2.

智能便捷

效率兴奋剂:商业全链的技术体验

过去几年,从AI驱动的精准营销到AR/VR的沉浸体验,从光伏发电的绿色商场到循环经济的时尚设计,商业领域正通过"智"的技术消除决策摩擦,打造丝滑流畅的多巴胺刺激链条。

在长城景区,一杯热气腾腾的梨汤从山脚送达山顶游客手中最快仅需6分37秒。截至2024年底,美团无人机已开通53条航线,累计完成超过45万单配送;自动配送车累计服务近500万单,覆盖数百个社区的即时配送需求,自动驾驶里程占比高达99%。

天虹商场与华为合作开发的"灵智百灵鸟AI大模型",通过深度分析消费者行为数据优化库存管理和个性化营销策略,实现会员复购率提升40%,并借助AI生成营销创意素材,将设计周期从3小时大幅缩减至30分钟。

沃尔玛应用人工智能精准预测消费需求并动态调整库存,结合无人机配送缩短物流链路,有效减少碳排放;奢侈品集团开云(Kering)则利用区块链技术全程追踪原材料来源,确保供应链透明化,其旗下Gucci通过数字化平台使库存周转率提升27%。

从2018年开始,AR/VR就广泛应用在商业零售领域了。2022年Gucci推出前沿AR珠宝试戴功能,用户可在线虚拟试戴并智能测量指围,结合立体3D商品展示大幅提升购买决策效率;Hugo Boss与Reactive Reality深度合作推出沉浸式虚拟试衣间,基于个性化虚拟形象试穿各类服装,精准匹配消费者真实身材特征。

图源:弥知科技

除此之外,商场也在通过绿色能源与低碳技术实现可持续运营的全新模式。麦德龙东莞万江商场采用领先的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达48万度,并创新利用雨水回收系统灌溉绿植区域,被评为东莞市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宜家济南商场安装1,260块高效太阳能板,成功覆盖10%日常用电需求,同时通过中水回用系统显著减少水资源消耗。

3.

心灵疗愈

精神疫苗:日常商业的诗与远方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内心深处追问"活着到底为什么"的终极命题时,

从心理安全到舒适体验,从情感共鸣到温度传递,从意义感的追寻到归属感的重构,一场关于"心"的滋养方式觉醒正在重塑生活秩序。

当"发疯文学"从网络亚文化演变为系统性情绪管理策略,年轻人开始寻求低成本却高密度的疗愈方案来应对生活高压。

景德镇"无语菩萨"雕塑意外走红现象,深刻折射出都市人通过玄学符号寻找心理锚点的迫切需求;上海Jellycat限时体验店日均吸引3,000人次打卡,有力印证毛绒经济已成为治疗现代孤独症候群的实体解药。据尼尔森《通往2025:中国消费者展望》研究报告,中国情绪陪伴消费市场规模同比激增47%,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爆发潜力。

"断舍离"不再停留于口号层面,而是深度渗透到社会毛细血管的生活方式选择。

北京"内观禅修营"将反技术运动推向极致——企业高管不惜支付万元费用,只为获得三天彻底断网的放空体验,2025年报名量同比激增300%。这些鲜活案例证明,在高度原子化的数字社会环境中,低技术反而成为构建深度连接的有效工具。

小红书平台"Clean Fit"穿搭笔记年增长率达惊人的220%,无印良品推出的"10件生活必需品"概念盲盒仅三个月便宣告售罄,生动折射出极简消费理念的强大爆发力。户外风、阿那亚、城市微度假、公园式商业一股股风潮涌起的背后也折射出现代人对诗与远方的无尽向往。

在人工智能碾压式替代人类技能的普遍恐慌心理下,传统手工艺正意外成为对抗虚无感的精神出口。

山东毛家山村非遗工坊2024年客流量较上年惊人地增长了三倍,其螺钿工艺体验课程需提前整整两周预约。2024年抖音平台"新中式服装"相关搜索量同比飙升6,476%,马面裙、战国袍等传统服饰从设计师秀场华丽走入日常生活空间;

文化"血脉觉醒"现象已不再局限于服饰穿搭领域。寺庙参观、博物馆打卡正成为年轻人钟爱的"精神充电站",北京某知名自然教育机构的亲子课程报名量同比激增210%。

新中式文化热潮背后,是全球化语境下本土文化自信的生动具象化表达——消费者通过传统文化符号重新建构身份认同,积极对抗算法时代的文化同质化趋势。

4.

心智融合

神经接口:情绪商业的算法革命

当人工智能从纯粹技术概念蜕变为生活伴侣,智能化的终极命题已不再是简单"替代人类",而是如何更好地"激发人性"。在前沿技术的强力加持下,情绪可以被精确量化,场景也可以被智能编程,一系列革命性商业价值增值形态正在加速孕育之中。

情绪可量化

通过生物传感、语义分析等尖端技术,主观情感正被转化为可精确测量的数据指标(如"愉悦指数""压力值"等)。

在2024年的巴黎 VivaTech 节上,Dior 推出了其创新型生成式 AI 平台 Astra。这一尖端工具能够从多元化数据源提取宝贵洞见,帮助品牌精准把握并适应消费者的偏好变化。Astra 汇集并分析来自各种渠道的客户反馈,包括 Google 评论、产品页面评价、客户服务互动记录、满意度调查问卷以及实时购物会话数据。通过这种全方位的数据整合,Dior 能够获取更深入、更全面的消费者需求理解,从而做出更具针对性的战略决策。

图源:typepad

2024年,蜜雪冰城两家子公司联合投资成立一家人工智能新公司——雪王爱智慧,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和节能技术等。如今,蜜雪冰城通过AI中台深度分析用户点单行为数据(如深夜高频购买柠檬水的年轻女性群体),结合社交媒体情绪热词(如"孤独""治愈"),精准定向推送"雪王陪伴套餐",实现产品组合与情感需求的完美匹配。

场景可编程

这一趋势在家居空间的神经感知革命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海尔智能冰箱深度接入DeepSeek技术,实现食材智能管理、个性化营养规划等主动服务功能;方太厨电通过自研HealthyCookingGPT大模型全面优化健康烹饪场景体验。

EBO X家庭机器人已具备精准跌倒侦测、表情情绪分析等高级功能,TCL AiMe机器人在生活影音记录领域受到广泛欢迎,尽管家庭陪伴与健康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养老服务、家政管理和专业陪护领域都预示着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图源:上海博物馆

去年,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的"满庭芳菲——卡地亚的艺术魅力与AI创新融合"特展不仅展出了卡地亚珍贵的珠宝与钟表艺术品,更通过蔡国强团队开发的AI模型cAI实现了多重创新应用:作为展览视觉总监重塑展览空间、生成虚拟山水画卷营造沉浸式体验、提供互动装置增强观众参与度、推出"AI珠宝设计师"平台让观众参与创作过程,并通过智能语音导览系统提供个性化服务,展现了艺术与科技融合在实体空间体验创造上的无限可能。

价值可增值

当技术创造的独特记忆点(如AR互动体验、个性化气味定制等)成功转化为社交货币时,消费者普遍愿意支付3-5倍的价格溢价。

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是银发族群体的"潮技消费"破圈现象。75岁高龄网红"时尚奶奶团"通过抖音直播平台带货智能助听器产品,单场销售额突破千万大关;广场舞大妈群体创新使用AR眼镜同步舞步,成功将社群规模扩张至跨省联盟水平。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适老化技术改造,更是代际权力结构的深刻重构——银发族群体通过主动掌控前沿科技重新定义社会"话语体系"。

这种价值增值效应同样鲜明地体现在AI赋能下的"小而强"个体创业者崛起现象中。比如数字游民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这些"AI游侠"创业群体,巧妙运用ChatGPT 4.0+Midjourney强大组合拳,实现单人独立完成品牌策划、视觉设计、传播投放全链条业务流程,这种业务与旅居融合的生活方式也在成为重构“心智共生”商业空间和服务体系的新机遇。

未来随着脑机接口、情感计算等前沿技术的持续成熟,商业空间很可能出现"情绪能量站"这一颠覆性业态——通过精准神经反馈技术调节消费者脑电波活动,在购物过程中同步完成焦虑缓解、创造力激发等深层精神满足,

如果真能实现,那就标志着情绪价值体验将进入神经科学层面的全新维度。

结语

从机器人到人工智能,从算法到禅意,近两年的商业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相: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意义革命。

当情绪价值成为基础设施、科技赋能重构人机伦理、意义消费重塑价值尺度,商业的终极目标已不再是简单满足物质需求,而是积极生产生活的全新意义。

心智生活力 =

情感满足 × 科技赋能 × 意义创造

这一公式揭示了三个关键洞察:

首先,心智生活力是乘积关系,而非简单的线性加法。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或显著不足,都将极大降低整体效果。一个高效但冷冰冰的空间,或一个温暖但信息严重匮乏的环境,都无法真正满足现代人的心智生活力需求。

其次,意义创造是关键乘数效应。在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渴望从消费体验中获得深层意义感。那些能够帮助消费者建立有意义连接的商业空间,往往能产生指数级的心智满足效果。

最后,这个公式本质上是动态演进的。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持续变化,各因素的权重也在不断调整重组。商业空间需要持续敏锐感知这种变化趋势,并做出及时相应调整。

在这场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商业变革浪潮中,情绪价值正在重塑交易动机,科技赋能正在重构体验维度,意义容器正在重建价值锚点。从AI陪伴机器人到无人机快递奶茶,从数字斋戒到数智创业,每个场景都在有力证明:

当商业开始真诚关照人的精神世界,生产力就获得了滋养心智生活的永恒动能。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