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行业 > 观察 > 正文

命悬一线的Seesaw,只是咖啡倒闭潮的开始

新消费101
摘要:精品也好,平价也好,对咖啡品牌来说,下一步的目标将不再是单纯的够好喝或是够便宜,而是做出平价里面最好喝的;好喝里面最便宜的。

作者 | 考拉是只鹿

编辑 | 小鱼

图源自微博seesaw官方旗舰店

昔日的网红咖啡品牌Seesaw站到了悬崖边上。

314日,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咖啡连锁品牌Seesaw被多家供应商追讨欠款,由于多次催缴无果,供应商们正在对其发起诉讼。与此同时,Seesaw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出现了问题。有门店员工表示,目前已经被拖欠了两个半月的工资,自己为门店运营先前垫付的资金同样无法申报。

20243月起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Seesaw关掉了至少一半的门店。而就在几天前,Seesaw关闭了在深圳的最后一家门店。目前,Seesaw在全国范围内仅剩60多家门店。

种种迹象表明,Seesaw恐怕已然九死一生。

放眼整条咖啡赛道,寒意似乎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多个咖啡品牌。

不久前,有NOWWA挪瓦咖啡的加盟商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控诉,直言自己后悔加盟这一品牌。而事实上,NOWWA挪瓦咖啡已经连续2年关店数超过开店数;2024年,太平洋咖啡正式倒闭。

Seesaw的这场劫难,或许仅仅只是咖啡大规模倒闭潮的开始而已。

01

“少而精”变成“多而杂”

上海曾经是Seesaw的荣耀之地。

这是一座全世界咖啡店数量最多的城市。即便是在一条寻常的几百米小马路上,坐落两三家咖啡店也并不奇怪。

过去十年间,包括瑞幸、星巴克等在内的头部咖啡品牌疯狂扩张……各色咖啡品牌LOGO几乎遍布一二线城市的商场与街角。仿佛只要开出足够多的店,就能榨干每一个上班族的钱包。

然而,这一趋势在2024年似乎迎来了转折点。

去年,23家连锁咖啡品牌新开门店数量同比下降46.08%

近几年,随着咖啡品牌和店铺数量的指数级别增长,在不断强化的市场教育下,咖啡文化逐渐深入人心。然而,在星巴克进入中国的第26个年头,咖啡在一二线城市几乎已经不再需要普及,反倒是市场愈发趋于饱和。

“咖啡店多到喝不过来。”放诸上海,这绝非一句玩笑话。咖啡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街小巷。但凡有一个品牌有新品成为爆款,其他咖啡便会一窝蜂地开始复刻同款。当我们在感慨上海咖啡氛围之浓的同时,其背后的另一层深意或许是,上海的咖啡店已经有了供过于求的迹象。

与此同时,即便是咖啡爱好者增加每日咖啡摄取量,也并不意味着咖啡店必然从中同等获益,反倒可能边际效用递减。试想一下,如果你一天喝2-3杯咖啡,你都会选择去咖啡店购买吗?恐怕并不会。自己冲一杯冻干咖啡,或者来一杯挂耳,或许是一部分人每日第二、第三杯咖啡更有可能的选择。毕竟每一杯都要到店或者点外卖,也并没有那么方便。

当产能过剩遭遇价格战,事态的发展远超Seesaw的预期。

去年11月,Seesaw方面曾回应南都湾财社记者称,“Seesaw Coffee并不打算采取降价策略,我们将保持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洞察,并据此实施针对性的市场推广策略。”嘴上说的是一回事,身体却难以力行。

当星巴克都低下曾经高贵的头颅,Seesaw早已没有了傲慢的资本。然而,一方面, Seesaw的打折总是半推半就;另一方面,Seesaw整体的市场知名度不在第一阵营。因此难以形成“Seesaw变便宜了的印象,也无法促使消费者因此来购买咖啡。

至于Seesaw一直标榜的精品,也有网友直言不讳地表示:Manner的品质;皮爷的价格,开的下去才有鬼。

Seesaw确实很尴尬。价格比星巴克还贵,店面既没人家大也没人家雅致。在里面临时办个公感觉很逼仄。咖啡出品也就那样,性价比打不过Manner。更别提各大城市还有一大堆独立咖啡店都有自己的受众。”

产品不出圈;手冲也没了;营销还不到位。这是许多Seesaw粉丝对规模扩张后的品牌的吐槽。

遥想Seesaw在上海的第一家门店愚园路,那时候的Seesaw少而精被体现在从店面到产品的方方面面。而在资本的裹挟下,品牌往往难以坚守初衷。产品研发跟进不及时,新拓店面注重数量而非质量,“少而精”就会变成“多而杂”。

一旦大规模扩张却无法资本达到预期,后续的融资又无法跟进,品牌的滑坡在这个咖啡品牌产能过剩的时代无疑来得比想象中更快。

02

精品咖啡的祛魅

Seesaw当年的走火,与当时风靡的精品咖啡风潮不谋而合。

彼时,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咖啡作为日常的饮品,但很多人对咖啡的优劣并没有太多认知。直到Seesaw%ArabicaManner等品牌纷至沓来,消费者开始意识到,除了口粮咖啡外,原来还有一种“更高级”的咖啡品类。精选豆种、手工烘焙,外加复杂萃取工艺都显著推高了精品咖啡的上游成本。而精品咖啡店通常采用半自动机器进行咖啡制作,无论是冷萃还是手冲,对于咖啡师的要求都明显高于傻瓜式的全自动咖啡机操作。

精品咖啡是咖啡行业中矛盾点最多的承载体。一种既要又要的纠结心态始终缠绕着自身。

所谓精品, 以Seesaw为例,敞亮而宽阔的店面延续了星巴克第三空间的风格,且都坐落于一线的核心商圈,高大上的小资风情给消费者带来了朋友圈里洋气的Ins风,却也带给了Seesaw昂贵的租金负担。

从供应链上游的原料成本,再到一线商圈寸土寸金的租金,Seesaw精品二字赋予的溢价转化为了消费者账单上实打实的数字。

我记得10年前,Seesaw的一块切片巧克力蛋糕就要48元了,加上一杯容量并不大的咖啡,一顿下午茶的成本要将近80元上下。也就是那个时候消费景气,放到现在,谁愿意有时没事来顿这么贵的下午茶啊?「新消费101」采访了身边喝咖啡的朋友,大家普遍的看法是今时不同往日

有钱的时候喝精品;没钱了自然就喝平价了。或许是大多数人很难Get到精品咖啡和平价咖啡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吧。何况上班忙到飞起的时候,哪有时间和心思去品咖啡到底好不好喝啊。比如你让我选30块一杯的Seesaw99一杯的瑞幸,那我还是选瑞幸,毕竟一杯(Seesaw)能买三杯(瑞幸)呢。

于精品咖啡而言,想要抹平自己和平价咖啡之间的代际鸿沟,似乎并没有什么好办法。对于兜里缺粮的消费者来说,没有什么能比价格上的优势更吸引人。即便精品咖啡再好喝,但依然不属于每天购买的可承受范围行列。

咖啡是最早打响价格战的细分赛道之一。时间之久以至于消费者几乎对“99咖啡已经逐渐麻木。在99价格战的引领下,多数连锁品牌都加入其中,以价换量成了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消费者对咖啡的消费观念早已形成了口粮咖啡,便宜是必须的思维惯性。2023年,由于业绩不佳,Seesaw已经开启了小范围裁员。而2023年同样也是几乎所有连锁咖啡品牌不约而同共赴价格战的巅峰期。

当价格战成为常态化持久战,对咖啡品牌而言,比拼的更多的是品牌规模效应和供应链管理。

从品牌规模效应来看,越是头部的咖啡品牌,市占率越高,也越具有议价权;供应链管理则是从成本和品质两方面把控咖啡豆的关键。

大品牌自建或是投资中上游供应链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可对中小品牌而言却未必如此。和大型连锁品牌相比,独立咖啡馆和部分精品咖啡好似赤手空拳的战士。

2024年以来,主要产区的极端天气导致咖啡豆产量和质量下降,咖啡期货价格持续走高,截至2025211日,阿拉比卡咖啡期货价格在美国纽约洲际交易所近一年涨幅高达118.57%

有人笑称,2024年的咖啡是投资市场中比黄金更闪耀的那颗星。

下游的咖啡店主们可着实笑不出来。

一家独立咖啡馆老板苦笑:现在做一杯手冲,光是生豆成本就要20元,还要赔上人工和房租。

成本端的巨大压力自不言说,而对中小咖啡店而言,采购量小、议价权有限,使得它们在与头部大厂的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而假如自己是以经营精品咖啡为主的,那么成本端的劣势又将进一步放大,中小咖啡品牌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上调咖啡售价,意味着可能遭受顾客的不满进而流失客群;维持咖啡原价,意味着自身不间断的让利,同样也会难以为继。

左右为难,成了精品咖啡最真实的写照。

03

一将功成万骨枯

不是精品咖啡需要打价格战,而是所有咖啡都需要打价格战。

Manner恐怕是早就看破了这一点,为精品咖啡提供了一条平衡低价与精品之间的路径。

早期的Manner并没有追求宽敞优雅的大店环境,而是选择了“螺丝壳里做道场”。一水儿的档口型店面,没有座位,店员几乎不超过2名,以最低的成本将精品咖啡的价格拉低。尽管后期随着资本的大规模介入,Manner开启了疯狂的跑马圈地模式,也融入了一部分具备第三空间属性的大型门店,但每一个门店都以月营业额为基准配备人员,以量入为出的思维模式实现扩张。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虽然30元一杯的咖啡不可取,但20元附近的精品咖啡放在一线仍是一个合理的价位。这也是支撑Manner能够成为精品咖啡连锁龙头的最关键因素。

那么,新兴咖啡品牌又能否靠价格战杀出一条血路来呢?

答案或许会让很多人失望:难度依然很大。

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瑞幸之所以能够超越星巴克,价格战当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最为关键的决胜点在于“天时”。彼时,并没有任何一家品牌敢跳出来公然和星巴克叫板。瑞幸率先打破了星巴克的30元价位段,直接将咖啡的单价一路下拉至99区间,巨大的价差让消费者难以拒绝。瑞幸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内连锁咖啡品牌,理应享受作为先行者的红利效应。

换句话说,瑞幸是在对的时间烧了足够多的钱,才有了如今的局面。巨大的先发优势使其能够迅速占据消费者心智,而足够多的资本加持之下,长达数年的补贴也让瑞幸能够一面大打价格战,一面着力于深耕产品线,开发出如生椰拿铁这样的爆品。

市场需要瑞幸。然而,市场还需要第二个瑞幸吗?答案并不明朗。

在瑞幸的身后,有着无数前赴后继的入局者,而最终能长期稳定运营的品牌甚至都寥寥无几。

别说是99的瑞幸、库迪,现在甚至还有低至5元附近的幸运咖。对新品牌来说,当低价成为人人都必备的技能,自然也就难以成为“武器”。它们不仅要平价,还要拥有平价之外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击中消费者心中的质价比需求。

在风云际会的咖啡赛道上,Seesaw不是第一个倒下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在消费者眼中,一千个人的味觉里或许有一千种最好喝的咖啡。精品也好,平价也好,对咖啡品牌来说,下一步的目标将不再是单纯的够好喝或是够便宜,而是做出平价里面最好喝的;好喝里面最便宜的。

毕竟,这是一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行业。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