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商贸政策 > 首发政策文件 > 正文

厦门:出台促进首发经济的相关措施,推动首发经济发展;探索发展社交经济、谷子经济等体验式消费新业态(2025年)

厦门市商务局
摘要:出台促进首发经济的相关措施,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推动首发经济发展。探索发展社交经济、谷子经济等体验式消费新业态打造城市消费“新地标”。

厦门市商务局2024年商务工作情况和2025年工作要点

一、2024年工作情况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厦门加快城市发展转型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全市商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商务工作“三个重要”定位,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挖掘内需潜能,促进两个市场在厦门联通、两种资源在厦门联动,商务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商务经济实现平稳运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年实现批发零售业销售额37399.2亿元,下降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7.1亿元,增长3.1%;餐饮业营业额364亿元,增长6.4%;1-11月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不含旅行社)实现营业收入1264亿元,增长27.8%;进出口总额9326.1亿元、下降1.5%,占全省比重46.9%;实际使用外资11.7亿美元,占全省比重37.5%;批零业、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市GDP比重约为22.1%,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约达17%。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是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纵深推进商务领域综改试点任务,“四个一”方案提出的36项具体改革任务完成33项,23个既定应用场景落地18个,老字号首创经验、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全国复制推广,全国首创服贸行业统保平台和旅行服务贸易统计“48423”厦门模式,创新跨境电商服务贸易收结汇模式,全国首个单一窗口金砖服务专区上线启用,跨境电商综试区全国综合排名位列第一档。加快推进试点示范创建工作,新认定57家内外贸一体化领跑企业,自主品牌培育工作入选全国首批内外贸一体化典型案例,供应链创新案例入选商务部、全市年度优秀改革案例,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

二是流通消费持续向好。深入推进供应链主体倍增计划,新增市级试点企业9家,试点企业达67家;新增白名单企业399家,白名单企业总体达1177家。成功举办2024供应链合作创新大会、第五届中国供应链管理年会等活动。强化商文旅体融合,策划举办贯穿全年的2024厦门消费节,创办厦门国际啤酒节,成功推动米其林指南榜单在厦开城。加快发展直播电商,网络零售额、直播电商GMV等均居全省第一。大力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使用补贴资金8亿元,带动消费76.5亿元。

三是对外贸易稳量提质。强化关地联动,建立市政府-厦门海关外贸形势分析联席会议机制,协同解决企业困难问题。强化贸工协作,加快推进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工作,助推工业出口企稳回升,全年加工贸易出口801.9亿元,增长14.7%,高于全国10.7个百分点。新业态加速发展,全年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357.8亿元,增长51.1%;二手车出口5亿元,保税船燃加注4.4亿元。深入开展“百展千企拓市场”行动,全年共组织1334家企业赴境外参加展会271场。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落地全国首个“医疗器械全球保税维修”项目,全年服务外包执行额1182.3亿元、增长38.6%,文化贸易额267.4亿元、增长40%,数字服务出口额90.4亿元。

四是招商引资落地见效。围绕“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链式招商,积极拓展基金招商、校友招商,强化驻点招商,全市新增签约项目765个,计划投资额939亿元;累计入库省级重大招商项目112个(不含金融类),计划总投资2253.1亿元,分别位列全省第三、第二位;新能安、士兰集宏等25个重大项目加速落地。推进外资保稳促优,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政策,推动项目尽快增资、到资,全年共推动27家企业增资3.1亿美元,推动33家企业到资5.4亿美元。

五是助企纾困有力有效。落实中央、省、市系列稳增长政策,出台商贸流通扩消费稳增长等20项资金政策,重点围绕跨境电商、直播电商、老字号、闽菜、家政、婚拍及企业出海等新增长点,出台10项专项政策措施和行动方案,全年兑现各类扶持资金18亿元,惠及企业5466家次。优化升级供应链扶持政策,供应链协作基金规模扩大至百亿,降低门槛,提高优惠力度,惠及上下游企业,商贸子基金白名单企业达805家。深入开展“益企服务”,共走访服务企业380家次,解决企业困难130个。

六是商务为民走深走实。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持续开展主要副食品供应量日监测,健全重要时节副食品供应补贴机制,组织重点保供企业加强区域协作,拓宽供应渠道,提升调运能力。全年我市主要副食品市场供应总体量足价稳、质优品丰,其中生猪屠宰量95.7万头、蔬菜95.9万吨(规模企业蔬菜供应量74.5万吨)、水产品20.1万吨、家禽200.4万羽、蛋品3万吨。持续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不断丰富社区商业业态,累计已确定4批61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服务社区居民94.4万人,区域居民满意度达到95.5%。连续五年蝉联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首位。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全年商贸行业安全生产平稳零责任事故。

七是会展经济加快发展。成功引进全国药机展、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亚洲运动用品展、国际工程供应链发展大会等高能级会展项目。成功举办第二十四届投洽会,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万名客商参会,展会规格、规模、会务组织、展洽效果、影响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投资中国”标志性展会。石材展、佛事用品展、茶博会等品牌展会持续扩容。全年共举办展览193场,同比增长27%,面积约24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7%;实现经济效益约309.8亿元,同比增长7.8%。

八是口岸环境不断优化。连续第三年被列入全国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试点城市。加快全国智慧口岸试点建设,落地厦门至香港“跨境一锁”业务模式,有效压缩约28%的物流成本和30%的运输通关时长。实施24小时直接过境免办边检手续便利政策,国际旅客中转效率提升90%。五通客运码头1-5号泊位通过对外开放省级验收。推动进口水产品分拨集散平台建设,厦门空港口岸成为省内最大、全国第六的冰鲜水产品进口空港口岸。海隆码头及海投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实现扩容,口岸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九是机关建设持续深化。坚持常态化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学、专家讲座辅导深入学、线上线下结合学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提升学习质效。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快字当头提效率、机关带头转作风”等专项行动,开展“能力作风提振年”活动,强化机关效能工作,加大干部培养,激发队伍活力,营造实干笃行的浓厚氛围。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持续提升贸易救济和地方世贸工作。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强化正风肃纪。高标准完成商务系统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任务。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

二、2025年主要工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厦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的关键一年,做好商务工作意义重大。

2025年全市商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全省商务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商务工作“三个重要”定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挖掘培育商务新动能,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着力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促进内外循环双向联通联动,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为我市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商务力量。

2025年全市商务发展的预期目标是: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增长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不含旅行社)营业收入增长18%,出口总额增长3%,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

重点聚焦六方面工作:

(一)守正创新紧密结合,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改革创新意识,以综合改革试点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主动先行先试,推动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为商务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1.强化政治担当。全面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重大改革任务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厦门的重要要求,自觉将商务工作放到全市、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去考量、去推动,紧紧围绕“五个奋勇争先”“五个走在前”,干字当头、以快争效,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狠抓工作落实。紧紧锚定商务年度发展目标,奋力拼搏、奋勇争先,以“一天也不耽误、一刻也不懈怠”的紧迫感,统筹推进商务各板块工作。按照“两化三单”工作方法,强化督察督办,压紧压实责任,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各项任务有力有效落实到位。扎实推进商务发展“十四五”顺利收官,推进“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3.持续深化改革。积极向上争取,加快推动综改试点任务突破难点,尽快落地既定应用场景,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深入谋划第二批改革事项。积极争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争取落地一批改革事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二)应急谋远有机统筹,推动稳定增长。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强化政策统筹,精准施策,稳存量、拓增量,推动商务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夯实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1.加快释放政策效应。积极对接国家政策,统筹运用好中央和地方专项资金,加强政策绩效评估,综合运用“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方式,推广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提前谋划出台更精准更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把政策红利最大限度转化为发展实效。

2.推动存量企业提质增效。推动头部企业创新发展,在稳住优势业务的同时,开展差异化经营,拓展新业务新市场;强化市区联动,压实各区责任,培育壮大腰部企业;扩大政策覆盖面,加力扶持小微企业。

3.加大增量项目招引。用好供应链协作基金,支持企业拓展在厦业务,推动业务回流;加大外向型优质项目招引,紧盯供应链企业、新消费品牌、电商类总部企业,推动形成一批新的增量项目。

4.持续做好纳统工作。强化专班工作机制,加强与统计、工商、税务等部门协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达限(达规)企业及时纳统,不断扩大行业规模。

(三)消费投资双擎驱动,增强内循环动力。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更大力度提振消费。紧紧抓住项目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产业链招商,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1. 持续加力提振消费。

  2. 一是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会同相关部门落实新一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围工作,深入开展汽车、家电家装等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进一步优化举措、简化流程、强化资金监管、做好风险防控,推动我市更多特色优势地产品纳入国家补贴范围。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与以旧换新相结合,支持更多外贸企业参与以旧换新活动,探索在促消费活动中设立外贸优品展区,拓展外贸优品销售渠道。健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提升居民交售旧家电等再生资源便利化水平,畅通消费品以旧换新全流程。

  3. 二是打造“厦门消费节”IP。通过市区聚力、资源整合、场景联动、全年活动、市民互动,合力打造“2025厦门消费节”IP及系列促消费活动。围绕商圈购物、美食餐饮、夜间经济、老字号国潮、文旅消费、数字消费等重点领域,精心组织“新春焕新嗨购季”“仲夏CITY狂欢季”“金秋潮玩丰收季”“冬季温暖惠民季”等季节性主题消费活动。

  4. ​三是推进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建立服务消费推进工作机制,出台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会同相关部门形成“1+N”政策举措,加强旅游、会展、演艺、体育、研学、康养、婚庆等多元业态有机融合,探索商旅文体健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全力争取全国服务消费试点城市。举办“米其林+”系列活动,深入推进新闽菜创新发展。推动家政职业化发展,扩大家政服务消费,培育美妆、旅拍等特色消费。

  5. 四是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加强向上衔接,学习借鉴各地经验做法,出台促进首发经济的相关措施,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推动首发经济发展。持续发展夜间经济、亲子经济、假日经济、直播电商、品质电商,探索发展社交经济、谷子经济等体验式消费新业态,创新消费场景,打造城市消费“新地标”。

  6. 五是优化载体布局。加快培育创建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力争商业空间专项规划尽快批复,加快打造岛内外多层次、特色化区域商圈,优化提升万象城、大悦城等核心商圈功能和布局,全面扩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范围。深入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推进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积极申报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用好240小时全域过境免签、市内免税店政策,推动市内免税店转型升级,鼓励国潮产品进入免税店,扩大国际旅客消费。

2.全力推进招商引资提效。一是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以“大项目招商、大员招商、大平台招商、大片(园)区和大企业”五大招商方式促进产业项目集聚,完善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联席会机制、招商引资会商决策机制、招商引资全生命周期数智化管理机制、招商引资小组同产业项目攻坚专班对接机制,依托“项目工作超市”平台,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强化项目滚动管理、传导任务目标压力、提升招商工作水平。二是深入推进产业链招商。聚焦22个重点细分领域,编制产业图谱,链式精准招商,力争新签约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发挥8个重大片区和自贸片区、火炬高新区等载体作用,推进中保投基金等3个百亿项目落地,推动新能安二期等重特大项目增资扩产。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用,设立并购基金,培育天使基金,壮大耐心资本,吸引专精特新、高成长企业落地。三是加快数智化赋能招商引资。优化提升原有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平台,新开发建设产业链图谱招商平台,共同融合生成产业链招商数智平台。以数智化手段,通过摸清产业家底、研判分析、辅助决策,推荐生成重大招商项目线索,开展靶向招商,并进行项目“线索—意向—在谈—签约—前期—开工—投产”实时动态监测,建立项目转段提醒和预警监测机制,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四是建立新型招商干部队伍。研究建立常态化的市、区间招商干部队伍业务交流和挂职锻炼机制。组织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产业链图谱、“1+X”招商引资政策、全球经济形势、产业前沿动态、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领域培训,不断提升新形势下招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数字化应用能力。

(四)外贸外资外经三外联动,提升外循环层级。进一步顶住压力,加大力度稳外资稳外贸,完善海外投资服务体系,夯实外贸外资基本盘,加快拓展新领域,挖掘新增长点,塑造国际合作新优势。

1.全力推动外贸逆势突围。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出台叠加扶持政策,加大出口企业综合评价激励力度,提高出口信保扶持比例,用好重点外贸企业白名单、供应链协作基金白名单,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二是推动多元化发展。优化开拓国际市场支持措施,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国别及自主品牌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境外参展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利用广交会、华交会等重点展会平台拓展欧盟、东盟、中东、非洲等多元市场。将83个重点国别中间品展会纳入重点支持展会名录予以补助,扩大中间品出口规模。三是积极扩大进口规模。推动湖里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进口便利化水平。做好进博会、消博会厦门团组织工作,引导采购商与全球大宗商品、消费品供应链平台对接。引导供应链核心企业发挥金融、渠道优势,巩固大宗商品贸易优势,扩大资源类大宗商品、农产品和优质消费品进口,拓展关键设备、再生资源进口。加快新型易货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原油、农产品进口配额。四是促进外贸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工贸、科贸、港贸联动发展,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和内外贸一体化工作,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探索地方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示范政策,促进锂电新能源、水暖卫浴、体育用品等优势产业提升外向型潜力。加大对产业链“链主”企业服务保障,带动供应链与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开展新一批自主品牌企业的认定,完善外贸优品网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抢抓国际市场机遇,扩大锂电池、新能源汽车、船舶、二手汽车等产品出口规模。五是加快发展新业态。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构建“买全球、卖全球”国际贸易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推动雨果跨境选品中心落地运营。支持企业建设物流分拨中心、集货仓、海外仓,指导企业用好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离境即退税、销售再核算”政策,拓展9810业务。加快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合规化发展。鼓励企业提升绿色贸易发展能力,强化对ESG、碳足迹认证的引导支持。六是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做大金融服务、知识产权等新兴服务贸易,做优航空维修、游戏出海等特色服务贸易,壮大服务外包等专业服务贸易。推动文化、数字服务、语言服务、中医药服务等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提质升级,打造文化贸易“千帆出海”品牌,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

2.奋力推动外资企稳向好。一是出台外资新政策。谋划出台我市新一轮利用外资新政策,市区叠加差异化的外资政策,持续政策宣传解读,做好企业申报辅导,充分发挥政策红利,依法依规引导外商加大投资。二是拓宽利用外资方式。加大新开放领域引资,推动QFLP政策尽快落地。拓宽外资到资渠道,鼓励外资企业利用利润转投资、返程投资、重组并购等方式,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三是实施项目攻坚行动。梳理形成“促落地”“促增资”“促到资”目标项目清单,强化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坚持领导挂钩,市区联动专人专班跟进,加快项目落地见效。四是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健全完善外资企业服务保障体系,加强重点外资项目全要素、全流程、全周期服务,“一对一”服务全市165家美资企业。发挥外资圆桌会议机制和市外资工作专班机制作用,全力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团结联络在港在澳乡亲,更好引侨资、汇侨智、聚侨力,吸引更多外资来厦投资。

3.持续深化对外经贸合作。一是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加快在欧洲、东南亚等重点市场布局境外投资贸易服务点,发挥海联会客厅纽带桥梁作用,推进更多企业“走出去”“引进来”项目。推进“鹭行天下”活动,组织更多企业赴境外抢订单、拓市场。建设生产制造型、港口物流型等境外经贸园区,引导企业抱团“走出去”,带动中间品贸易。二是深化厦台经贸交流。加大力度吸引大陆电商货物经厦门集散输台,发展海空联运业务,提升对台物流中转能力,做大对台海运快件“南向通道”,打造厦台海运快件集散中心。加快对台小额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大嶝对台小额贸易市场转型升级。优化对台鲜活农产品、水果等监管模式,扩大台湾农产品、水果进口。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放宽台资台企市场准入限制,力争新设立台资项目350个,实际使用台资3000万美元。

(五)充分发挥商务特色优势,促进双循环对接联通。进一步发挥供应链、会展、口岸特色优势,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会展+”战略,加快智慧口岸建设,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厦对接联通。

1.不断提升供应链优势。一是培育一流国际供应链企业。支持核心供应链国企创新应用和数智赋能,持续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对标国际领先的大宗商品运营企业,加快全球化布局,提升ESG管理水平,增强高价值环节的掌控力,培育国际一流水平的供应链服务企业,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强商品话语权。二是不断完善供应链生态。支持湖里区与供应链联合会建设厦门国际供应链创新示范园。积极推动供应链创新合作大会、2025国际采购联盟世界峰会等供应链重大活动在我市举办,扩大我市供应链影响力。推进“人工智能+供应链”行动,利用人工智能促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三是全力打造“三大中心”。不断增强全球范围内供应协同和资源配置能力,完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生态,推动供应链协作基金再升级,打造供应链创新标杆,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全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全球供应链创新中心和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

2.做大做强会展产业。一是深入实施会展+战略。深化“会展+”,发挥会展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推动会展与产业、招商、消费、文旅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加快要素资源汇聚。围绕“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策划引进一批生根型专业展会,助力产业、城市转型升级。二是提升国际化水平。高质量办好第二十五届投洽会,打造“投资中国”品牌。进一步提升石材展、佛事用品展等龙头展会的国际化水平。加大城市整体营销力度,广泛邀请国际性行业促进机构、知名企业、跨国公司等来厦参展参会,持续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力。三是加强会展主体培育。以会展产业建圈强链为抓手,加快会展市场主体集聚培育。积极推动国际知名品牌会展企业在厦举办会展项目、布局会展业务、落地运营主体,支持民营中小会展企业做大做强。

3.打造“智慧口岸”样板。一是提升口岸便利水平。落实国口办重点项目清单,争取形成可复制的“厦门样板”,打造智慧口岸试点建设标杆。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积极争创2025年全国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试点城市,重点拓展与部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金砖、RCEP国家跨境信息互联互通,助力企业降本增效。用好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24小时过境免办边检手续等政策,进一步便利人员往来。二是拓展国际物流新通道。完成邮轮二期口岸通关设施设备项目建设,完成海翔码头海关指定监管场地总署验收,推动翔安新机场口岸通关设施设备建设。协调推动新增、加密客货运航线,打造高效畅通的物流网络。

(六)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提升机关建设和服务水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党的建设和商务发展深入融合、高效联动,不断加强机关建设,提升商务为民服务水平,为商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深化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开展“奋力拼搏、奋勇争先”专项行动,引导党员干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好改革促进派、实干家。

2.持续加强机关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化推进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坚持以鲜明导向激励干部锐意进取、奋勇争先,不断提振商务队伍干事创业精气神。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持续完善贸易救济,提升防范风险能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做好国家安全、保密、维稳、信息公开等工作,提升机关后勤服务保障水平。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新闻宣传力度,全方位宣传商务工作新亮点新成效,营造浓厚发展氛围。

3.积极践行商务为民。持续做好市场保供,重点做好“淡灾节突”时间节点的供应保障,确保副食品市场供应平稳有序。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持续开展企业挂钩服务,依托“益企服务”管理平台,提高闭环办结时效,增强企业获得感,不断提升“益企服务”质效。持续规范商务领域行业管理,深化诚信体系建设。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压紧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4.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认真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拧紧党建责任链条。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资金管理、风险把控,提升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强化廉政教育和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增强廉政风险防范意识,严肃执纪问责,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原文链接:https://swj.xm.gov.cn/zwgk/zfxxgk/ml/bmndgzbg/202504/t20250421_2928780.htm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