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关税风暴,奢侈品巨头也坚持不住了?
本月,美国总统Donald Trump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所有国家征收10%的「最低基准关税」,这一「对等关税」并不「对等」,严重破坏了全球贸易秩序。对时尚行业而言,它不仅给跨境电商行业、快时尚行业带来重大的打击,也加大了奢侈品行业的困境,并大幅挫伤美国本土的消费需求。
爱马仕成为率先以涨价应对美国关税影响的奢侈品牌。4月17日,爱马仕正式对外宣布,自5月1日起,其在美国市场的所有产品线将实施价格上调,旨在抵消新关税政策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当前,爱马仕从欧盟出口至美国的商品需承担10%的关税。然而,随着美国关税政策的最终走向仍悬而未决,包括爱马仕在内的众多欧洲奢侈品牌,未来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对等关税威胁。早前的4月10日,美国宣布对特定国家的对等关税政策暂缓90天实施,对非中国国家的基准关税维持在10%。但这一缓冲期将于7月9日结束,届时若原定关税政策生效,欧盟可能面临20%的对等关税,而瑞士则可能高达31%。
欧洲,作为奢侈品牌的摇篮,其市场地位举足轻重。特别是瑞士,作为全球奢侈品腕表的主要产地,其受到的关税影响尤为显著。面对这一不确定性,爱马仕选择率先涨价,尽管具体的涨价幅度尚未公开,但这一决策无疑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奢侈品行业正在积极寻求应对策略,以减轻关税带来的冲击。
投行伯恩斯坦的董事总经理、全球奢侈品行业研究主管Luca Solca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关税的计算基础是品牌从欧洲到美国的内部转移价格,即产品的工业生产成本,这通常占零售价的20%左右。因此,仅需将终端零售价上调2%,便能有效抵消当前10%的关税成本。在Solca看来,这一涨幅对品牌和整个奢侈品行业的影响相对有限,因为它远低于奢侈品牌的常规调价幅度。
然而,现实情况远比这一数学模型所展现的更为复杂。美国市场作为全球奢侈品销售额的重要贡献者,其占比高达22%,其中欧洲品牌占据了78%的市场份额。若7月9日后欧盟关税真的升至20%,瑞士腕表面临31%的税率,那么像历峰集团这样的奢侈品巨头,每年将额外承担数亿美元的关税成本。这无疑给品牌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迫使它们在涨价幅度、市场份额与利润空间之间做出艰难抉择。
涨价超过一定幅度,可能会触发需求弹性拐点,导致销量下滑;而维持原价,则意味着牺牲可观的净利润率。爱马仕的涨价决策,实际上揭示了整个奢侈品行业面临的集体困境。这个素来以「绝对定价权」自居的品牌,如今也不得不将关税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
这种防御性定价策略的背后,透露出奢侈品行业对于未来贸易环境的深深忧虑。一旦关税成为常态,「欧洲制造+全球分销」这一维系了百年的商业模式,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对于奢侈品牌而言,如何在保护自身利润的同时,维持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品牌忠诚度,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31%的关税税率将使得百达翡丽Calatrava系列腕表的美国售价突破3万美元心理关口。这直接冲击奢侈品定价的黄金法则:维持产品在关键市场的价格神圣性。更危险的连锁反应在于全球价差体系崩溃——当前欧洲奢侈品平均比美国便宜12%-18%,若美国价格因关税持续攀升,将刺激灰色市场与跨境套利行为,最终侵蚀品牌价值根基。
关税的利刃,不仅切割了价格,更在悄然改写全球时尚产业的版图。面对关税的压迫,LVMH集团与开云集团等奢侈品巨头纷纷采取「近岸外包」策略,试图在地理上规避关税的锋芒。LVMH在得克萨斯州建立皮具工坊,开云则将Saint Laurent的成衣生产线迁至摩洛哥,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为棘手的挑战:高端制造技艺的传承与工人短缺问题。爱马仕的工匠需要长达七年的培训才能胜任鸵鸟皮的处理工作,而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现象,使得高端皮具工人缺口高达3.2万人,这无疑为「近岸外包」策略的实施蒙上了一层阴影。
更深层次的文化危机也在悄然酝酿。当瑞士汝拉山谷的制表大师在迈阿密开设工作室,当法国格拉斯的调香师在新泽西适应新的化工原料,奢侈品所依赖的「原产地神话」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解构危机。麦肯锡的调研数据表明,67%的奢侈品消费者认为「欧洲制造」的标签直接影响其购买决策,这无疑让产业转移成为了一场风险极高的赌博。一旦「原产地神话」破灭,奢侈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情感寄托也将大打折扣。
关税引发的价格波动,正在重塑美国消费市场的格局。伯恩斯坦的调查显示,年收入在50万至100万美元之间的中高产群体对3%至5%的涨价变得异常敏感,其敏感度提升了40%;而超高净值客户则几乎不受影响。
为平衡关税导致的利润损失,爱马仕其纽约旗舰店将热门包款的配货比例从1:1.5提高至1:2.3。这种变相涨价的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账面价格的稳定,但却加剧了普通消费者的不满与被剥夺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顶级VIP客户依然能够通过私人顾问获得免配货的特权。这一现象不仅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区隔,也引发了人们对奢侈品行业公平性的质疑。
面对美国的关税攻势,欧洲奢侈品集团此外还在构筑多维度的防御体系。在法律层面,开云集团联合欧盟委员会向WTO提起诉讼,指控美国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在政治游说方面,LVMH聘请前国务卿蓬佩奥担任顾问,试图影响关税豁免的决策;而在文化层面,Chanel通过资助大都会博物馆美国翼展馆等方式,巧妙塑造「艺术大使」形象,以软化贸易对抗的紧张氛围。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奢侈品行业在数字领域的布局正在加速推进。历峰集团旗下的卡地亚加速NFT数字藏品的开发,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关税的规避。一款售价高达25万美元的Santos Dumont虚拟腕表,以代码的形式绕过了海关的监管,开辟了「元宇宙关税壁垒」的新战场。这种虚实结合的商业策略,不仅为奢侈品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预示着奢侈品贸易战已经进入了4.0时代。
至此,回顾这场关税风暴,人们不得不思考:它究竟摧毁了什么,又催生了什么?从表面上看,关税的冲击导致了供应链的扭曲、定价体系的混乱以及消费市场的割裂。但更深层次地,这场风暴也迫使奢侈品行业加速进化——从依赖地缘红利的旧贵族,转变为具备政治博弈能力、供应链弹性与数字生存智慧的新物种。在这个过程中,奢侈品行业不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也孕育着新的机遇与希望。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奢侈品行业将如何继续前行?这将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与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