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人物 > 人物观点 > 正文

把主流茶饮品牌开了个遍后,这位华东资深加盟商要all in冰淇淋赛道 | 共赢合伙人

赢商网 王梓旭
摘要:不要只看短期热度,如果是做需要长期经营的品牌,就要有长期投入的心态和耐心。

编者按

见时代之风,论经营之禾。繁华的商业舞台上,品牌的光芒璀璨夺目,而大多数品牌背后都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他们就是——品牌合伙人。

赢商网重磅推出《共赢合伙人》专题,将对话100位超级合伙人,记录和了解他们从选择项目到与品牌实现共赢的过程。

这是《共赢合伙人》系列的第5位访谈对象。


作者 | 王梓旭

编辑|童洁

除非特别标注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李薇(化名)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早年从事外贸行业的她,于2018年投身正值风口的茶饮市场,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有效的运营管理,迅速扩张,她曾一度管理着横跨多个主流品牌的二十余家门店。

然而,多年深耕茶饮“红海”的经历,也让她深刻体会到该赛道的激烈竞争与内卷:品牌生命周期短、食安风险潜伏以及对捕捉转瞬即逝的市场热度的极度依赖。

她坦言,运营茶饮品牌,时机至关重要,开店时机直接影响回报周期,且部分品牌势能的快速衰减,使得持续规模化扩张充满不确定性。

在2023年底,李薇决定,逐步收缩其在茶饮领域的布局,将精力与资源“All-in”到现制冰淇淋品牌——野人先生。

截至目前,她签约了21家野人先生目前已全部开业,同时其公司还管理着剩余的十余家茶饮门店,总数将达到三十余家。据其透露,目前门店年营收已破亿。

值得注意的是,其冰淇淋门店的拓展并未受季节限制,有近半数是在冬季签下并筹备开业,这与她对茶饮“趁热打铁”的经验形成了鲜明对比,背后是对该冰淇淋品牌长周期生命力的判断。

为什么她会选择从茶饮转向冰淇淋?all in野人先生的背后又有哪些洞察与思考?

几乎开遍了主流茶饮品牌


品牌数读: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做加盟的?之前的从业经历是否对加盟有帮助?

李薇:我是从2018年开始做加盟的,加盟的是当时特别火的一点点。加盟之前我是做外贸的,跟餐饮完全没有关系。是因为有朋友在其他区域开了一点点,觉得挺好,我就尝试了一下。

品牌数读:这些年你都加盟过哪些品牌?是不是主要集中在茶饮?

李薇:是的,早期主要做饮品。除了一点点,还做过茶百道、一些柠檬茶品牌(比如林里)、喜茶、霸王茶姬等,总结来说除了蜜雪冰城之外的主流茶饮品牌基本都开过,最多的时候,各品牌加在一起有二十几家店。

品牌数读:你现在总共有多少家门店?野人先生目前的情况是怎样的?

李薇:目前茶饮还剩下十几家店在运营。野人先生这边我签了21家店,目前已经全部开业了。所以我们整个团队现在负责的总门店数是35家左右,算是巅峰状态了,根据目前数据来算整体年营收大概在1.2亿左右。

品牌数读:是什么让你决定将在饮品行业积累多年的资源和精力,几乎全部转移到野人先生这个冰淇淋品牌上?甚至在冬天也大量开店?

李薇:最核心的原因是我判断冰淇淋这个赛道,尤其是野人先生这个品牌,它的生命周期会非常长,不像很多饮品品牌势能下降那么快。我觉得野人是可以让我做到退休的事业,我对它的产品(用料好、健康)和品牌有自信,认为它短期内难以被模仿,这种长期的稳定性对我非常有吸引力。

模式上,最核心的是“试吃”环节,这让顾客完全不会踩雷,增加了购买意愿和发现惊喜口味的机会,转化率很高。同时,虽然是冰品,但服务很热情、有温度,注重提供情绪价值和客户体验,这和很多传统冰淇淋或快消饮品很不一样。

所以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一下就签了11家店,因为我不担心它像饮品一样两三年就过气。另外,这个品牌解决了之前我团队人员的“出路”问题,给了他们一个稳定的、可以长期做下去的平台。


茶饮与冰淇淋有何不同?


品牌数读:之前茶饮的经历中你“踩”过哪些坑或者学到了什么?

李薇:之前确实踩过一些坑。比如在杭州开过一家房租比较高的饮品店,因为竞争太激烈最后算下来其实是赔钱的,也经历过一些品牌的食安风波。

最大的感受是,茶饮品牌生命周期相对较短,更新迭代非常快,抓住品牌刚火、势头正猛的时候开店非常重要,同一个品牌春天开和冬天开,回本周期完全不一样。很多品牌可能火个半年、一年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当你想开多家店时可能都不一定敢开了。

品牌数读:那你是如何判断一个品牌是否有潜力、值得加盟的?

李薇:对于茶饮品牌,主要是看热度。我会去不同城市看,结合外卖平台数据、现场排队情况、小程序显示的单数或杯数等,基本能估算出日均和月均业绩。

同时我还会观察门店用料,大致判断毛利水平,茶饮很大程度是看品牌势能和市场热度。但野人先生是个例外,当时它在北京还没开放加盟,我没有任何数据参考,也没做任何调研,就是自己吃了两次,觉得产品好、模式好,加上和创始人面谈时感受到他的真诚(他一直在强调业绩没饮品高、有关店等风险)就决定做了,算是最“冒险”的一次。

品牌数读:茶饮和冰淇淋这两个品类在选址上的差异会很大吗?

李薇:刚开始我还是沿用做饮品的思路,觉得人流量大的地方就好,总想往商场的B1、B2 层挤。但实践了大概半年才转变过来,发现这个思路是错的。因为B1、B2通常小餐饮多,客单价低,环境嘈杂,不适合野人这种需要一定空间进行试吃、体验、甚至排队的模式,即使人流量大,转化率也可能很差。

野人的客单价相对较高(上海均价40元左右),需要匹配的客群和消费场景。现在我们选址不再只看人流,更看重“有效客流”和“转化场景”。比如会优先考虑能覆盖大量家庭客群的社区型商场,哪怕它整体人流不是最大。位置上,不需要绝对的C位,但铺子的动线要能让顾客方便地进店或在店门口完成试吃。

我们判断,只要能让人试吃到,业绩就不会差。而且事实证明,上海业绩靠前的店很多都在郊区这类社区型商场。

品牌数读:环球港是上海非常大的购物中心,听说你在那里开了两家店,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李薇:环球港B2的店开业后生意非常好,排队情况比较严重。商场方主动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在三楼(主要是儿童业态和餐饮)再开一家店,以此分流顾客,提升楼上顾客的消费体验,他们甚至为此做了详细的分析报告。

一开始我们也有顾虑,担心会影响楼下店的生意,但经过商场方的细致分析和我们现场考察,觉得他们的逻辑是对的,楼上的客群(儿童、大餐后)和场景确实非常匹配野人的产品特性(健康、解腻),而且能解决楼下排队过长的问题。

最终开了之后,发现楼下店的业绩不仅没受影响,反而还有增长,楼上新店的表现也很好,证明了在一个大型商场内根据不同客群和场景开设多家店是可行的。


团队建设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品牌数读:你似乎很重视团队建设和员工管理,能具体谈谈管理理念和做法吗?

李薇:我觉得团队是成功的关键,我的管理理念核心是“让员工开心,客户才能开心”。

架构与分工。我们有清晰的层级,从我(负责开发选址和总体策略)、合伙人(运营主管)、区域督导、片区店长(管4-5家店)、到门店双店长(正/副),层层分担管理职责,确保运营能做细。

人员储备。我们非常注重人员培养和储备,签了21家野人店的时候,每家店的店长都已经安排好了,此外还有大概10个店长在“排队”等着接手新店,这些储备店长会先在我们现有的野人门店工作学习,确保他们熟悉模式和要求。

股份激励与薪酬。我们大量释放股份给核心员工(运营主管、稽核、店长),让他们成为合伙人,真正把店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一家店通常配两个(合伙)店长。同时,我们给的岗位工资本身就比较高,并且不会因为员工入股了就降低工资或福利,晋升通道也畅通。我认为店长首先是优秀的管理者,其次才是合伙人。

赋权与信任。做野人先生后,我反复强调“不允许压缩损耗”,试吃等损耗占比不能低于15%,低于了反而要找你谈话。我给每个伙伴“老板的权利”,可以随意赠送给顾客品尝,不需要有成本顾虑。

我认为只有让顾客充分体验到产品的好,才能带来长期的复购,这点投入是值得的,绝不能为了省这点钱牺牲客户体验和潜在转化。我要的是门店长期健康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利润最大化。

品牌数读:想尝试加盟的小白新手与你这样的职业加盟商相比,主要区别在哪里?

李薇:其实区别还是挺大的。首先心态与抗压能力,职业加盟商经历得多,更能理解投资有风险,对初期可能出现的业绩低谷有预期和承受能力。新手可能期望值过高,遇到挫折容易心态失衡。

资源与储备。我们有成熟的团队架构和大量的人员储备,可以快速开店并进行有效管理。小白通常是单打独斗,人员招聘、培训、管理都是挑战,员工流失风险也高。

运营深度与应变。专业团队能更深刻地理解商业模式的细微差别,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比如,野人一个店我敢配8个人去做试吃转化,小白可能基于成本考虑就不敢这么做,结果业绩就会差很多。专业团队也更能熬过开业初期的低潮期,持续优化运营。

对行业的理解。隔行如隔山。我虽然在餐饮业多年,做冰淇淋也踩了半年选址坑,小白跨行业更容易想当然,对很多运营细节、风险点缺乏认知。

品牌数读:那你有什么给新手的建议吗?

李薇:尽量不跨行,最好在自己熟悉且专业的领域去做。同时,要认识到创业有风险,投入的资金应该是自己能承受损失的范围。

亲力亲为或找对人也很重要。如果不能亲力亲为去深入了解,那就要找到非常专业且值得信任的合伙人或职业经理人团队来合作,否则风险很大。不要只听品牌方画饼,要自己研究透彻。

调整心态。不要只看短期热度,如果是做需要长期经营的品牌,就要有长期投入的心态和耐心。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