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超市/大卖场 > 正文

闭店不等于终局,T11生鲜超市的下一站在哪?

灵兽
摘要:5月12日,T11生鲜超市在北京的朝阳公园店,正式闭店。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1

资本不再簇拥?

5月12日,T11生鲜超市在北京的朝阳公园店,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全国首店”,终究还是没能撑下去,正式闭店。

官方公告称,是“闭店调改”、“调整和迭代”等,部分业内人士将其视为继广华店之后又一次“战略性收缩”,但也有声音指出,此举可能是T11在经营策略上更为审慎和聚焦的一种调整方式。

闭店前“捡漏”的消费者对《灵兽》称,闭店前是自开业以来人流量最多的一天,但是除了点缀性的果蔬、烘焙,曾引以为傲的进口生鲜、活鲜水产区早已“下架”。会员们被告知可以退费。

这家2019年含着金汤匙出生、服务周边高端社区的旗舰店,其短暂的辉煌也就此定格。

T11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资本的影子。创始人杜勇顶着前京东7FRESH的光环,在门店影子都没有的时候,就轻松撬动了IDG、光大等一线资本的过亿天使轮融资。

紧接着和玉资本A轮、阿里系B轮的数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资金注入,让T11一度风光无两,似乎要重新定义高端生鲜零售。

然而,资本的加持虽助力其快速启动,但也带来了对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更高要求,对T11来说,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的过程。

T11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零星开出的几家店,杜勇试图以“精耕细作”来解释其缓慢的扩张步伐。

但《灵兽》此前文章分析过,拆解T11开出的门店来看,无论从供应链和管理以及商品,甚至是“定位和模式”都存在一定差异性和不小的经营难度。

例如,朝阳公园店在超市细分业态下属于都市型大型店、广华店是社区型综合店、人民大学当代商城店又属于购物中心型主力店、奥森店又是社区街边店,而上海古北店也是从上蔬永辉接管改造而来。

经营难度大是因为每一家店都不同。

有零售行业内人士向《灵兽》表示,以T11目前的规模,现有经营数据完全无法支撑资本可预期的投资回报,而T11能够获得阿里1亿美元的投资,更应该视为VC的B轮,风投本身就存在风险。

一直以来,投资机构就是以“投、融、管、退”的资本增值收益为目的。

“这与商业连锁的核心价值并不完全相符。”上述零售行业业内人士表示,“商业连锁的评估标准更应该集中在客流量、销售额、增长率、利润、供应链以及服务上,可被资本托起的新零售业务,看重的是流量和增长率,尽管其他指标短期不乐观,也并未阻止资本的积极介入。”

T11对自身遇到的挑战也早有感知,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2022年,尝试“超级折扣店”,试图用“自降身段”来换取流量;又在海淀大力打造“生活方式集合店”,想用“情怀”和“社交”打开更广阔的市场。这些尝试虽然未达到预期,但也展现了T11不断探索新零售可能性的勇气与行动力。

2024年,T11北京国奥中心店、1733店相继关门,被寄予厚望的广华新城折扣店也已收场。上海、武汉的门店亦未能幸免。如今,随着北京首店的暂停营业,T11的实体零售布局进入重新评估阶段。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零售探索的终结。

​2

经营压力大

头顶资本光环的T11,一直在制造差异性,欲深挖零售的本质。毕竟,定位大众超市也好,精品超市也罢,在零售行业,最终比拼的还是商品周转的速度,成本与效率。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灵兽》,T11所代表的精品超市业态,虽然看似享有更高的毛利率,但其背后的投入成本,尤其是门店软硬件、环境营造及服务体系的构建,远超普通超市。

这种高投入模式,叠加其网点布局受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现实,使得T11这类打着“高品质、高成本、高利润”旗号的精品超市,从一开始就走在高风险的钢丝上。

今年以来精品高端超市的“关门潮”,其根源亦在于此。

包括T11在内的中高端超市品牌,惯于选址繁华商圈或高档社区,这些黄金地段固然能触达目标客群,但也意味着更为高昂的租金压力。而为了维护品牌调性,T11们在门店装修、氛围营造、人员服务等方面的持续投入,进一步推高了其盈利门槛。

《灵兽》此前探访T11门店后认为,过度依赖进口商品且缺乏性价比,成为其不能忽视的短板。

零售业的命脉在于高毛利与高周转的平衡,T11这类高端精品超市在这两方面都遭遇了严峻挑战,可谓顾此失彼。

一方面,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和跨境供应链的成熟,T11所主打的进口商品早已不再稀缺,消费者可以更便捷、更低价地在线上购得同类产品,其商品独特性和价格优势被大幅削弱。

另一方面,T11店内较高定位的商品售价会抑制购买频次和客单量,一定程度上将导致商品周转率低下。

当然,这也是几乎所有高端超市的共性问题。

这种“两头受压”的局面,使得T11等中高端超市在与以山姆会员店、开市客(Costco)为代表的会员制仓储超市的竞争中,难有还手之力。后者凭借其极致性价比和精选SKU策略,正在强势蚕食中高端超市原有的市场份额,其选品策略和极致性价比,也为T11等品牌提供了对标学习和模式演进的重要参照。

据知情人士透露,T11在供应链端曾尝试与Costco等巨头“拼单”,直接从国外厂家采购,以期缩短链条、提升部分商品品质。

《灵兽》在更早期的探店中了曾发现,T11门店内部分日韩进口百货的标价,较线上渠道高出10%-20%不等。对于精品超市而言,进口商品本应是其核心优势,而价格则是其能否留住消费者的关键。

业内通常认为,精品超市的单品毛利可观,约在三至四成,但其盈利模式更依赖单品的高附加值,而非走量。

T11正是遵循此道,但这对其选品能力和运营精细度提出了极高要求。尤其是在面对山姆会员店等竞争对手持续通过优化供应链和规模采购来下调商品价格时,高端超市压力倍增。

在现有规模下,几乎所有高端超市在上游供应商面前的议价能力都显不足,所谓的“精品”在成本压力下难以持续维持原有定价体系。同样,这也对T11提出了更高的精细化运营与供应链议价能力挑战。

综上所述,T11的收缩并非单一因素所致,既有经济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商业模式、运营管理等问题叠加在一起。

3

未来猜想

T11生鲜超市在一线城市的重资产扩张,随着门店全线“暂停营业”而阶段性停滞。但从创始人杜勇的近期动向看,T11的故事好像尚未结束。

T11官方APP上,浙江金华三家“T11·万客缘生鲜超市”仍在运营。据《灵兽》了解,这些门店由当地零售龙头浙江万客隆全资投建,核心在于应用了T11的电商技术和线上商城系统。

双方的合作始于2022年底。T11成为技术输出方,与深耕本地的万客隆联手。有消息称,这三家联名店业绩不俗,新店亦在筹备中。不过,从公开信息判断,T11似乎并未在这些门店中直接注资。

此举对T11的意义更像是,轻装上阵,技术变现。依托区域龙头的品牌、供应链和门店网络,T11得以规避一线城市直营的“深坑”,输出经验,降低风险。

这或许是“失利”后一条更为现实的路径。对万客隆而言,引入T11的技术与线上运营经验,也是在存量市场寻求数字化升级和年轻客群突破的一种尝试。

除了浙江的实践,杜勇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认可湖北雅斯的模式,曾公开点赞雅斯在餐饮熟食现制加工上的标准化与强供应链。他认为,在线下流量争夺白热化的今天,传统生鲜已非唯一王牌,优质的餐饮体验才是聚客利器。这与当前零售业普遍寻求“体验式消费”以对抗线上冲击的趋势不谋而合。

所以,T11仅剩的门店不知是否会与其产生关联。

综合来看,T11大概率将告别昔日重金砸向一线城市高端生鲜。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利用技术和零售经验积累,转型为更灵活的“赋能者”或“合作者”。无论是与万客隆联手输出技术,还是向雅斯学习融合餐饮模式,都是其降低风险、寻求新增长点的尝试。

转型之路道阻且长。从与万客缘的合作初见雏形,到与雅斯超市的深度交流,杜勇和T11团队显然仍在积极探索、求变。而这些“火种”能否助T11涅槃重生,最终找到一条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行业拭目以待。毕竟,无论是技术输出还是模式赋能,最终的检验标准,依然是商业价值的实现。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