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餐饮 > 正文

曾是“全村希望”的酸汤火锅,开始搞不动了?

餐饮老板内参
摘要:贵州酸汤,需要一场真正的再定义。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贵州酸汤

增长开始乏力?

曾一度风靡社交平台的贵州酸汤,如今似乎正在遭遇增长疲软的拐点。近期,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爆料,多个主打贵州酸汤火锅的品牌门店悄然关门。

北京这边,黔农贵州酸汤牛肉火锅(亚运村)显示暂停营业。位于广州的“黔大器贵州地摊酸汤火锅”与“黔作贵州酸汤火锅”在这个5月传出双双歇业,两者皆是在开业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快速退出市场。

在芜湖本地,颇有知名度的“夏励励酸汤火锅”,其多家门店也在近期陆续宣布暂停营业,不少消费者表示充值卡中仍有余额,却已无法联系到商家客服,售后无人响应。

令人唏嘘的是,“夏励励”的背后公司——芜湖千椒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曾在融资路演中立下豪言:计划2026年前全国门店突破100家、用户数量突破500万、估值达到8亿元。

酸汤风味的退潮并不止步于中小品牌的关门倒闭。

就连曾积极引入区域风味、以快速反应市场著称的大品牌海底捞,也有网友传出疑似在近期下架了酸汤锅底。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全国超60%的酸汤火锅门店,存活周期不足8个月,许多品牌难以完成从“开店打卡”到“长期复购”的转化。

根据企查查数据,截至2025年4月30日,全国今年新增的“酸汤”相关餐饮企业为471家,相较去年同期的522家,同比下降近10%。虽然企业数量仍处高位,但增速放缓的背后,透露出资本和市场对这一品类的信心正在回调。

社交平台的热度变化也反映出这一趋势的转折。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初,“贵州酸汤火锅”关键词的搜索量较2023年增长超过11倍,相关笔记评价量增长超过20倍。

而如今,新增相关内容放缓,消费者讨论度趋于平稳。舆论热度的停滞,也预示着酸汤这一口味的“社交货币”效应正在减弱。

是栽在了成瘾性不足吗?

贵州酸汤火锅的退潮,究竟是营销失速,还是产品本身的问题?不少业内人士和消费者都将原因指向一个关键维度:成瘾性不够。

酸,是一种味觉刺激;辣,则属于痛觉层面的刺激。正是这种本质差异,使得酸汤在“复购驱动力”上,难以与川渝火锅等辣味品类抗衡。前者开胃,却不容易上瘾;后者刺激强烈,容易形成生理依赖和心理暗示——这就是“吃辣上瘾”的根源。

一位消费者直言:“吃过一次酸汤火锅,没有任何回味,食材不入味,酸得单调。”这类反馈在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常见。

此外,其他原因也不容忽视:

一、太卷了:门槛低、竞争杂、造概念多

赛道过于拥挤,导致“贵州酸汤”迅速从区域风味沦为被滥用的营销符号。目前,市面上主打酸汤的品牌已超过百家,泥沙俱下。正如一位连锁品牌创始人所说:“现在做酸汤,就像十年前做麻辣烫——不做怕丢流量,做了却难赚钱。”

正如当年的“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贵州酸汤如今也遭遇了同样的“虚假繁荣”:资本与餐饮人争先恐后下注,模仿跟风盛行,市场瞬间过热。消费者吃的是猎奇感,而非长期喜爱,热度自然难以为继。

二、客单价下探,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面对同质化竞争,各品牌开始打起价格战。深圳排队王之一的“黔有财地摊火锅”目前把人均客单打低至30元,部分品牌更推出“18元套餐”吸引流量。

此外,在利润承压的情况下,部分商家不得不缩减成本。然而,这对酸汤火锅的风味说,代价尤为显著。酸汤锅底对食材的新鲜度要求极高,不同于辣味锅底可以借助重口味遮盖原料瑕疵,酸味则极易暴露食材的不新鲜,对供应链要求更高。

假若酸汤火锅品牌用工业调味料替代传统工艺,确实是可以降低制作成本并提升出锅效率,但也极易引发消费者的反感。一旦口感出现“假酸”“死味”“寡淡”等问题,容易反噬品牌形象。

三、泛滥成灾,酸汤不再稀奇

2024年下半年,酸汤品类迅速陷入“万物皆可酸汤”的复制狂潮。从火锅、小火锅,到快餐、奶茶,甚至包子铺、饺子店,无不尝试推出酸汤版本:

袁记云饺推出酸汤味水饺;老北京风味的紫光园,在菜单中加入了酸汤小酥肉;甚至连Manner、super bowl这种国际范,也纷纷推出了贵州酸汤海鲜泡饭和木姜子酸汤海鲜烩超级碗。

电商平台同样热闹非凡。天猫上,“玉梦红酸汤”月销超过10万单,部分淘工厂产品累计销量突破30万。“酸汤”,一度成为餐饮创业的“财富密码”。

但当酸汤无处不在,它也就失去了“稀缺价值”。

消费者认知逐渐模糊:到底什么是贵州酸汤的本味?是海鲜泡饭的酸?是蘸料的酸?还是那包预制调料的酸?当认知混乱加剧,品类的独特性便被彻底稀释。

一场酸汤的集体冒进

终将迎来理性回调

眼下,一批贵州酸汤火锅品牌的接连关门,并不意味着整个赛道的终结,而是行业正在经历一轮必要的出清。

此前在“流量+猎奇”驱动下,许多品牌以模仿和蹭热度为主要手段,在尚未建立起稳定产品力和运营能力前就盲目扩张,最终难以跨越用户复购的那道坎。

这波洗牌,其实是在挤出行业的泡沫。留下来的品牌,必须具备更强的产品打磨能力、品牌认知建设能力,以及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理解力。

那么,贵州酸汤火锅未来还有没有可能卷土重来?答案是肯定的,前提是它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下一阶段增长逻辑。

>>做出成瘾性,不只是“酸”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酸汤火锅卖的是“新奇”和“地域标签”,那么下一阶段必须真正回归味型创新。酸汤原型其实极其丰富:果酸、糟辣酸……每一种都有不同的食材适配和风味结构。不是所有“酸”都是一个味道,更不是兑酸精的粗糙拼凑。

未来的破局,或许在于做出一款更具成瘾性的酸汤复合风味。不仅能增加口感刺激感,也有机会重新激发成瘾机制,从而提升复购率。

>>不盲目全国化,转向“细分化”

从当前的关店数据可以看出,外省门店的倒闭率远高于贵州及西南本地。这说明酸汤的消费接受度依然存在地域差异。品牌下一阶段不一定要急于“全国跑马圈地”,而应沉下心来,做强区域影响力,建立稳定、深厚的消费认知。

在区域深耕的基础上,品牌一方面,通过优化门店模型、丰富SKU组合、加强复购机制,提高单店的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酸汤味型的多样表达,以适应更细分的消费需求。

事实上,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果酸锅底作为一种强调清新果酸风味的新型酸汤,在贵州、重庆以及部分一线城市逐渐冒头。其区别于传统酸汤的浓烈发酵感,更偏向于轻盈、自然、易接受的风味表达,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关注,甚至成为部分社交平台的“打卡新品类”。

>>做“酸汤+”模式,不只是火锅

近几年,火锅本来就不好做。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倒闭餐饮门店数量逼近300万家,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火锅赛道受创最重,关店数超过30万家,成为“重灾区”。

此外,原本就门槛高、成本重、竞争激烈的火锅行业,已经彻底告别了高利润时代,进入“微利博弈”阶段。以中高端品牌巴奴为例,其创始人杜中兵曾公开表示,截至去年底,巴奴毛肚火锅在全国已布局超140家直营门店,但整体净利润率也仅维持在9%左右。

在这种背景下,酸汤火锅作为一个区域风味赛道,虽然一度吸引市场关注,但若大家都停留于“火锅”这一赛道,很容易陷入路径依赖,错失更广阔的市场可能性。

事实上,酸汤的未来,不止于火锅。它本质是一种地域发酵调味系统,完全可以向其他品类延展。2024年市面上已有酸汤小酥肉、酸汤饭、酸汤水饺等雏形产品,虽然还很粗糙,但也验证了酸汤作为基础味型的多元适配性。

未来,酸汤或许可以从火锅延伸到米线、汤面、拌饭、卤味等,以小店模型切入更广泛的日常消费场景。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