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超市/大卖场 > 正文

年销400亿,英国冻品巨头Iceland杀进中国

零售圈
摘要:“外来鲶鱼”是否能破局中国冻品市场?

前言:

1英镑的冷冻披萨、1英镑厨房用具、“3件10英镑”的促销标语——英国冻品巨头Iceland以“穷鬼乐园”的极致性价比形象闯入中国市场,将亚太首店落地北京门头沟区京西智谷园区。这家拥有50余年历史、全球千店规模的冻品连锁品牌,首次以线下实体店形式进军亚洲市场,试图用6800平方米的“Iceland Lab”(埃丝蓝实验室)综合体撬动中国冻品消费的潜力。

然而,中国冻品市场并非一片坦途。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冻品上市公司中仅8家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行业整体面临增长乏力、消费者认知偏差等挑战。Iceland的挑战同样尖锐:西式口味能否适配中式胃?进口成本导致的价差如何维持“穷鬼”光环?能否从“留学生专供”的小众狂欢破圈到更大的零售市场,英国巨头的中国答卷,或许将重新定义冻品行业的价值与边界。

01

巨头的创新与硬实力

在小红书博主探店视频里,新开的“Iceland Lab”门店“够新够大胆”:16米超屏直播区复刻泰晤士河街景,支持百场同步直播,达人可通过虚拟背景实现“一秒穿越欧洲”;冻品厨房里联合东来顺等老字号推出“现烹冻品”,热气腾腾的铜锅涮肉增加烟火气。比起超市,门店更像“元宇宙直播卖场”。据了解,启幕当日同时开展了25场全网直播进行售卖,其中,东方甄选与埃丝蓝实验室联合举办了首次专场直播,主推中华老字号品牌与非遗技艺传承。

然而,这样的突破并非“新秀”所为。作为英国冻品行业的绝对霸主,Iceland自1972年由创始人马尔科姆·沃克创立以来,始终锚定冷冻食品赛道。其诞生背景与欧美家庭冰箱普及浪潮深度绑定,通过将帝王蟹、鳕鱼等高端食材以冻品形式廉价化,开创了“高端食材平民化”的商业模式。

历经半个世纪发展,Iceland已在全球10个国家布局超1000家门店,年销售额达400亿人民币,并以17%的市占率稳居英国冻品零售榜首。其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3200个SKU的丰富品类,更在于早于行业20年首创“无人工添加剂”标准及覆盖全球的冷链网络,构建起“冻品界的宜家式供应链帝国”此外,集团通过门店小型化(平均面积约500平方米)和密集布局(英国本土约800家门店),满足社区即时购物需求。

Iceland的中国探索始于2018年京东全球购的线上试水,但因选品西化、物流成本高企而折戟。此番卷土重来,打造的6800平方米的“Iceland Lab”,超越单一零售,显然是对市场做了一番深度调研,创意破费心思。

一只脚稳住固有优势,狠抓供应链,整合英、意、日等11国冻品资源,规避关税风险,同时嫁接内蒙古赤峰羊肉、宁波海鲜等本土原产地直供,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双循环网络。另一只脚迈进年轻人的阵营:搭建MCN达人矩阵,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内容种草,以“货找人”逻辑反向定制选品。连接两端的,则是近两年被反复提到的AI,利用算法优化冷链库存、智能生成直播脚本、预测爆款趋势,实现“技术研发—场景验证—商业转化”闭环。

首旅慧科副总经理、首席数据官、埃丝蓝实验室总经理孟虎公开表示:“我们做的并不是一家超市,‘Lab’实验室才是我们的核心,商品售卖只是为了打磨出更好的技术解决方案。”《零售圈》了解到,Iceland Lab基地由首旅集团旗下首旅慧科与英国头部冷冻食品品牌Iceland、门头沟区联合打造。项目定位绝非单一门店,未来计划向全国8家合作商业体复制,目标从日销百万跃升至千万级。

02

国内冻品市场的新叙事

近年国内冻品零售的新叙事,不得不提到前两年爆火的锅圈食汇。

2017年,锅圈食汇以郑州首店为起点,凭借“社区中央厨房”模式切入冻品赛道,迅速成为疫情下“宅家经济”的最大受益者。至2024年,其门店数突破1万家,会员超4000万,营收一度冲至71.7亿元,被资本冠以“火锅界瑞幸”的称号。然而,2023年后预制菜市场冷遇,随着“宅家需求”的式微,市场上锅圈的声音渐弱。

在发展初期,锅圈通过深度整合供应链,自建17大区域仓、收购逮虾记等上游企业,构建了“单品单厂”垂直供应体系,将食材流通成本降低。并借助加盟模式迅速拓店。抓住下沉市场,锅圈54%门店布局地级市及乡镇,主打“社区一公里服务圈”;数字化上通过“锅圈云信息中心”提升库存周转率,但低价做线上,难丰利润。

锅圈的背后折射出中国冻品行业更深层的矛盾:效率驱动的规模扩张下,如何打破消费者对冻品“低质低价”的刻板印象,在生鲜电商与到店餐饮的双重挤压中开辟新战场。

将二者简要对比,《零售圈》总结如下,Iceland以“技术+内容”重构冻品价值,将门店定位为“产业操作系统”,强调生态协同与全球资源整合;锅圈则以“效率+规模”为核心,通过供应链降本与渠道下沉建立护城河,但需面临产品创新乏力与高端化困境。

锅圈的“效率优先”与Iceland的“技术生态”映射出两种发展路径:前者以本土规模优势见长,后者以全球资源+技术融合破局。

当锅圈以万店规模打法以“规模换增长”,但品牌溢价和护城河未跑出时限,Iceland选择在此时入局绝非偶然。恰逢中国冷链产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的关键窗口。在政策、基建与需求三重红利叠加下,据中物联冷链委最新报告,中国冷链物流总规模已突破1360亿元,冷库容量站上2.57亿立方米新高点,预制菜等冻品年增速超30%的消费浪潮,与“十四五”规划构建全程温控体系的政策东风形成共振。

当行业洗牌淘汰同质化玩家,这家英国冻品巨头带着技术、区块链溯源体系与全球供应链资源入局,抢占年轻群体“既要便捷又要品质”的消费升级红利,更是将中国作为验证其“冷链即智链”全球战略的试验场。

03

外企破局冻品新零售

市场是复杂的。一面是2130亿元规模的诱人蛋糕,另一面却是行业增速放缓、28家上市公司中仅8家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冷链物流总规模虽突破1360亿元,但行业平均货损率高企与消费者复购率低。更严峻的是,餐饮业的内卷正吞噬冻品生存空间——预制菜赛道价格战白热化,盒马“日日鲜”短保系列以“当日现制”标签抢夺家庭餐桌,连社区团购平台都将冻品毛利压至5%以下。

然而,外资零售巨头却在这片红海中逆势扩张:山姆会员店冻品SKU三年增长43%,奥乐齐通过长三角直采将冷链成本降低30%,Costco的冷冻龙虾尾成为年度爆款……数据显示,2024年外资超市冻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1%,远超本土企业9%的增速。这背后折射出一个矛盾现实:中国冻品市场既“难啃”又“必争”。

尽管手握-35℃锁鲜技术、区块链温控追溯体系等硬核科技,这家英国冻品巨头仍需直面“中国市场闯关”:

一是认知冰层的厚度超预期。消费者对于冻品=“科技与狠活”的观念仍是难破。社交媒体上“冷冻牛排不如菜场鲜肉”的论调持续发酵。Iceland试图以“零添加防腐剂”破局,但教育成本尚需考量,lab实验室如何变成“透明工厂”,直播展现锁鲜流程。

二是场景化需求差异。英国消费者将冻品视为日常便捷选择,而中国消费者更倾向将其作为“应急储备”。如何将低频消费转化为高频习惯,需通过内容营销重塑消费场景。

三是爆品逻辑与本土适应性。Iceland在英国以“单品单厂”模式压缩成本,但中国市场更依赖SKU丰富度。Iceland货架上的披萨、炸鸡等西式品类占比超70%,而中式速冻主食(饺子、馄饨)供应相对较少。

冻品行业专家告诉《零售圈》:“现在做生意最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想法。冻品超市在中国的问题不是价格,不是送货,而是要让人们重新认识什么是好生活。就像当年微波炉进入中国时,要让大家明白快速加热不等于随便应付。”

当预制菜的争议与生鲜电商的围剿让冻品行业陷入集体焦虑,在新的消费变革下,冻品市场稍显沉闷。低温柜里的食材如何打破“应急储备”的标签,在“新餐桌”上找到自己的定位。Iceland的入局正是一个新的起点。

中国冻品市场的真正破局,或许正需要这样的“外来鲶鱼”。Iceland的挑战与试探,恰为行业提供了一个观察样本:如何用全球供应链破解本土化难题,如何将冷链成本转化为信任资产,又如何让最冷的冰柜生长出最热的生活温度。这或许意味着,冻品行业的新物种,正在门头沟的白色实验室里悄然孕育。

(据悉,Iceland将于5月31日正式开业,《零售圈》将持续关注。)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