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开了200+!海底捞、蜜雪冰城都盯上了这个生意
01
海底捞、巴奴、蜜雪冰城等
都在疯狂进军地摊
“荤菜两元素菜一元,好便宜”、“真的是海底捞火锅的吗?不会是冒牌的吧”、“海底捞真会做生意,不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
前不久,有网友称,武汉黄浦路地铁站附近街上惊现海底捞路边摊,经证实,此确实为海底捞的夜市外摆,营业时间在下午5点到晚上12点,售卖的产品包括小郡肝、火锅牛排、牛肉串、羊肉串、贡菜等三四十种,素菜1元一份,荤菜2元一份。
这种摊子的存在,让火锅餐见意识到,原来所谓的“品牌感”,有时候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熟悉——你认得那个味道,知道它不会出岔子,价格不离谱,这就够了。
如果去搜,会发现武汉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摊子的城市。
早在2023年,海底捞就在青岛李村夜市开设了“海底捞钵钵鸡”摊位,引发了全国网友的关注;在郑州北龙湖金融岛亮相的“海底捞夜市摊”,曾被称为“海底捞极速版”,2024年夏天,又升级为“海底捞露营火锅”。
目前,海底捞火锅开设在全国各地的海底捞夜宵车、海底捞露营火锅和海底捞火锅外摆已经超过了200个。
很多人会用“品牌下沉”这个词来形容海底捞的摆摊做法,火锅餐见认为,这其实不是想抓住什么下沉市场,倒更像是海底捞终于意识到:自己得在“除了火锅店以外的地方”,出现一下了。
主动走出餐厅的还有中高端品牌巴奴,对品牌来说,定义自己的核心客群和精准判断消费潮流需要“双管齐下”,以何种形式与消费者互动,并建立“强情感链接”,巴奴给出了一个“新玩法”——寻鲜市集。
人家不叫地摊,叫市集,不过性质是一样的,通过食材展示、吃法互动、游戏打卡等形式,让消费者近距离感受每一样食材,以“寻鲜”的方式与消费者间架起了一座情绪价值的精神桥梁。
再放眼异业,看到这个商机的还有蜜雪冰城,更妙的是它的"游击战术"——早高峰攻地铁、午休占写字楼、傍晚抢学校、深夜蹲酒吧,完美实现"人随车走,车随钱跑"。
数据显示,蜜雪冰城摆摊车覆盖的38%点位是原有门店辐射不到的盲区,而乡镇集市摆摊日均销售额竟比县城门店高出20%。
这生意,谁看谁不迷糊。
02
他们不是“品牌下沉”
而是离顾客更近了
单身、佛系的年轻人在消费上有四个动向,分别是:为了方便而消费;为了取悦自己而消费;为了精神和情感寄托而消费;以及为了未来的自我提升而消费。
细数这两年大火的火锅业态:社区火锅,逻辑之一就是离消费者更近了,占住了“地利”,让顾客下楼就能吃火锅,打消距离的顾虑。
堂食的客流不稳、房租压力大、消费者不再为“场景感”多花冤枉钱……如果不主动出去见人,那就只能等着自己被忘记。
如今,所有行业都在抢夺消费者的消费,互联网企业争夺的是用户的时间,餐饮行业争夺的是消费者的消费频次和消费的意愿。
其实不止是夜市,海底捞也把地摊延伸到了写字楼、社区等地,售卖15元实惠“盒饭”午餐、6元早饭套餐等,消费者给出的评价是“品质不孬,价格不飙”。
武汉的潮牛壹号鲜牛肉火锅,也很会玩,推出“鲜烧牛肉铺”,买牛肉免费吃面,好比吊龙泡面,“这个配置也太高了”,抚慰了每个加班族深夜空虚的胃,除了牛肉面,还有鲜烧锅仔,可算是把产品优势玩明白了。
餐饮大牌摆地摊,也是直接走到顾客面前,只要顾客在的地方,就有生意在。其实做生意的都明白这个道理,毕竟去大街上发DM单谁没干过。说到这儿,摆摊好比流动的活字招牌,说不定出镜率高了,也能把人引到店里消费,具有引流作用。
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快餐品牌,更是充分利用地摊车的灵活可移动形态,打造出可随时更换售卖场景的早餐车,开入写字楼附近,开入地铁站。
海底捞摆摊是早两年就有的动作,为什么当下又在网络上重新爆火?
随着夏日高温催发人们“昼伏夜出”,催生夜间庞大消费需求,烟火气息浓厚、社交属性强的夜市小吃摊,正是众多年轻人重点光顾的对象,识时务者为俊杰,夜市是当下餐饮老板需要重视的一个场景。
都说这两年太难了,连海底捞、巴奴、蜜雪冰城等都放下身段,大牌的一举一动都值得关注,在当下,“摆地摊”这个动作更契合当下的经济环境和流行趋势,都是创业者应对时代激流的办法。
03
不起眼的街头生意
存在大潜力
近两年,“地摊风”愈演愈烈。人流密集的学校周边、地铁口、天桥上、社区旁、公园门口,以及购物中心周围,都能看到各种餐饮小摊的身影。
除了流动小吃摊,还出现了不少营地和市集,能容纳数百个摊位。比如有着“长沙小吃CBD”之称的扬帆夜市,就有五六百个小摊。连大学生、大厂“毕业生”、创业失败者……都加入餐饮摆摊大军。
要说前两年地摊还鲜有火锅的身影,今年地摊火锅大军悄然兴起,从全国各地冒头。
一台卡式炉、一口铁锅、一张折叠桌、几把折叠椅、几副碗筷……这种地摊火锅,是“纯地摊”,夫妻两个人、一辆三轮车,就是“一家火锅店”了,通常游走在街头巷尾,“说走就走,说摆就摆”。
这类地摊火锅的配置基本如出一辙:锅底19元,荤菜5.9元/两,素菜1.9元/两,三轮车上摆放着各类食材,且标明价格,旁边支着几张桌子,有的放着调料餐具,有的充当操作台。没有房租这座大山的压力,利润还是相对可观的,有的店主称1.5w之内可以开店,每天纯利润3000+。
连被唱衰的地摊牛排,也成为这个夏天夜市摊上最亮眼的仔,餐见君家楼下的夜市,就有家地摊牛排火锅,价格平易近人,最低19.9元一份,五分钟出餐,还是吸引到了很多大学生、小情侣用餐,摊前总是聚满了客人。
餐饮乱战下,不起眼的街头生意,往往存在大潜力。
当然,城市夜市经济的繁荣,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与引导。早年是“放松监管、合理引导”的试探性鼓励,如今“夜市”“地摊”“集市”等关键词,正在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烟火气和宜居度的重要指标。
只要人流能聚集起来的地方,就有餐饮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