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零食创始人“炮轰”三只松鼠:2亿收购案沦为一场闹剧?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1
收购搁浅
三只松鼠斥资2亿元收购爱零食的计划,最终以“搁浅”告终。
6月16日,三只松鼠发布公告,宣布终止对湖南爱零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爱零食”)的并购项目。公告提到,双方未能在若干核心条款上达成共识,因此决定中止交易。对于具体分歧点,三只松鼠并未披露更多细节。
次日,爱零食创始人唐光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仅以“近期不便讨论”回应,未作详细说明。然而,很快他便通过个人视频号“爱零食-大圣”连续发布短视频,回顾并戏谑双方合作的往事。
唐光亮表示,早在去年9月29日便与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线下见面,并与其确定了三只松鼠收购爱零食的合作意向,为此自己还放弃了与来伊份洽谈的机会。
虽然双方尚未敲定具体的收购细节和价格,但此后爱零食与三只松鼠已开始展开实质性合作,三只松鼠也开始对爱零食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唐光亮列举了多项三只松鼠施加影响的例子,包括:在章燎原的直接指示下,爱零食分别在长沙和天津举办了大型发布会;又如,三只松鼠要求爱零食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调整等。
其中,唐光亮特别提到,爱零食去年曾完成对浙江、江西区域品牌的整合,但由于三只松鼠方面反对,最终不得不与相关加盟商解约。由此产生的办公室租金、办公用品及员工工资等费用,均由爱零食自行承担,累计金额超过200万元。
唐光亮认为,从去年宣布收购意向到今年6月终止合作期间,三只松鼠实际上已经介入了爱零食的部分经营,因此产生的相关费用不应由爱零食单方面承担。然而,三只松鼠方面则坚持认为,这些费用属于爱零食自身决策的结果。
关于收购估值的调整,唐光亮透露,三只松鼠是在今年4月提出降低估值的。三只松鼠方面给出的理由是,爱零食估值过高不利于其后续整合其他品牌;而唐光亮则认为,过低的估值会影响爱零食未来的融资能力。双方在此问题上陷入僵局,直至今年6月谈判彻底破裂。
视频中,唐光亮认为,“三只松鼠一定是在湖南已经找好‘备胎’,并多次借此向爱零食施压降低估值”。
而双方最后一次尝试谈判是在6月10日于武汉进行,但就退还投资意向金及相关费用的承担问题,依然无法达成一致。
最终,爱零食于6月13日将三只松鼠诉诸法庭。此次起诉的核心争议在于:在终止收购后,虽然爱零食同意在一年内退还意向金,但围绕合作期间所产生费用的归属,双方意见仍存在较大分歧。
一位零食行业的内部人员告诉《灵兽》,双方的举动可以理解。一方面,爱零食为配合此次并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另一方面,由于与三只松鼠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爱零食错失了其他潜在投资者的机会,这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无疑影响了其融资与战略布局。
不过,这位业内人士也指出,若爱零食自身未能兑现业绩承诺,也不能将并购失败的责任全盘归咎于资本方的退出。毕竟,市场竞争下,资本的选择始终以风险和回报为前提。
三只松鼠此次对爱零食的收购计划,其实是公司2024年一系列并购动作的一部分。
彼时,公司曾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安徽一件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计划以最高2亿元的价格,收购爱零食的控股权或相关业务资产。公告还强调,交易仅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具体的方案和细节需在完成尽调、审计等程序后,由各方协商确定,并以正式合同为准。
据公开资料,截至2024年10月,爱零食已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超过1800家门店。最初,双方对合作均表现出极大热情。唐光亮曾在视频中表示,携手三只松鼠的目标是“强强联合,共同引领行业新格局”。双方还曾共同出席过“三只松鼠111线下品销大会”等重要活动。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合作进展并未如预期顺利。
2
转向零食优选
若将视野拉远,与爱零食的这场“分手”,不过是三只松鼠资本棋局中的一次关键落子。
自2024年以来,三只松鼠便开启了并购模式,意图构建一个从上游制造到终端零售的全产业链闭环。然而,这幅宏伟蓝图在爱零食这里,却意外地出现了一块拼不上的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三只松鼠与同期宣布收购的爱折扣、致养食品的合作都顺利推进。今年4月和5月,三只松鼠分别出资1.14亿元和1295.57万元,完成了对两家合资公司的部分股权收购。唯独与爱零食的合作宣告终止。
外界正在哗然之时,令人意外的消息发生,就在宣布与爱零食“分手”。仅五天后(6月21日),三只松鼠火速与“零食优选”签署了深度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组织能力建设、自有产品开发、线上线下渠道融合以及营销资源共享等多个领域展开密切合作。
三只松鼠表示,将全力支持零食优选深耕社区和下沉市场,助力其稳扎稳打,成为中国新零售领域的标杆企业。这一举动也被视为三只松鼠主动调整线下战略、灵活布局多元赛道的信号。
要知道,加上此前控股的 100 家门店的爱折扣以及当下收编的零食优选,这两个品牌合起来的门店并不多。
为什么三只松鼠宁愿收编这些小喽啰(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也不愿意控股爱零食的 2000 家门店?业内也有不少猜测。
实际上,三只松鼠与爱零食的分歧早已埋下伏笔。
在宣布合作初期,爱零食创始人唐光亮高喊的“三分天下”,在他看来是与行业巨头并立的“第三极”梦想。反观在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的语境里,他更想整合散落的区域平台,开辟一片全新的增量市场。
也就是说,一个想成为“霸主”,一个只想当“盟主”,这种战略愿景的根本性错位,注定了双方同床异梦。或许,爱零食想当主角,但三只松鼠的剧本里,只需要一个配角。
显然,双方在目标、路径和利益诉求上并未真正达成共识。
也有分析人士猜测,三只松鼠控股爱零食,相当于一个成熟的庞大体系,不仅是2亿元的股权对价,而是后续天文数字般的整合成本。改造一个拥有独立思想和强大惯性的“巨人”,其管理、文化、供应链的磨合风险极高。
反观零食优选这样的“小体量”项目,虽然短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但三只松鼠或许能够以更高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深度介入。在产品创新、渠道融合以及市场推广,更方便的试错,将其打造成“样板田”。
同时,这种“小步快跑”的试错和孵化模式,在资金、风险和管理成本上都远低于大规模并购,三只松鼠能以可控的成本探索最佳线下发展路径。
3
为何终止收购爱零食?
这笔高达2亿元的收购案,原本被市场视为三只松鼠开拓线下、进军量贩零食赛道的重要标志。然而,这一合作最终以终止告终。由于三只松鼠未公开披露终止交易的详细原因,外界对此有诸多猜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三只松鼠自身的财务压力与战略不确定性,是影响此次谈判成败的重要因素。一位投资分析师对《灵兽》表示,三只松鼠近年来业绩增长承压,若并购成本过高,不仅会引发投资者质疑,还可能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
数据显示,三只松鼠自2019年营收高点101.73亿元下滑至2023年的71.15亿元,直到2024年才重新实现营收破百亿。但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虽然营收同比增长2.13%,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22.46%,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在业绩压力之下,三只松鼠选择多元化扩张,2025年以来连续推出十余个新品牌,涵盖酒类咖啡、预制菜、宠物食品、方便速食、中式滋补、日化及女性用品等多个领域。2024年,公司产品SKU突破1000个,新推出的SKU超过600个。
虽然营收回暖,但毛利率较高端性价比战略实施前下滑了2个百分点。此外,销售费用也大幅提升,2024年同比增长51%至18.68亿元,销售费用率升至17.6%。面对多品类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创始人章燎原也公开表示,公司目前以“试跑”为主,只有确定某品类表现优异后才会加码投入。
这表明,即使是资本市场中的“狼性”企业,在扩张时也不得不精打细算,谨慎前行。
其次,半年多的调研让三只松鼠对量贩零食赛道的前景产生了新的判断。三只松鼠或许发现,赛道并没有最初设想的那般乐观,对爱零食门店的实际盈利能力也开始有所质疑。
从行业层面看,量贩零食正经历“超市化”的转型变革,越来越多的零食集合店转向超市模式以适应竞争与渠道压力。而这种变化是品牌主动求变,但实际上更像是在赛道趋于饱和、红利递减时的一种“自救”。
在这样的环境下,贸然收购一家规模庞大的量贩零食企业,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提升,这也让并购的意义大打折扣。
更何况,三只松鼠还在谋划成为国内首个“A+H”双地上市的零食品牌。对企业来说,资源和精力都需聚焦于供应链整合和渠道创新,而非盲目横向扩张。据猜测,港股上市募集到的资金,预计也将主要用于供应链升级、渠道拓展、品类创新与优质并购,而非高风险、大体量的单一并购项目。这种聚焦主业、优化结构的战略调整,与此前的激进并购思路形成鲜明对比。
基于上述原因,三只松鼠在自身线下渠道布局上,也开始重新权衡投资并购与自主开拓的利弊。毕竟,零食行业的风口变幻莫测,每一次大手笔出击都需谨慎考量,谁也不愿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押错宝。
虽然,这场曾被寄予厚望的收购案最终以“分手”收场。但背后暴露的,不仅有市场环境的变化,更是企业利益权衡和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
交易的失败,不只是零食品牌的个体危机,更折射出整个行业估值逻辑的深度调整。当资本变得更加理性甚至冷静,那些依赖融资、补贴加盟、以规模换增长的头部玩家,将率先感受到的压力。
最终,万店规模究竟是坚实的资产,还是沉重的负债,留给市场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