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餐饮 > 正文

呷哺呷哺选择先在内部“开放加盟” 首批21位核心员工成为合伙人

iBrandi品创
摘要:7月16日,呷哺集团宣布启动“凤还巢”合伙人计划。目前首批21位核心员工成为新店合伙人,5家合伙门店已投入运营。合伙人计划并非开放加盟。

编辑|Bale

你上一次走进呷哺呷哺是什么时候?

股价暴跌97%,四年巨亏12亿,一年关闭219家门店……高不成低不就,曾经的“火锅第一股”在资本寒冬中点燃最后一支火把——让员工当老板。

7月16日,呷哺集团宣布启动“凤还巢”合伙人计划。目前,首批21位核心员工签约成为新店合伙人,5家合伙门店已投入运营。这一动作距离其股价跌至0.66港元沦为“仙股”仅过去三个月。对于此次合伙人计划是否意味着开放加盟,7月17日,呷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合伙人计划并非开放加盟。

显然,这是一种“内部合伙”。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内部合伙”近几年在餐饮行业内非常流行,有的品牌依靠这样的模式,两三年就跑出了千店。

实际上,不管是开放加盟还是内部合伙,对于呷哺集团来讲,在当下这个加速洗牌火锅市场,呷哺的下滑与凑凑的“扶不上墙”都是摆在其面前的挑战。

或许,呷哺的“凤还巢”本质是用股权换时间:在退市倒计时(股价连续低于1港元将触发港交所退市机制)的阴影中,将最后筹码押注在人的能动性上。

01

凤还巢

先来看看呷哺打算如何“凤还巢”。

目前来看,“凤还巢”合伙人计划重点激励对象为对门店成长贡献最大的一线人员。在首批21位签约者中,绝大多数来自内部核心岗位——运营经理和店长成为首批受益者。外部人才则需通进一步过行业资历、餐厅业绩、顾客满意度等维度严选。

这个计划是“三方共同持股”的模式:合伙人、呷哺集团和集团高管一起持股。合伙人需要投入资金,但集团会提供开店资金、品牌授权、供应链支持等。如此一来,合伙人就不用操心资金和品牌管理,只需要专注提升门店业绩。

至于为何选择合伙人加盟而非直接开放加盟,以及为何只“开放”了呷哺呷哺。

第一,实现人才绑定与组织激活。

当下呷哺的现状,别说消费者了,内部员工或许都对其没什么信心了。而合伙人计划通过“集团+高管+合伙人”三方持股模式,将店长、运营经理等核心员工,及未来外部餐饮精英转化为利益共同体。分红比例向一线倾斜,使员工从“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

身份转换后,对于店长来说,门店会更像自家孩子,责任感与归属感显著提升。总之,先稳定军心,避免内部人才流失。

进一步来看,要扩展,但呷哺暂时要“放弃”高端市场。

呷哺集团旗下有两个火锅品牌,并曾经有一个烧烤品牌趁烧,但由于趁烧已经在2024年关闭了全部8家门店,退出市场了,我们便直接忽略掉即可。

至于为何先选择“开放”呷哺呷哺的加盟,显然,比起真的扶不起来的凑凑,呷哺呷哺还有一定希望。

凑凑2024年营收19.48亿元,同比下降26.55%,翻台率降至1.6次/天,客单价跌至123.5元;新开13家,关闭73家,年底剩197家,净亏损3.53亿元,同比扩大260%。这意味着,曾经的高端子品牌降价了,但依旧难以挽回颓势。

2021-2024年,呷哺集团累计亏损11.83亿元,2024年亏损达峰值——4.01亿元,凑凑拖累明显。

最后,要扩张,但底线是食品安全,所以必须要统一管理。

“在内部开放合伙”后,所有合伙门店必须接入全球统一供应链及管理体系,总部专属团队全程督导选址、培训到运营,确保食品安全与服务标准与直营店无异。

这一要求显然规避了传统加盟模式常见的品控滑坡风险,在扩张中守住品牌底线。毕竟,就在计划公布前两天,山西太原一家呷哺门店还因“员工睡觉无人接待”“虾含泥沙”“生菜腐烂”等问题被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痛斥“对食品安全底线的践踏”。

综合来看,呷哺的合伙人计划可以帮助其规避加盟的品控和利益分配风险,又通过利润共享激发了团队潜力,同时以可控成本实现扩张目标。本质上是用“类直营”的管控力,实现“类加盟”的扩张速度。

02

高端挤压、下沉分流、同质围剿、跨界分食

呷哺的用户何时“还巢”?

在推行合伙人计划的背后,是呷哺集团深陷的生存危机:战略摇摆、信任崩塌与市场挤压,三重绞索。

其实呷哺也知道,比起凤还巢,长远来看,呷哺需要的是“用户还巢”。

战略摇摆自不必说,无论是凑凑还是趁烧,呷哺在高端市场的尝试几乎可以用“溃败”来形容。

2016年,创始人贺光启启动品牌升级,一方面将呷哺客单价从30元推升至62元,并推出高端品牌凑凑。这一决策成为灾难性转折。随后便是主品牌呷哺呷哺陷入定位混乱,消费者抱怨“涨价后像快餐,不如回家煮泡面”,随后其客单价降到54元仍难挽回客流。

当时代想要淘汰你的时候,不会和你打招呼,更不会给你留下太多弥补的时间。

就在呷哺自身摇摆,不断“试错”,反复调整的时候,火锅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将呷哺推向更危险的边缘。

在呷哺一直想拿下的高端市场,巴奴已经走向了IPO的道路。

而海底捞客单价97.5元仍低于凑凑的123.5元,更是直接分流其高端客群。凑凑未能建立真正差异化壁垒,反被海底捞、巴奴以更极致的服务或产品压制。尤其是,在推出人均40元“沸派·甄鲜”小火锅后,海底捞更是直接切入了呷哺核心价位带,挤压其转型空间。

“放弃”高端,呷哺能拿回属于自己的“小火锅+性价比优势”吗?当下,也很难。

实际上,小火锅这种形式是近年来火锅行业增速最为亮眼的赛道。公开数据指出,2024年,全国小火锅门店数超 5 万家,占火锅总门店数的10%,2024 年门店数和消费规模同比增长均超20%。但从市场与消费单价来看,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达61.6%,20-40元区间门店占比 30.8%,40-60元占 27.3%,这些都不在呷哺的“定位”之内。

其中,河南“围辣”、长沙“一围肥牛”、山东“龍歌”等区域品牌凭借20-40元客单价密集布店,单店投资低、翻台率高等优势活得风生水起。

低不成高不就,成了呷哺当下的写照。

最后,关于“一人食”这一场景,餐饮巨头同样有实力跨界“火锅”。比如吉野家就已经推出了冬阴功小火锅套餐,人均也就35元左右;和府捞面新增番茄肥牛锅;老乡鸡已经在部分门店试点午市38元火锅套餐,依托高频刚需的快餐客流转化火锅消费,不断挤压呷哺“一人食”核心场景。

2024年中国火锅市场规模达6413 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6689亿元,但呷哺到底还能吃上多少蛋糕,我们不得而知。与此同时,在iBrandi品创看来,当下火锅市场的洗牌逻辑已从“规模扩张”转向“精准卡位”。

比起规模化,你要先有质价比并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特色。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