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出客单价500+的臻选店,海底捞的智商终于上线了?
作者|局哥 餐观局出品
01
最近,海底捞在北京开出首家“海底捞甄选”火锅店,主打高端粤式菜品,客单价500以上。
这一次,餐饮一哥的智商经过短暂发呆之后,终于上线了,干了自己擅长的。
“自红石榴计划”以来,海底捞先后尝试过烤鱼、炸鸡、烤肉、砂锅菜等多个品类的副牌,效果都不理想。
这也是餐饮行业的诡异所在。
在外人看来,卖火锅、卖肉夹馍、卖蛋炒饭之类的都是一个逻辑,做饭而已,只是做不同的菜,没啥技术含量。
真正的内行都知道,卖火锅的要是去做炸鸡,相当于让造汽车的人去做手机,看着都是制造业,其实完全是两个领域。
海底捞开火锅店讲究的是服务、体验、品质、标准化。
而开炸鸡店的老板只讲效率,如何快速解冻、裹粉、炸鸡、收钱,服务和体验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内。
因为任何低客单价的生意,必须高效率才能赚钱。
西贝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无论尝试功夫菜、中国堡,还是小锅牛肉等,耗时七八年,最终依然得回到主业去修炼内功。
这就像人的玄学一样,公司好像也有玄学。
阿里怎么折腾都没做成即时社交,腾讯花了那么大代价也没做好电商,抖音忙乎半天的外卖业务也凉凉了… …
餐饮似乎也有玄学。
02
打破这种玄学也很简单,干自己专业且擅长的事,专心致志埋头苦干,一干就是一辈子。
对于海底捞来说,30年来最擅长的事就是做火锅。
目前火锅市场的价格带非常丰富,从30多元客单到500以上甚至千元的客单都有。
如果海底捞利用自己的供应链优势,打造一个火锅帝国,想象一下那个画面都很兴奋。
低客单价格带着浓小锅、围辣等品牌,去一、二线城市远郊区县,或者三四五线城市核心商圈。
就像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在广东下沉到乡镇的策略,根本不给同价格的竞品一丁点机会。
而高客单可以瞄准官也街、辉哥、左亭右院黑金等区域高端火锅走不去的劣势,依然可用海底捞自己全国供应链的优势,干出一个连锁的高端品牌。
这次甄选店的上线,海底捞就是围绕主业做了升级创新。
从门店环境来看,传统高端火锅店常见的大视野大空间不见了,转而采用更静谧有度的空间设计语言。符合高净值人群的社交需求。
从产品来看,海底捞这次也开始主打龙虾、象牙蚌、帝王蟹、M9和牛等高档火锅食材,口味也摒弃川渝的麻辣,强调粤式火锅的“鲜、清、补”特点。
从服务来看,臻选店也做足了“情绪感”。
用餐环节“几乎不用动手”,刷菜、加汤、换盘等服务细节,是普通海底捞升级版的祖师爷。1000平大别墅的主人,在家都没这待遇。
如果简单拆开甄选的店模型来看,就是普通海底捞的一次升级,只是一次升了100多级,有点猛。
服务人员是其他门店优选的出来重新进行商务礼仪等培训。
在普通门店的基础上,添加和优选了更高品质的食材。
定位锚定高净值人群的家宴、庆祝、商务宴请等场景。
这些动作对于其他品牌可能很难很累,对于擅长做火锅的海底捞来说,只要花一点精力,就可以做到极致。
03
海底捞做火锅专业能力到底有多强?
在火锅领域,海底捞的专业能力早已深入骨髓,形成了一套难以复制的系统工程。
单是供应链这一项,就足以让同行望尘莫及。
从四川简阳的一家小火锅店起步,到如今在全球布局60多个大型食材生产基地,海底捞用30年搭建起的冷链物流网络,能让内蒙古的羔羊肉在屠宰后48小时内出现在全国任意门店的餐桌上,误差不超过2小时。
这种对食材新鲜度的极致把控,背后是2000多名供应链专家的持续迭代,他们甚至能通过调整饲料配比,让羊肉的脂肪分布呈现更完美的大理石花纹。
服务体系的打磨更是海底捞的独门绝技。
普通火锅店的服务停留在“加汤、换碟”的基础层面,而海底捞早已将服务拆解成138个标准化动作和72种应急方案。
比如看到客人戴眼镜,会主动递上眼镜布;察觉客人感冒,会默默送上姜茶;甚至能通过客人夹菜的频率判断食材是否合口味。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实则是通过百万次服务场景的复盘总结而成,每个门店经理都要通过900小时的情景模拟考核才能上岗。
这种将服务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预判”的能力,让火锅消费从单纯的味觉体验,变成了充满温度的情感交互。
更可怕的是海底捞的标准化能力。
一锅汤底的配方精确到克,从牛油的熔点到辣椒的辣度值,都有数字指标严格管控。
这种对标准化的极致追求,让全国近千家门店的口味偏差控制在3%以内,相当于北京和广州的两家门店,能做出几乎一模一样的番茄锅。
在火锅这个赛道上,海底捞早已不是在和同行比拼单一能力,而是用系统化的专业壁垒,构建起一个别人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这种在一个领域已经深耕到极致的专业能力,去干炸鸡、烤鱼、烤肉等赛道,相当于武侠世界里的绝世高手自废武功,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希望从甄选店开始,海底捞的智商别再下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