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杨国福等进军小火锅赛道,呷哺呷哺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道哥| 作者 《什么值得加盟》 | 来源
“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正在经历自己的“至暗时刻”。
8月4日,呷哺呷哺发布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收入下滑近两成,净亏损约在人民币0.8亿元~1.0亿元之间。股价被“涮”成仙股。
自2021年起,呷哺呷哺便踏上了亏损之路,2021~2024年,呷哺呷哺4年累计亏损超12亿元。再加上2025年上半年的亏损,五年间累计亏损约13.26亿元。
与之相对的,是海底捞、杨国福等巨头高调下场,进军小火锅赛道。曾稳坐小火锅头把交椅的呷哺呷哺,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01
小火锅阵地战:新势力猛挖老炮的墙脚
2025年的自助小火锅赛道,正上演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阵地战”。
从区域黑马到跨界巨头,从下沉市场到核心商圈……既有深耕多年的围辣、农小锅等老牌玩家死守阵地,也有海底捞、杨国福等跨界巨头强势入局。小火锅品牌间的厮杀,已从价格战蔓延至供应链、体验升级的全维度竞争。
注意,这并不是一场“混战”,而是分层次的“阵地战”。从表面看,像是新品牌在厮杀,其实都在挖老炮的墙脚。
作为自助小火锅赛道的“隐形冠军”,围辣小火锅凭借1500家门店的规模优势,以“人均25元+旋转自助+社区店”模式,在下沉市场构建起护城河。
农小锅则以“近郊包围二环”策略,在北京王府井、亚运村等核心商圈快速扩张,通过“39.9元含锅底”的定价,将传统火锅的消费场景移植到小火锅赛道,2025年门店数已突破110家。
特别是海底捞和杨国福的入局,又一次点燃了自助小火锅的战火。
海底捞推出的子品牌“举高高自助小火锅”,以59.9元/位的定价,依托母品牌供应链优势,首店开业即登顶多地商圈消费榜。
杨国福则也以“59.9元畅吃海鲜自助”切入青岛市场,复用麻辣烫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
与行业热火朝天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开创“一人一锅”小火锅模式风潮的呷哺呷哺,却正深陷巨亏泥潭。
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暴跌180%,门店总数缩减至不足800家,核心商圈闭店率超30%。今年上半年,收入持续下滑。
02
小火锅进入“洗牌式竞争”
小火锅的竞争已经十分惨烈:一方面,是新贵高调入局,另一面,则是关店潮席卷全国。据窄门餐眼统计,今年上半年小火锅新开12万家,净增长却是-1.7万家,这意味着近14万品牌彻底消失。
这场千亿市场的狂欢,正以每天380家店的速度清退玩家,而活下来的品牌,靠的早已不是低价。
19.9、29.9的的杂牌军因为“合成肉配隔夜菜”被最先舍弃,正规军强势收割市场。如今的小火锅赛道,从卷价格、卷食材等“表面文章”,正进化到品牌力、供应链、连锁力的“内功修炼”。
1.品牌战就是认知战
呷哺呷哺,因长期陷于“高端化折戟”与“性价比缺失”的定位撕裂,在高端化与下沉化战略中左右摇摆,找不到自己的准确位置。
这恰恰给新势力创造了机会,他们纷纷以极致价格“切入”市场。
你看围辣小火锅,以“一人食快餐化”切入,推出19.9元旋转小火锅,配合“15秒出餐”“自助调料无限续加”等卖点,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掀起打卡热潮。
你再看农小锅,以“39.9元含锅底+海鲜”的高性价比组合,三个月内实现单店日均翻台率4.2次。
“低成本”优势,再加上更懂得Z世代的消费心理,新势力品牌通过场景创新、社交营销等手段,迅速占领消费者心智。
2.分层价格战:59.9元体验线,实则提升性价比
当前的小火锅赛道,已形成“29.9元生死线,59.9元体验线”的价格带格局。
在30元以下价格带,血腥内卷从未停止。极致低价背后,是调理肉替代原切牛肉、复合调料勾兑锅底。倒闭潮中的小火锅品牌,80%因“采购价波动大”“食材变质”导致口碑崩塌。
而在60元价格带,海底捞和杨国福小火锅的出现,狠狠打了呷哺呷哺的脸。
海底捞“举高高”打出“百道菜品、现烤披萨、水果畅吃”的口号,不仅涵盖黑鱼、青口贝等海鲜,还能吃到瑞士卷、雪媚娘等甜品。MINI汉堡和榴莲披萨也成了年轻人打卡的热门之选。
杨国福自助小火锅,则因地利优势让消费者实现“海鲜自由”,将客单价门槛拉升至品质竞争维度。
呷哺呷哺则显得进退失据。其推出的50元套餐虽宣称“升级”,但消费者实测发现肉类分量缩减30%,且缺乏特色菜品支撑,被戏称为“高价版快餐”。
呷哺呷哺的定价悖论:主力价格带50-60元区间,既无海底捞(59.9元)的品质场景,又失守农小锅(39.9元)的性价比堡垒。
结果造成心智侵蚀:Z世代认知中“呷哺=平庸快餐”,短视频平台声量仅为竞品的1/5。
3.阵地战:商圈卡位战升级,新势力“农村包围城市”奏效
梳理农小锅的扩张路径,可以看到一些新锐餐饮品牌的战略锋芒。
农小锅初期聚焦三四线城市社区店,积累供应链经验;而后在北京昌平、通州等区域打磨标准化模型,进行试错缓冲;2024年下半年,集中资源攻占王府井、亚运村等商圈,三个月内开出12家门店,直接冲击海底捞、呷哺呷哺的传统腹地。
农小锅的打法,是典型的“低成本试错-区域深耕-核心突破”扩张策略,也验证了“农村包围城市”在餐饮下沉市场的可行性。
相比之下,呷哺呷哺在2024年关闭了北京四环内43%的门店,核心商圈覆盖率从35%降至18%,战略收缩导致其错失“社区餐饮升级”红利。而竞品农小锅,同期净增110+门店。
4.连锁战:加盟模式释放规模效应,老牌直营体系显疲态
而今,餐饮行业的连锁化率正逐年提升,大多餐饮连锁品牌选择轻资产、数字化管理来构建品牌壁垒。
以围辣小火锅为例,开放“区域代理+单店众筹”模式,6个月内新增600家门店,进而提出“2025年千店计划”。
山东龍歌自助小火锅,依托“智能点餐系统+自动补货算法”,极大地提升了加盟店人效。
而呷哺呷哺至今痴迷于直营体系,直至上个月才推出内部合伙人计划。尾大不掉,近千家的门店规模,并未形成议价优势,反因分散管理推高成本。
03
呷哺呷哺更需要“二次创业”
呷哺呷哺有严重的大公司病:品牌老化、产品平庸、运营成本高、组织效率低。
呷哺呷哺要治大公司病,首先需要管理层有正视问题的勇气,然后引入“外脑”,对组织进行调整。如果不调整,就会像星巴克一样,被市场暴击。
因此,星巴克需要二次创业,呷哺呷哺更需要二次创业。
认知——
呷哺呷哺应该看到,这一轮港台餐饮“集体”退场背后,首先是管理层傲慢,对新势力轻视,顽固不化,缺乏主动变革理念造成的。特别是缺乏新竞争工具,造成了全面落后。
组织力——
呷哺呷哺应该看到,组织效率的提升是同期品牌调整的核心动作。比如西贝的赛马制核心就是提高组织效率;比如海底捞的内部创业就是打破组织的僵化,通过主动变革,寻找新增长点。
再看呷哺呷哺,组织能力滞后(组织层失能)。
创新迟滞:菜单迭代周期12-18个月,远落后于行业头部品牌3个月的更新速度。
决策僵化:区域门店调价需经多级审批,而海底捞等对手已经实现区域经理自主定价权,可24小时响应价格战。
呷哺呷哺想要重振雄风,就不要拿着老地图去寻找新世界。
品牌竞争——
呷哺呷哺应该看到,品牌的老化就是管理层认知的老化。昔日的港台优势,在当前的大陆市场已经荡然无存。如果呷哺呷哺要重振雄风,就需要引入年轻的管理层+年轻的品牌营销策略,将门店、品牌、产品等陆续升级。
运营成本——
呷哺呷哺应该看到,大形势造成了星巴克25年以来首次低价,这是不可抗力。
呷哺呷哺应该做的是顺应市场,降低自身的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优化自己的价格体系。如果不治自己的大公司病,连卖掉自己都难。
最后,希望呷哺呷哺重振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