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行业 > 观察 > 正文

看得到、听得见的气味,让品牌和空间更能打动人心

赢商网 米娅
摘要:气味,让品牌体验达到“未至之境”

编者按:新五感体验、情绪消费大行其道。商业空间巧用气味,能够调动购买欲、编织精神锚点。

闻道嗅觉设计公司,综合战略、品牌、营销、调香哲学多维视角,解构独特的“气味logo”,如何赢得差异化竞争,重构空间商业价值。【闻道嗅觉志】由此而生,此为第5篇,让气味看得见摸得着。

2025年7月9日雪蕾香氛博物馆在广州开幕,这个面积超过7000平方的博物馆其独特建筑外观让人眼前一亮,内部错落有致分布着六层空间,打造“可进入、可体验、可探索”的香气世界,有关“气味”的展示内容可谓丰富之极!

在博物馆的四楼有一个核心展区“香的通感探索”,以突破性的多感官联觉设计重新定义气味体验,创造了罕见的沉浸式香气艺术空间,展区内设置50余个智能互动装置,引导参观者体验气味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跨界联动。

声香共振:特定香气触发对应的环境音效(如松木气味伴随森林风声),形成听觉化嗅觉叙事;

色香共鸣:利用光影技术将不同香调转化为动态色彩投影,如柑橘香对应明黄色波纹,檀香映射为深紫渐变;

味嗅交织:通过“无味糖果实验”,让观众在品尝甜味时同步嗅闻不同气味,感知味觉的微妙变化,揭示嗅觉对味觉的支配性影响。

原来气味不仅仅只能通过嗅觉来感知,当嗅觉与其他感官可以联动带来丰富的超越性体验。当前感官营销中超过八成的品牌聚焦在视觉或听觉,因为下意识认为视觉或听觉可以带来直接刺激,当嗅觉可以被看到、被听到,或许可以让品牌体验达到之前的“未至之境”,这无疑为我们的品牌体验和空间营造打开了新的思路!


01.

气味未能可视化的三大难点


当代消费者对气味的体验早已超越单纯的嗅觉范畴,神经科学证明,高达72%的人群在闻到现磨咖啡香气的瞬间,眼前能同步浮现温暖深棕色流体漩涡的动态视觉意,这是大脑天生的感官联觉本能。

然而,当前市场尚未能有效回应这种气味可视化的渴望,无形无色的气味分子在传播过程中陷入下面的三个感知难点:

气味缺乏有形载体

气味作为唯一可直接激活大脑边缘系统的感官刺激,却因缺乏有形载体而转瞬即逝,而相反视觉记忆留存率比气味高出65%的原因就是“有形”。人们往往能清晰地记住一张脸、一幅画或一处风景,却难以长久地回味一个气味,因为视觉信息以具体形态存在于大脑中,便于反复提取与回忆。气味则因其无形难以被锚定与捕捉,这导致了气味在传播过程中的巨大损耗。

品牌若想在气味营销上有所突破,就必须解决气味缺乏有形载体这一核心难题。在某主打葡萄柚香气的热门沐浴露进行市场调研显示:无法在购买前准确唤起产品气味记忆是影响消费者复购决策的最大障碍。

对气味的描述过于模糊

当前主流品牌对气味的描述仍陷于模糊术语的桎梏,例如“木质调”“清新花香”等词汇仅勾勒轮廓而非实境。即使如DIOR旷野男士香水,其广告语着力渲染“辽阔荒野的自由气息”,但产品页仅用意象来堆砌文字,没有视觉意象佐证的嗅觉想象是很难清晰感知的。

消费者站在香水柜台前,文字描述中的“阳光下的海水气息”或“雨后的森林芬芳”,这样的描述如同密码般难以破译,更无法刺激消费者对于气味情感价值的深度认知。

实施者对感官联觉的认知不足

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感官处理中心,它渴望多感官的协同刺激,当一种感官被孤立使用时,其传递的信息就会变得单薄且易于遗忘。气味,作为最能触发情感记忆的感官刺激之一,若不能与视觉、听觉等其他感官相结合,其影响力将大打折扣。

消费者在面对一个仅依赖嗅觉呈现的产品时,往往难以形成深刻的记忆联结,更无法激发情感共鸣。但目前的品牌传播的实施者对于感官联觉、气味可视化的知识欠缺,例如在商场中,一个仅散发香味的展台可能只会引起消费者短暂的注意,但若结合灯光、音乐以及富有情感的广告词,就能形成一个全方位、多感官的体验,使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如何打破感官之间的壁垒,实现气味与其他感官的联动,成为了品牌方亟需解决的问题。

图源:小红书@雪蕾香氛博物馆


02.

破局框架:气味可视化三维体系


闻道提出的气味联觉模型,以“命名+容器+故事”为核心来系统解决气味可视化的问题,具体如下:

命名是“用文字说清气味”

容器是“用实体承载气味”

故事是“用叙事联想气味”

AI生成图片

这三个维度通过“视觉规则、实时反馈、符号锚点”的交互,让气味“自己说话”,使无形气味从“被描述”“被承载”,升级为“被看见、被互动、被瞬间识别”的立体存在。以下从三维度展开实践框架阐述。

如何给气味命名

我们经常会说起的一个故事就是:假设玫瑰不叫玫瑰,它还会那么美丽吗?好的命名不仅是文字标注,更是构建语义的神经钥匙,当年把Coca-Cola翻译为“可口可乐”的译者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为气味取名字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以使用:

文化嵌入法:如香氛品牌“观夏”的“昆仑煮雪”,以雪山意象绑定松针冷香,触发用户对东方禅意的集体无意识联想;气味图书馆的“凉白开”则借用国民童年记忆水壶的蒸汽感,上市首周销量破万。

通感修辞法:研究证实,通过联觉方式(如气味-颜色关联者)进行气味命名,感知准确率比普通命名高许多。例如“丝绸檀香”通过触觉形容词“丝滑”降低嗅觉认知门槛,使消费者更易理解木质调的细腻质地。

动态场景法:如腊肠披萨命名“柴火烟熏腊肠披萨”,用“柴火”暗示慢烤工艺,“烟熏”唤醒焦香记忆,通过这样命名可以提升线上点击率。

命名本质是降低感官之间的翻译成本,当DIOR旷野香水仅用“荒野自由”等抽象文案时,消费者需耗费认知资源想象;而“破晓松林”通过“晨露浸润木质”的动态描述,则可直接激活大脑颞叶的场景模拟功能。

如何赋予气味形态

气味本身无形,但我们可以通过容器设计来让气味变得有形,“一生之水”、“香奈儿5号”、“鸦片”这些设计精美的香水瓶,不仅准确表达香水所蕴含的无形气质和魅力的功能,其本身已经与香水融为一体成为其有形的化身。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除了设计香水容器这个方法外还有其他两种方式可以使用:

感官转换包装:雪蕾香氛博物馆的“AI调香立方”,用户触摸金属屏选择香调时,实时生成对应色块漩涡(如柑橘=明黄粒子流),通过视觉反馈降低决策犹豫度。

交互式包装:某香水瓶嵌入NFC芯片,手机扫码后播放森林声景动画,松木香随呼吸节奏在屏幕上生长凋零——多模态反馈使气味记忆强度提升4倍。

如何为气味讲好故事

通过故事将个体记忆转化为群体之间的共情,利用普鲁斯特效应激活深度联结,消费者容易被富有情感共鸣的故事所打动。例如,某品牌香水讲述了一个关于初恋的故事,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在海边相遇,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和淡淡的柑橘香,这种香气成为了他们爱情的见证。每当人们闻到这种香气,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段美好的初恋时光,从而与品牌产生深度联结。

具体如何给气味讲一个好故事,这里给出了三种可使用的方法,但实际使用时还有很多。

文学通感法:闻献某款香水的文案“山风穿过毛衣的触碰感”,激活触觉与温感神经元,据说使消费者试用后回购率提升34%。

溯源之旅法:美妆品牌Aesop通过纪录片《雪松猎人》记录尼泊尔村民徒手采香,镜头中皴裂手掌与松脂特写形成强烈反差,为Aesop“敬畏之心”香氛赋予伦理价值。

记忆图谱法:气味图书馆发起“外婆的厨房”UGC活动,用户上传老毛衣吸附的油烟味+旧橱柜檀香,AI合成“记忆之息”限定香氛,引发10万+次集体怀旧传播。

图源:小红书@Aesop伊索


03.

商业实践:

KTV“时光回响”沉浸系统

从娱乐空间到“情感记忆博物馆”


这个章节我们将以某KTV作为“气味可视化”的实施对象,进行一次“气味可视化三维体系”的实施模拟。

嗅觉唤醒:按“主题集群”释放记忆香——点校园老歌时,卡带机渗出“课本油墨+操场青草香”;切都市金曲时,自动切换“咖啡馆焦糖香”,用弱感知气味(精准浓度仅够唤醒记忆)呼应不同客群的专属时光。品牌可复制这套逻辑:学生包厢配橘子汽水香,潮玩房混皮革调,让气味成为“隐形Logo”;

动态联觉:歌曲高潮时,声波光效在空间流转如星河,让视觉、听觉与嗅觉共筑沉浸场景,不刻意却精准戳中记忆;

联觉闭环:离场AR明信片带主题香氛微胶囊,扫码重温时,气味与歌声、光影联动,成为可带走的“记忆锚点”,带动回头率提升。

KTV用“主题归类+激活唤醒+技术联动”解决气味设计的平衡问题,既让年轻人触到“刚过去的鲜活回忆”,也让年长者找到共鸣,不偏离主客群的同时,让嗅觉成为低成本记忆符号。科技解决了“娱乐的便利性”,而嗅觉能解决“娱乐的记忆度”。用户来KTV,不止是“玩得爽”,更能“记得住”——这种“科技+情感”的双重粘性,或许正是下一个拉开行业差距的关键。

图源:AI生成

闻道观点闻

未来品牌的真正价值,不止于视觉符号的基础辨识,更在于以独特气息为纽带,用多感官体验锚定用户的情感记忆。

所谓“以气载道,以味传神”,核心在于嗅觉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协同——而非替代。通过多感官的深度融合,品牌得以构建并深化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结。

其中,气味作为感官共振的关键支点,其信号经皮层传至海马体时,会自然与视觉符号(如LOGO、色彩)、听觉元素(如品牌旋律、语调)形成跨模态绑定。这种协同能使记忆留存率提升70%,最终在用户心智中刻下立体而持久的品牌印记。

在苏州湾数字艺术馆的陶器展台上,松木香气随光影漫过千年陶纹。当观众指尖触及微凉的陶壁,松林的气息从鼻腔深处弥漫,古老的纹路突然鲜活起来。陶土的颗粒感与森林的湿润在神经末梢共舞,无形气味凝成可触摸的历史低语,沉睡的史前文明骤然苏醒。史前陶器可以通过“陶壁触感+松林香气”唤醒集体记忆时,相信我们的品牌一样可以在感官体验的失衡与割裂中破局。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