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不消费!经济寒冬下,日本商业如何让人心甘情愿打开钱包?
失业率飙升、消费降级、年轻人把钱包捂得越来越紧……这几年,全球消费市场仿佛被按下了“减速键”。当“少花钱、花对钱”成为共识,实体商业真的只能坐等“寒冬”吞噬吗?
回望邻国日本,这个曾经历“失去的三十年”的国家,早就走过相似的路。泡沫经济崩塌、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海啸……一波波重锤之下,日本百货业销售额断崖式坠落,关店潮如瘟疫般蔓延全国。然而,困局之下,日本实体商业没有坐以待毙,反而摸索出了一套让消费者在紧缩时期依然“自愿掏空钱包”的生存哲学。
#01
从物质消费到情感消费:
打造“体验型”商业空间
百货店也可以很有艺术感
曾几何时,东京的老牌商场如伊势丹、高岛屋,也面临门庭冷落的窘境。它们没有选择简单粗暴地打折促销,而是悄然启动了一场空间革命。走进如今的伊势丹新宿店,艺术氛围扑面而来。顶级买手店如“ISETANTHESPACE”精心陈列着全球设计师的先锋之作,不再是单纯的商品展示,更像一场小型艺术展。限时登场的快闪店、与艺术家深度合作的主题展览,让购物中心化身流动的美术馆与社交磁场。
年轻消费者踏进这里,手机镜头便不由自主地忙碌起来。一个精心设计的橱窗、一件充满张力的艺术装置、一杯在特色主题街区购买的限量特调饮品,都能成为社交网络上炙手可热的“货币”。年轻人并非吝啬花钱,而是苛求每一次消费都能兑换出超越物质的价值——独特的体验、可分享的社交资本、自我品味的彰显。当购物行为被拍照、打卡、分享的愉悦体验所包裹,消费便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甚至充满兴奋感的衍生品。
用“IP+艺术”重构年轻人的消费逻辑
在这场“贩卖体验”的转型中,涩谷PARCO堪称教科书级的范本。2016年,这座承载了涩谷青年文化记忆的老牌商场毅然闭店改造。三年磨一剑,2019年重新亮相的PARCO彻底颠覆了传统百货模式。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购物场所,而是进化成一个融合艺术、文化、科技与商业的复合型空间。
其精髓在于“策展型思维”的极致运用。商场内部大胆引入大量艺术装置,如标志性的螺旋阶梯上变幻的数字艺术投影,让顾客在行走间邂逅惊喜。它深度拥抱IP文化,设立专门的“PARCOMUSEUMTOKYO”举办动漫、游戏、电影主题展览,吸引核心二次元群体。更关键的是其对潮流生态的精准把握,大量引入稀缺性强、风格独特的小众潮牌和设计师品牌,形成强大的聚合效应。PARCO的成功证明,当商业空间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调性,便能激发年轻一代强烈的归属感与消费欲望。
这种以“体验”和“内容”驱动商业的模式,在2024年新开的东京原宿地标项目“harakado”中得到了更先锋的诠释。harakado摒弃了传统百货大而全的布局,创新性地采用“主力大店+策展型小店”的复合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打造一个“创作者据点”。这里不仅有精心挑选的知名品牌旗舰店作为流量基石,更核心的价值在于聚集了大量充满个性与创造力的微型店铺:独立设计师工作室、手工匠人坊、微型艺术画廊、实验性咖啡馆……空间本身就像一个持续更新的展览,鼓励主理人将店铺视为表达自我美学与创作理念的平台。
顾客步入harakado,更像是在探索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意社区,每一次造访都可能发现新的惊喜。这种深度捆绑在地文化、赋能创作者、营造独特探索感的模式,精准击中了年轻一代对个性化、真实性和文化归属感的渴求。
#02
会员经济深度绑定与价值重塑
当经济寒流袭来,降价促销固然能带来一时客流,但绝非长久之计。
日本百货巨头如三越、大丸选择深化与核心客户的情感连接和价值绑定。其会员体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积分兑换,进化为一套精细运营、提供深层价值与归属感的精密系统。
用“私人定制” 锁住高净值客户
三越百货是日本最早玩会员体系的商场之一,但它的会员服务从不是简单的“积分换钱”,而是“把每个客户当成独特的个体”。
三越的会员卡分为三个等级:普通会员、金卡会员(年消费超100万日元)、黑卡会员(年消费超500万日元)。不同等级的服务差异,体现在“看不见的细节”里。比如金卡会员到店时,停车场会预留专属车位,门口有专人接过外套,甚至会提前准备好客户常喝的茶(系统里记录着“喜欢玄米茶还是抹茶”);黑卡会员则有“私人生活顾问”——顾问会记住客户家人的生日、孩子的升学时间,甚至宠物的名字,在特殊节点推荐合适的礼物,比如“您女儿下个月生日,我们刚到了一批限量版的设计师文具”。
让会员积分变成“情感纽带”
大丸百货的会员体系,则把“积分”玩成了“情感货币”。
在大丸,积分不仅能抵现金,还能兑换“非物质奖励”:比如1000积分能换“与甜点师一起做蛋糕”的体验,5000积分能换“商场屋顶花园的私人野餐位”(含定制餐食),10000积分甚至能换“和设计师一对一逛店”的服务——设计师会陪客户逛遍商场,帮着搭配衣服、挑选礼物。这种“把积分变成情感连接”的做法,让大丸的会员活跃度远超同行。
“润物细无声”的周到,其力量在于它精准地回应了人性深处的渴望:被理解、被重视、被特殊对待。在经济低迷期,当消费者对每一笔支出都精打细算时,单纯的产品功能(如保暖、饱腹)难以构成持久的吸引力。唯有那些让顾客感受到深切尊重、个性化关怀和独特价值的瞬间,才能烙印在心,转化为不可替代的忠诚度。日本的会员经济策略深刻揭示:在经济寒冬中,提升服务的温度与深度,比单纯降低价格更能稳固核心基本盘。
#03
拥抱社区化
让商场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从购物中心到生活枢纽
永旺敏锐洞察到,在消费降级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双重压力下,大型购物中心必须重新定位。它果断将众多郊区大型购物中心转型为“社区生活枢纽”。这种转型的核心是围绕周边居民的核心日常需求,构建一站式解决方案。
一个典型的永旺社区型购物中心内,大型生鲜超市满足家庭每日食材采购;品类齐全的药妆店解决健康与日化需求;引入托儿所、课后教育机构服务亲子家庭;设置共享办公空间(如永旺自营的“Qlipo”品牌)吸引自由职业者和远程工作者;同时整合银行网点、邮局、政府便民服务窗口、健身房、诊所甚至宠物服务。居民无需奔波于城市各处,在永旺这一个空间内就能高效完成买菜、办事、遛娃、工作、休闲、社交乃至健康管理等多项任务。
这种深度嵌入居民日常生活的模式,创造了高频次、刚需型的稳定客流。人们原本只为买菜而来,却可能顺便在咖啡馆小坐、在书店翻翻新书、给孩子报个兴趣班,或者取个快递、办个银行业务。消费行为在满足生活刚需的过程中自然发生、水到渠成,有效抵御了因经济波动导致的可有可无的“逛街购物”需求萎缩。
用“小而美”营造社区归属感
如果说永旺代表了大型商业体社区化转型的成功范例,那么2020年新冠疫情阴影下在东京下北泽开业的“bonustrack”,则展现了社区商业的另一种极致形态——微小、有机、充满人情味与在地文化气息。
整个项目占地仅约1000平方米,由一栋两层高的主商业楼和四栋被称为“商住盒子”的小型建筑错落构成。其精髓在于“在地共生”。入驻这里的店铺大多是极具个性的独立小店:专注某一领域的独立书店、售卖黑胶唱片和独立音乐的唱片行、手工烘焙坊、小型画廊、特色杂货店等。尤为关键的是,这些店铺的主理人,很多本身就居住在下北泽或邻近区域。
这种“店主即居民”的模式,天然赋予了bonustrack浓厚的社区归属感和真实的生活气息。项目内设有共享庭院和公共空间,定期举办由店主或居民自发组织的各类活动:小型音乐会、读书会、手工作坊、农夫市集、社区聚餐……它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消费场所,而成为了一个真正有温度、有互动、有共同记忆的社区客厅。对于住在周边的年轻人来说,bonustrack几乎是日常生活的自然延伸,是步行可达、随时可以参与和融入的“生活第三空间”。
#04
精准选品+高效运营:
用买手思维做“精选商业”
在消费意愿普遍收缩的背景下,日本商场深知,盲目铺货、追求SKU数量的时代已经过去。像PARCO、harakado这类成功项目背后,是强大的买手思维和数据洞察能力在支撑。其核心在于追求极致的“坪效”和精准满足目标客群的核心需求。
这些商场在招商和店铺运营上展现出高度的专业性:严格筛选入驻品牌或业态,必须具备鲜明的调性、独特的稀缺性以及良好的周转率潜力。例如,PARCO引进大量首次登陆日本或仅在特定渠道发售的潮流品牌;harakado则聚焦于拥有独特美学和手工精神的微型创作者品牌。空间规划上,通过精细的数据分析(如客流热力图、店铺转化率、消费者动线等),确保每一寸空间都被高效利用,最大化顾客停留时间和接触点。
运营更是深度数据驱动。通过会员数据分析、社交媒体舆情监测、销售数据实时反馈,运营团队能快速捕捉核心客群(如年轻潮流人群、文艺爱好者、特定社区家庭)的喜好变化和新兴趋势,并据此调整活动策划、商品组合、视觉陈列甚至店铺布局。省下的无效库存成本和租金成本,以及通过精准匹配带来的销售额提升,最终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这种精细化运营,是日本实体商业在经济寒冬中维持盈利能力的关键内功。
#05
消费降级不是终点
而是商业升级的起点
日本商场的转型故事,其实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消费降级从来不是“商业的末日”,而是“筛选优质商业的筛子”。顾客不为“面子”买单,却会为“里子”(体验、认同、便利、价值...)打开钱包。
可以发现这些商场的共同点,都是提供了线上购物无法替代的“温度”和“即时满足”。
对于正在经历挑战的我们来说,或许可以借鉴这些思路:与其抱怨市场冷清,不如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商业空间更有体验感、更懂顾客、更贴近生活、更精准高效。毕竟,活下来的不一定是最大的,但一定是最懂变化、最能创新的。
经济有周期,但人性的需求永恒。只要能真正理解顾客,商业就永远有春天。
声明: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