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Shake Shack悄悄撤掉餐桌!堂食真要消失了?
“以后约饭,怕是连个坐下来的地儿都难找了!”
最近,“堂食正在消失”的话题在餐饮圈炸开了锅——北京、上海、杭州的餐馆老板悄悄撤掉餐桌,肯德基、Shake Shack、鱼你在一起等头部品牌扎堆开起无堂食的Mini店,连主打“第三空间”的品牌都转头押注外卖,这波操作让不少消费者直呼“看不懂”。
有人慌了:难道以后吃饭只能靠外卖?也有人疑惑:餐饮品牌集体“瘦身”,到底在躲什么?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从撤桌到缩店的背后,藏着餐饮行业怎样的生存困局,而“堂食消失”的传言之下,又有哪些被忽略的真相?
01 ■
从撤桌到缩店!
头部餐饮集体行动,
玩起“堂食消失术”
近来,“堂食正在消失”这一说法热度飙升,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当下餐饮市场的真实写照。
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不少餐饮老板已悄然行动,或是默默撤掉店内餐桌,或是直接推出仅支持外卖与自提服务的Mini店型。
今年,诸多以往坚守大店模式的连锁品牌,纷纷开启转型之路,撤去餐桌,发力小店领域。
8月10日,肯德基在上海一口气新开两家“炸鸡兄弟”专门店,分别是蓝村路店和仓里路店。蓝村路店聚焦中式炸鸡,仓里路店则主打韩式炸鸡。
这两家门店面积都不大,均在15 - 20平米左右,店内没有设置堂食区域,仅保留明档制作区与产品销售区,值班人员也不过3 - 4名。
实际上,肯德基对mini小店的探索早有布局。去年,肯德基便开始在国内市场试点开设“mini”餐厅。
据百胜中国财报显示,2024年一季度,肯德基在中国市场约有三分之二的新店都采用了小店型。
同月,来自纽约的快餐品牌Shake Shack(昔客堡)也有所动作。其在北京华堂新辰汇商场负一层开设的门店,面积小巧,且没有堂食空间。
该店主要销售招牌牛肉堡、香脆鸡肉堡以及经典奶昔等产品,人均消费在60元上下,运营重心明显偏向外卖业务。
对于长期深耕“第三空间+精品汉堡”模式,塑造高端形象的Shake Shack而言,此次突然发力外卖小店,让众多粉丝大为震惊。
一时间,网络上质疑声不断,“这真的是Shake Shack吗?”“不会是盗版的吧?”等疑问屡见不鲜 。
快餐头部品牌鱼你在一起,今年正式推出“Mini店型”。与传统门店相比,Mini店型面积大幅缩小,仅为30 - 50㎡,砍掉了普通店型75%的面积。
人员配置上,门店仅需3 - 4人,投资费用也显著降低。通过采用“小店+少人+外卖优先”的策略,鱼你在一起成功实现降本增效。
截至目前,其Mini店已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成功落地20余家,另有20余家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同样在做减法的,还有永和大王。今年,永和大王上线“超值店型”,面积约为60㎡。与传统标准店(通常100㎡以上)相比,缩减了约40%,相较于社区店(约80㎡),布局更为紧凑。
不仅是快餐领域,一些茶饮品牌在布局中式茶室时,也走上了压缩空间的道路。
比如霸王茶姬,今年在上海杨浦五角场万达落地“第二杯茶CHAGEE MOEDRN TEA”概念店。
该店以“传统萃取中式纯茶”为核心卖点,细分出“浓萃”和“轻萃”两大系列。门店面积不足50平米,采用轻奢装修风格,然而堂食区仅有区区三个桌位,因此被称作“第三空间缩小版”。
02 ■
砍掉堂食,压缩面积
餐饮人也是无奈之举
为什么餐饮品牌纷纷“变小”?减少甚至取消堂食已成为行业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生存压力之下,效率至上。
1、一方面,持续升级的外卖大战推动消费客群持续向线上迁移,堂食吸引力明显减弱。
行业普遍认为,“外卖大战正是‘Mini店’模式爆发的催化剂”。今年各大平台折扣力度空前,“满18减18”“0元喝奶茶”“满25减20”等促销活动层出不穷,推动外卖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7月5日,美团宣布单日订单量突破1.5亿单,淘宝闪购首日订单量也超过8000万,活动期间日活跃用户突破2亿。
这场爆发深刻改变了消费者的用餐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减少堂食,转向外卖。
立信咨询针对高线城市高频外卖用户的调研显示,80%的受访者就餐方式发生显著改变,44%的人近期外卖频次增加、堂食频次下降。
这一转变使得依赖堂食的餐厅面临巨大挑战。一位从业十余年的餐饮经营者李先生透露,往年7-8月旺季堂食与外卖比例约为7:3,而今年补贴大战期间,外卖订单占比飙升至70%,堂食业务大幅萎缩。
为应对冲击,开设“Mini小店”成为众多品牌的选择。正如一位店主所言:“堂食惨淡,幸有外卖支撑。”
2、另一方面,小店模式凭借低成本、少人工、高适配的特点,更适应当前经营环境。
近年来,租金与人力成本持续攀升。中国饭店协会《2024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房租、人力和食材成本分别上涨2.6%、0.5%和2.2%。压力之下,餐饮人纷纷通过小店模式减轻负担。
具体来看,小店优势显著。通过缩小面积直接降低房租成本,优化整体成本结构;仅需3-4人即可维持运营,人力成本降至传统门店的60%,大幅减少薪资与社保支出;初始投资更低,资金周转更快,回本周期缩短,抗风险能力更强。
更重要的是,小店模式天然契合外卖场景:选址更贴近目标客群,缩短配送距离,提升运营效率;聚焦核心品类简化出餐流程,更好满足用户对“快与好”的需求。
以肯德基“炸鸡兄弟”迷你店为例,该品牌采用模块化布局,将多个独立系统、目标清晰的业务单元整合于同一空间。
未来,此类小店模式有望融入肯德基传统门店,成为外带与夜宵专用模块,进一步提升坪效与竞争力。
该模式试错成本低、与外卖高度适配,为堂食萎缩背景下的餐饮品牌提供了新的增长路径。
03 ■
肯德基、Shake Shack悄悄撤掉餐桌!
餐饮业巨变背后,堂食真要消失了?
目前市场中存在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种认为,未来外卖将成为餐饮消费的主流形式,堂食将逐步退出市场;
另一种主张,堂食才是享受美食、体验生活的核心方式,外卖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对餐饮业良性发展构成透支与损害;
还有观点认为,堂食不会消失,其功能与形态将随市场需求变化发生转移。
综合分析来看,堂食不仅不会消失,总体规模亦不会显著缩减。核心原因在于,外卖始终无法完全复制堂食所具备的社交属性、氛围价值与体验优势。
正因如此,当前市场中尝试小店连锁模式的餐饮品牌,主要集中于社交属性较弱、具备快餐特征的品类(如炸鸡、茶饮、咖啡等);另一类是原本即采用小店模式且产品天然适配外卖场景的品牌;此外,还有部分以堂食为主的品牌,曾通过迷你店试水并验证市场可行性,目前已主要通过迷你店拓展外卖业务,以此提升外卖业务占比。
与此同时,亦有诸多品牌长期深耕大店模式,通过打造“第三空间”、提升产品品质、强化堂食体验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塑造品牌形象。
为避免外卖业务对核心堂食体验产生冲击,这些品牌选择将资源集中投入堂食,与外卖平台保持一定程度的割裂。
魏家凉皮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今年7月下旬,该品牌宣布暂停外卖业务,经媒体致电西安西大街门店确认,其自上月起已全面停止外卖服务。
这并非魏家凉皮首次下架外卖平台——早在2023年,其便因美团平台佣金较高主动下架相关服务。
尽管目前门店仍显示有美团闪购入口,但用户实际无法使用平台派发的大额优惠券。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魏家凉皮不仅下架了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平台外卖服务,甚至连自有小程序的外卖功能也全面暂停,成为中国首个主动放弃外卖渠道的知名连锁快餐品牌。
魏家凉皮之所以敢于作出这一战略选择,核心在于其主营业务始终以堂食为核心。
自品牌创立以来,其便聚焦堂食场景,将门店打造为值得停留、便于交流、适合分享的社交空间,并提出“only time for all the good times”的品牌理念。
因此,在小店模式盛行的市场环境下,魏家凉皮所有门店均采用200-300平方米的大店模式,其主推的魏家汉堡业务同样以大店为主,极少开设小型门店。
为进一步提升堂食便捷性、吸引西安本地客群到店消费,魏家凉皮采取密集开店策略,平均不到1.5公里便设有两家门店。
同时,通过多品牌布局覆盖更多消费场景——旗下拥有魏家凉皮、魏家便利、魏家汉堡、魏家咖啡等多个子品牌,以密集网点与多品牌组合为消费者提供多元、便捷的消费选择。
即便不依赖外卖业务,其整体经营状况依然良好,尤其是魏家汉堡,自推出以来从未开展外卖服务,但几乎每家门店均处于排队状态。由此可见,堂食并不会因外卖的兴起而消失,其市场空间依然稳固。
基于此,今年不少连锁品牌进一步加大在“堂食生意”上的投入。例如,绝味鸭脖于今年在长沙吾悦松雅湖广场推出首家绝味Plus店,将其从传统小吃摊即买即走模式转变为餐厅模式,打造“餐+饮+社交”复合场景。
该门店突破传统档口模式,引入堂食空间并设置20-30个座位,便于食客小聚;为强化氛围,门店摒弃传统红黄经典色调,以棕黄色为主色调,采用Ins设计风格突出时尚感。
产品层面,除引入主食和甜品外,还上线了28元/杯的360ml精酿现打系列(包括德式小麦精酿和接骨木精酿等),使门店兼具小酒馆功能;
核心产品“炸卤拼盘”分为A、B、C三类,覆盖多种食材并提供经典香辣、薄荷、紫苏、蜂蜜焦糖等创新口味,同时引入低度果酒、气泡饮和柠檬茶等饮品,适配不同消费场景。
除绝味外,海底捞为打破“千店一面”,亦开始在原有单店空间上进行升级,通过场景融合推动堂食向“体验型”门店转型。
例如北京的创新概念门店,增设甜品站、酒水吧(提供鸡尾酒、手工冰淇淋等)、儿童成长空间、智能化母婴室等功能区,融合“甜品+小吃+互动+教育”体验;部分门店还推出“迪厅”模式,引入DJ表演、灯光秀,满足年轻人“夜间社交”需求。
该店采用“三时段智能切换系统”,实现正餐、清吧、俱乐部派对三种光效模式转换,开业首周末翻台率即突破6次,次周更攀升至7次以上。
为打破“火锅同质化”,海底捞推出鲜切主题店,以“现点现做、透明可见”为核心,在原有门店空间开设海鲜、活虾、鲜鸡现杀工作坊,让食客直观感受“食材现切”的新鲜度。
喜茶则基于区域差异打造不同主题特色门店。1月,茶坊黑金店型开业,借鉴传统煮茶器具与方式,以老式铜锅煮茶的形式升级茶馆体验;
4月,杭州“纸上茶室”开业,以纸为媒造店——8000张皮纸高密度吊挂排列,400张手工宣纸经72道裱糊成可承重纸柱,还原东方美学“空寂之美”。
综上,堂食不会消失,但其将不再是餐饮的唯一或主要形态。未来的餐饮行业将形成“堂食+外卖+多元场景”并存的生态体系:堂食将更聚焦于体验、社交与差异化价值,外卖则满足便捷、快速的日常饮食需求,二者共同构建灵活、多样化的餐饮服务体系。
(1)堂食与外卖并行互补。许多餐饮品牌采取“堂食+外卖+外带”多模式运营,例如快餐品牌设置堂食区同时开设外卖窗口,中高端餐厅推出外卖套餐但保留核心堂食体验。
(2)堂食向“体验型”转型。未来堂食将更强调体验、氛围、服务与差异化,而非单纯提供餐食。餐厅可能融合文化、艺术、娱乐等元素,成为“社交空间”“打卡地”“生活方式载体”;高端餐饮、主题餐厅、沉浸式餐饮等将更注重堂食的独特价值。
(3)区域与客群分化。在一线城市,受生活节奏快、外卖普及率高的影响,堂食可能更多集中于高体验、高客单价或社交属性强的餐饮类型;在二三线及下沉市场,堂食仍是主流消费方式之一,尤其在家庭、社区餐饮场景中。年轻群体可能更倾向“打卡式”堂食体验,而家庭、商务等群体仍依赖稳定、舒适的堂食环境。
小结:
肯德基、Shake Shack开Mini店,魏家凉皮停外卖守大店,海底捞、绝味升级堂食——餐饮圈的“撤桌”与“加码”,本质是应对市场的必然选择,无关堂食消亡或外卖独大,而是“效率”与“体验”的精准重构。
外卖以便捷承接快节奏需求,撑起Mini店生存;堂食凭社交属性、场景氛围,成品牌差异化核心。
一线城市年轻人既爱外卖满减,也为特色门店赴约;下沉市场里,社区餐馆堂食仍是聚餐首选。
未来餐饮从非此即彼,而是“外卖管饱、堂食管爽”的互补。品牌无论缩店降本还是扩店增体验,关键在抓客群需求。
毕竟食客要的从不是单一选择,而是合心意的用餐方式。这场转型,终将让餐饮生态更灵活,业态选择更丰富。
-END-
作者 | 小贝
出品 | 餐饮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