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成绩披露,谁是真赢家?
作者|局哥
餐观局出品
今年史诗级的外卖大战,可谓是杀得昏天黑地。
美团、京东、阿里三大巨头疯狂砸钱补贴, “0 元奶茶”“超低价套餐”“大额补贴券”,改变了很多人的认知——点外卖比自己做饭还便宜。
消费者们天天薅羊毛,吃喝的那叫一个爽;商家订单量暴增,恨不得一夜之间多开几家店;骑手们收入噌噌往上涨,不少人日薪轻松破千。
根据高盛估算,美团、京东、阿里今年第二季度为了外卖大战,共补贴了约 250 亿元。订单量从大战前的日均 8000 万单,飙升到了 2.5 亿单,短短几个月,全行业单量暴增了 3 倍。
这么一看,好像平台、商家、消费者,都捞到了好处,那到底谁是这场还在持续的外卖大战中的真正赢家呢?
01
从短期财务报表来看,美团二季度销售及营销开支从上年同期的 148.32 亿元同比增长 51.8% 至 225.19 亿元;京东营销开支同比增长 127.6% 至 270 亿元;阿里中国电商集团的销售与市场费用飙升至 531.78 亿元,增长了近 205 亿元。
这些天文数字般的投入,直接导致了利润的暴跌。
美团 CEO 在电话会议中直言,坚决反对内卷,但为了捍卫市场地位,美团不得不持续投入,预计三季度核心本地商业将出现重大亏损。
京东集团 CEO 许冉也将这场竞争定义为内卷式的恶性竞争。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CEO在财报电话会认为,淘宝闪购的投资逻辑,不会单独看外卖的盈利情况,而是要在短期、中期、长期角度去考量综合的收益。
美团,作为外卖行业的老大哥,拥有业内最大的 700 万骑手生态与运力调度网络。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守住市场份额。
虽然目前每单外卖赚不到一块钱,但凭借庞大的订单量和成熟的配送体系,只要竞争趋于理性,盈利并非难事。
而且,美团通过这场大战,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即时配送领域的领先地位,为未来拓展更多本地生活服务打下基础。
京东,看似在这场大战中损失惨重,但它也有自己的算盘。
京东的优势在于强大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它通过外卖业务,将自己的配送网络进一步下沉,提高了配送效率和覆盖范围。
同时,借助外卖带来的高频流量,京东试图打通与电商业务的连接,提升用户在京东平台的整体消费频次和金额。
虽然目前外卖业务亏损巨大,但从长远来看,如果能实现电商与外卖的协同发展,京东的基本盘将更加稳固。
阿里参战的目的则更为深远。
外卖此前并非阿里的主营业务,但阿里看到了外卖这个高频场景背后的巨大潜力。
通过将饿了么、飞猪等业务整合进淘天集团,阿里试图用外卖为日活超 4 亿但增长放缓的淘宝引流,解决阿里在 “最后三公里” 的短板,为平台再造新增长引擎。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阿里已成功达成第一阶段目标,淘宝闪购日订单峰值达到 1.2 亿单。
所以,从平台视角来看,虽然短期巨亏,但它们在流量、市场份额、用户黏度等方面赢得了战略先机,未来的收益,或许值得它们现在的投入。
02
在这场外卖大战中,不同规模的餐饮企业,境遇可谓天差地别。
对于大型连锁品牌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像瑞幸、蜜雪冰城等茶饮品牌,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在补贴大战中销量激增。
它们能够利用平台的流量红利和补贴政策,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名度。而且,由于规模效应,它们在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补贴带来的利润压缩。
例如,蜜雪冰城通过这次外卖大战补贴,推出各种低价套餐,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庞大的门店网络和稳定的供应链,使得它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实现薄利多销。
在订单量暴增的情况下,蜜雪冰城不仅没有出现质量问题,反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茶饮市场的地位。这一点,财报披露的盈利高速增长足以说明。
但对于中小商家来说,情况就不容乐观了。
一方面,它们要承担高额的促销成本和平台佣金,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品牌影响力和标准化的运营模式,它们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往往力不从心。
很多中小商家为了吸引顾客,不得不跟风参与补贴活动,但由于自身实力有限,最终陷入了赔本赚吆喝的困境。
有一位开小餐馆的老板,为了参与平台的满减活动,不得不降低菜品价格,同时还要支付高额的补贴费用和平台佣金。虽然订单量有所增加,但算下来,利润却比以前少了很多。而且,为了应对订单的增加,他还不得不增加人手,进一步提高了成本。
此外,随着行业利润持续被压缩,能够存活下来的往往是具备供应链和资本优势的大型连锁品牌,而那些依赖特色、服务和文化的小店则面临生存危机。
这对于整个餐饮行业的生态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03
在这场外卖大战中,有两个环节却悄然赚得盆满钵满,那就是供应链和配送环节。
先看供应链,随着外卖订单量的暴增,对原材料、包装等的需求也大幅提升。预制菜厂商、包装企业等供应链企业迎来了发展机遇。
预制菜厂商如安井食品,通过为连锁品牌定制标准化菜品,2025 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 22%,毛利率提升至 28%。其 “锁鲜装” 酸菜鱼在外卖渠道销量占比超 40%。
由于外卖业务对菜品出餐速度和质量稳定性的要求较高,预制菜正好满足了这些需求,因此迎来业绩爆发。
包装企业也受益匪浅。某包装企业凭借外卖餐盒订单激增,2025 年 Q2 营收同比增长 18%,其可降解餐盒单价较传统产品高 15%,但因规模化生产净利率提升至 8%。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
再看配送环节,第三方配送平台如顺丰同城、闪送等,在订单暴增的情况下,业务量大幅提升。
顺丰同城 2025 年 Q2 餐饮配送订单量同比增长 110%,同时拓展鲜花、药品等非餐品类,单均收入从 12 元提升至 15 元。其 “混合配送” 模式(餐饮 + 商超)使车辆利用率提升至 90%,净利润率达 6%。
众包骑手也成为了这场大战的受益者。
美团众包骑手在补贴高峰期日均接单量从 15 单增至 25 单,部分骑手通过跨平台接单(同时注册美团、京东、饿了么),月收入突破 8000 元。
虽然骑手们需要承担超时风险,但总体来说,收入的大幅提升还是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所以,从行业视角来看,供应链和配送环节的企业和从业者,在这场外卖大战中,通过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和盈利。
04
对于消费者来说,外卖大战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两个字,便宜。
“0 元奶茶”“超低价套餐”“大额补贴券”,让消费者们过足了瘾。
以前点一顿像样的午餐,比如一份两荤一素的家常菜,加上配送费少说也要 20多块。现在平台补贴 + 商家满减叠着用,10 块出头就能拿下。
这是“局哥”助理小美的真实体验。
她手机里装着三个外卖 APP,每天早上先刷京东的 “新人专享券”点豆汁焦圈,中午用美团的 “拼好饭” 拼单黄焖鸡饭,晚上再用饿了么的 “夜宵红包” 点份麻辣烫,算下来一天三顿外卖,总花费还不到 50 块。
几个月下来,小美脑子已经刻下了一个新的认知,点外卖比自己做饭便宜又省事。选择的 “丰富度”,也比以前高了不少。
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短期内能花更少的钱,吃更方便的饭,喝比自来水还便宜的奶茶,还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这种 “获得感” 是实实在在的。
就像助理小美说的,“我知道这补贴可能不会一直有,外卖吃多了喝多了对身体也不好,但能薅一天是一天,毕竟平时上班已经够累了,能在吃饭上省点钱、省点事,就挺好的”。
所以,外卖大战看似是平台、商家的 “烧钱游戏”,实则是一场行业利益的大重构:平台为了新高地亏着钱抢未来,连锁品牌借着红利扩规模,供应链和骑手赚到偷着乐,而消费者则拿着最直接的 “补贴红包”。
每个人都在这场大战里,似乎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也承受着对应的代价。
至于谁是真正的赢家,好像已经不重要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外卖行业的格局,已经因为这场大战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