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行业 > 观察 > 正文

“场馆商业”正在流行?

感性城市SCity
摘要:赛事和演唱会,不再拘泥于场馆内的价值,而是把这种效应无限放大。场馆经济,远不只是演唱会和赛事,文化艺术体育还有很多组合的可能。

撰文/拯救上班卒

编辑/SCity Team

一场周杰伦演唱会,直接让深圳大运天地的日均客流从1万,在演出那三天,拉到了5万~8万;

一场侃爷HK海口演唱会,据说带动了旅游收入3.73亿元,近4万观众里外地访客占95%;

2025年的“苏超”,不算旅游胜地的常州、泰州、宿迁商场客流暴增,一边是外地旅客,一边是本地居民集中观看苏超联赛,特别是在泰州场的比赛,甚至带动当地商业客流环比激增60%。

这两年“场馆经济”彻底火了,演唱会、赛事、全民体育、文化展演、艺术策展...

各种场馆+商业体,到底还能怎么玩,凑上就能火还是哪些地方要避坑?有什么下一阶段案例可以参考?

浅聊一下。

01.赛事与演唱会要做“集邮生意”

从粉丝应援“来都来了”

逐步走向“文旅时代”

小盘一下,最近两年打着体育+商业标签的大项目。

深圳的大运中心体育场、杭州的奥体中心、郑州的奥体中心、成都的东安湖体育公园、香港的西沙 GO PARK...每一个都是大商业地产平台的手笔,而每个项目背后,也都是蓄谋已久,迎来了属于它们的时代

这几年,很清晰能看到国家对于赛事经济与商业创新增长的鼓励和规划。

一边是赛事多样化,进商圈、进商场,搞活动,做内容引流,激发延伸消费;

一边是场景创新化,各种旧改厂房、挖掘利用低效空间,围绕社群、全民健身做补充。

大运中心体育场演出 图源深圳大运中心

杭州奥体中心五月天演出 图源杭州奥体大小莲花

之前一篇文章《聊聊运动商业的3.0玩法》,我们已经聊了很多体育+商业的案例。商业作为个体,去借助周围的场馆和内容力量,票根经济也好、粉丝社群的承接提前也好,或只是单纯用产品丰富性去转化人流。

从前我们看到的是,人在旁边玩,商业填补非主题时光的消费内容。

如今,时机允许我们放大思考,人来了怎么玩,人可不可以提前来玩,在什么场景里参与和观看一个群体如何实现连锁反应,产生复购?

再看北京,刚刚结束的五月天演唱会,几乎让整个北京变成了一座“痛城”。

主题之下,朝外THE BOX、西单更新场、朝阳公园北码头、北海公园南门...到处都充斥着各种MAYDAYLAND公仔内容。

仿佛一切都可以文旅化

北京的MAYDAYLAND公仔内容

图源朝外THE BOX、西单更新场、北京朝阳公园

如今,专门去一个城市看演唱会,再也不是那么难以决策的事情。

演出之外旅游价值、美食价值、购物价值、情绪价值都被拉满。

曾经我们去迪士尼玩,如果算一算花费占比,很难说是购物的开销多,还是门票还是餐?这不就是初代网红造梦的结果吗?

赛事和演唱会,不再拘泥于场馆内的价值,而是把这种效应无限放大。

身在场馆旁边,或组合项目之中的商业,在各种技术手段和社交工具的加持下,不再拘泥于自身的产品去赚钱。

当下,是时候一起走出去,一起玩起来了。

明星演唱会歌迷会应援 图源南宁朝阳印象城

首先,演出的场地,往往不会在城市中心。

商业要人流,要会员增量,就要理解这群人可能来得很短暂,可能是游客性质更多,而这群人要什么?

除了比赛,可能就是丰富的在地性食物、文化、独家品牌、风景,以及住宿和交通。

商业应该还可以提供,实体空间之外,所有城市和连锁服务的起点。

这里可以有更规模化的行李寄存,像酒店大堂一样的服务,绑定餐厅消费凭据即可。

可以是纪念品商店集中市场、是意犹未尽后,现场成团的活动延伸、可以是当地美食Market,还可以是提供独立休整空间的综合场所。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商业名称或者场地名本身,可以作为一种唯一性去联名,变成更快速响应的流水线“盲盒输出”。

大运天地的粉丝权益 图源深圳大运天地

如今的大型场馆,很多都是每两周一场城市级演出,算下来一年六十多场。

实体纪念票的兑换,变成免费的到场抽签,兑换惊喜如何?有春夏秋冬不同分类,有各类明星标签分类的场内对应消费折扣,还有集齐某个季节或者风格之后的叠加BUFF。

就像我们去买星巴克城市限量杯,让更多的内容激发新的一种“收集癖”,这样就完成了深度的场地印象绑定。

明星演唱会应援周边 深圳大运天地

02.场馆还要做“细水长流”

是生活日常的当下

也是双向互动的生长

其实场馆经济,远不只是演唱会和赛事,文化艺术体育还有很多组合的可能。

盘一盘,成都初代的小而美“场馆商业”故事。

东郊记忆的繁星剧场,华熙Live的528空间,西村大院的西村LIVE、万科天荟的MAO Livehouse,一类小众音乐演出场地,似乎都希望和自由无拘束的街区做搭配。

传统盒子Mall也没缺席:成都万象城的玉林小酒馆、仁和新城的开心麻花、环球中心的哈哈曲艺社、凯德天府的过载喜剧脱口秀......一众曲艺话剧脱口秀厂牌主导的空间。

虽然呈现空间和融合度不同,但总体来说,都是一种补充性的经营。

不温不火的原因,我们可以理解为“强扭的瓜不甜,但解渴”。

缘起或许没那么生活方式,只是因为很难消化的死角、空着也是空着,氛围组合上丰富,让报告研策看起来更生动。

而现实中,这些唯一性的选择,似乎假设人们生活里的街道、巷子都比不上人造盒子,衣食住行、休闲娱乐都更愿意在这里实现。

显然不是。

为什么场馆生在购物中心之中,就更难发挥作用?因为场景错了。

图源东郊记忆

消费者心理,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苹果就应该长在树上的认知习惯,这直接导致了消费行为是否能被启动。

新一代的场馆商业都怎么玩呢?

上海凯德虹口商业中心,作为离虹口足球场最近的商业综合体,除了常规操作打卡点、痛店之外,还搞起了“票根经济”,直接兑换场内餐饮折扣,还有直接与足球场馆签订宠粉福利协议,提供粉丝应援专用包厢等等。

每次演唱会,不管是刚过去的邓紫棋演唱会,还是虚拟偶像《恋与制作人》,项目总是在各楼层设置了充分的文旅内容,如快闪纪念品、装置打卡、票根福利消费、应援服装妆造合作等,提供全方位沉浸体验。

图源凯德虹口商业中心

同样是上海,保利时光里走的是艺术范儿。

这个2024年开业的街区项目体量并不大,但核心区位却锁定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等具有艺术文化品位的好邻居。

这样的组合并不一定代表高客流,但有机会抓住有品位的高客质客群。

无缝接驳的B1,既能让专程看展为目的的人群过渡到社区小型餐饮消费,又或者也可以让进行日常生活消费的人群随时切换到文化体验中。

大部分人会在不知不觉中经历这种流程,培养出新的乐趣和生活节奏,这便是场馆商业最大的意义之一。

还有西岸大剧场,由丹麦SHL事务所设计,是国内首座为音乐剧打造的剧场,除了一大一小两个核心剧场,还有3F的“在水长廊”观景阳台,可以180度俯瞰整个黄浦江夜景。

这才是GATE M 西岸梦中心开业的第二年,我们却总能看到,除活动之外,真正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路径的商业内容正一点点带动、一点点更新。

比起曾经西岸美术馆和金融城的规划口号,突然间意识到,西岸原来渴望改变的,是上海商圈格局。

让新一代消费者,能自然过渡到适合他们的生活节奏和消费节奏中。

03.竞争围绕时间展开

24小时除了睡觉

我们未来想怎么分配

场馆商业、体育商业、滨水商业,都变成了一个故事。真正有价值的,是契合当下的渴望。

人们更爱看演出,更注重日常的运动,与宠物与朋友家人的相处散步聊天,更渴望日光与微风的自然感,更渴望文化艺术带来的意义感和美好释然。

所以,未来组合的核心在于,能不能通过内容,重塑人们时间的分配。

图源GATE M 西岸梦中心

文化、艺术、运动兴起的背后,是人们越来越钟情健康、无门槛、即时反馈,对商品更看重持久、品牌、天然。

或许这一切在国内只是苗头,我们还处在轨道式奔波,和逐步解脱的过渡期。

一部分年轻人慢慢放开执念,张开眼看到了更多可能和世界

一部分人还在踌躇和痛苦中,仍然惯性前行,但已经放慢了脚步,懂得了看风景。

阿那亚海浪电影周 图源阿那亚

日本有个KAMO,东京店算是亚洲最大的足球用品商店。

一共五层,精确地分布了五大联赛、东京J1联赛等球衣及周边纪念品、青少年用品、成人训练鞋服,甚至裁判守门员装备,还有独家的一些品牌联名。

这里想探讨的是,随着城市的扩大,未来场馆和演出,势必像如今商业地产一样,出现过剩的情况,那么当下场馆营造的组合效应,可能也不再那么强劲,甚至变成累赘?

在密集同质化肉搏战之前,找到差异化的优势。

一定是足够被专业普及、价值认同、持续追求的爱好。

这年头,绝对实力和绝对核心位置依然存在,但我们不讨论特殊。

我们更多探讨,大部分有点实力有点经验,但是位置能力都泯然众人的项目,怎么活下去。

看到趋势,不是跟风招品牌, 是真正地看到趋势,去切小赛道

同一个商圈,4个商业挨着的情况下,体量小的最吃亏,但如果它能提前转型成一个垂类呢?

二次元验证过可行性,同样的,场馆经济给我们提供的,其实是培育消费者的养料,缩短消费者转化的时间

我们观察消费者习惯看的内容、参与的活动、关注的赛事、爱好的运动...不能再只是关注招商品牌的炸子鸡,而是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学会放弃。

先机不一定属于好的地块,也属于好的生活方式。

没有演唱会的时候,场馆的日常运动人群,是不是还会来消费?

没有展览的艺术馆,常态化的建筑和打卡之外,还有什么能吸引人?

就像很多人不理解,深圳K11 ECOAST开业到现在还有很多空白,但依然周末客流多到每个餐厅都排队?

因为滨海长廊和草坪本身,就有文旅的意义,即使有内容上的不足,艺术馆加自然风景,也是如今牛马城市,遛娃和个人放空最爱的套餐。

后记

如今很多商业人都不知道,下一个十年还在不在这个项目上,但大部分人会同意,十年后服务的项目依然在,甚至我们也依然住在如今的房屋、小区、社区和城市。

商业场里的每个设计、品牌、美陈、新兴内容、美食风潮其实都会给小到社区,大到城市的消费者带来意识和认知的刺激,可能是前沿的探索、体验,也可能是恰到好处的服务、支持。

意识和认知,有时候很慢,但转变可能就是一瞬间,抓住了趋势,就是红利。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