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社区商业新样本:从城市发展脉搏看拾尚里的创新之路
近年来,厦门社区商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整体商业格局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地位。
而当社区商业陷入「岛内同质化、岛外价格战」的困局,一个藏身湖里区坂尚社区的2万方街区商业,正试图用「快时尚的效率」与「慢生活的温度」,重新定义人们的生活方式。
政策创新激活
「城中村」的活力引擎
近年来,厦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鼓励各类商业主体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厦门混合产业用地政策的出台,也为社区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基于此,位于厦门湖里区坂尚社区发展中心核心区的韬瑞广场-拾尚里项目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厦门土地用途混合利用的代表项目,韬瑞广场-拾尚里在13万㎡的空间里,汇集了交通、商业、酒店、租赁性公寓、公交场站、派出所、配套停车库等多种功能,是在传统的单一用途、多用途「综合体」供地模式基础上的一次优化升级。其中街区商业配套「拾尚里」,有望成为厦门社区商业发展的新亮点。
而坂尚社区,作为厦门的「城中村」代表之一,周边整体商业氛围还是以街铺和分散式的小商业为主。
与商业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区域消费群体的需求正在不断升级。将地图放大来看,坂尚片区紧邻湖里创新园,园区内汇聚了大量的企业和创新人才。
区域商业发展处于萌芽阶段,新入驻商业自然被寄予了更高的期待。拾尚里落位于此,正是为了满足周边居民对更高水平生活的迫切所需,更别说,该项目还具备有成为优质社区商业的特质。
双轨交通赋能
打造社区生活圈
交通的便捷性,是拾尚里成为优质社区商业所必备的要素之一。
拾尚里作为厦门首个连接BRT/地铁花园露台式商业街区,拥有独特的「双轨上盖」设计,与BRT双十中学站、地铁3号线湖里创新园站实现无缝接驳。从地下到地面再到空中,五维立体交通体系极大地为项目拓展了客群的辐射范围,让家门口的消费更便捷。
无论是乘坐BRT还是地铁,通过精心设计的空中连廊和步行友好动线,消费者从站点下来便可以直接无缝对接进入项目的花园露台式商业街区。
这种双轨交通的布局,使得项目与城市的各个区域紧密相连,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和上班族的出行效率,也更能吸引了更多来自不同区域的消费者,为商务人士和游客提供了便利,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商业价值。
立体客流网络
多元需求的精准捕捉
通过消费画像调研发现,拾尚里周边存在着三类核心客群,他们的需求构成了项目的立体客流网络。
湖里创新园办公人群(8万+):这部分人群年轻且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他们注重便捷与体验,在工作之余有较强的消费需求,如餐饮、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
周边常住人口(25万+):位于项目上的领驿公寓住户与古龙居住公园、湖里进修附小、双十中学及周边住宅住户,组成了项目稳定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除了日常生活所需的购物、餐饮外,还对文化、教育、健康等方面有着较高的需求。
旅游/出差人群:亚朵S、全季、桔子三大品牌酒店已汇集于项目内,总建筑面积约28,000平方米,能够有效满足商务旅行者及休闲游客客群的综合接待需求,尤其是到翔安奥体中心凤凰体育馆观赛、看演唱会的观众。他们在停留期间将产生临时性消费行为。
针对不同客群在不同时段的消费需求差异,拾尚里将在业态规划上进行精准布局。
例如,在早高峰时段,增加早餐店、便利店的供应;午休时间,提供简餐、快餐、火锅等不同品类的餐饮选择;夜晚则打造休闲娱乐的氛围,烧烤、餐酒吧等品类满足居民和上班族的放松需求。通过精准捕捉多元需求,拾尚里项目有望实现商业的高效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快时尚慢生活」理念的立体演绎
拾尚里项目所倡导的「快时尚慢生活」理念,蕴含着独特的消费解决方案。「快时尚」强调通过高效的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便捷、快速的消费体验有着极高的要求。
而「慢生活」则侧重于通过多重空间属性,来引导消费者进行沉浸体验。项目依傍车水马龙的最美BRT连廊,打造「咫尺间自在随心」的休闲栖息平台,通过叠式花园建筑与开放式生态空间,让消费者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体验「行走的松弛感」。
// 业态拼图:精准匹配的复合生态
结合周边客群需求,拾尚里在业态拼图上呈现出精准匹配的复合生态,涵盖餐饮美食、饮品烘焙、异国料理、青年创客、文创集市、教育培训、健康理疗、休闲娱乐、美容美体、生活配套等。
有别于商场营业时间的限定,拾尚里将打造成24小时生态圈的时尚街区。
目前,已有30+品牌入驻项目,包括麦当劳、肯德基、瑞幸咖啡(全国首家新配色设计门店)、霸王茶姬、茉莉奶白(片区首店)、KK桌球、十分便利店、醒野日咖夜酒、主者精酿、op电竞、国士棋牌、玩咖空间、中国移动、伍亚西服定制、开心家教育、毛球小镇、喵酱猫舍等代表品牌,并已经开始营业。
这种多元融合的业态规划,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增强了项目的品牌引力。不同品牌之间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商业生态系统,提升了项目的整体竞争力。
// 场景革命:花园露台里的时空叙事
在拾尚里,多栋高层建筑错落有致,长廊如丝带般轻盈连接,直通BRT双十中学站和地铁3号线创新园站。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有效便捷的衔接「双轨」,拾尚里与BRT和地铁口之间设立了天桥连廊、观光梯和手扶梯。同时也在项目的西侧还额外增加手扶梯连接整个县后社区人口密集区。
楼梯与斜坡双动线的设计,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和可达性。此外,项目还配备了500+停车位,为有车一族的到达解决停车难题。
在解决完消费者「如何到达」的问题后,我们来研究下「如何游逛」才能更好的感受拾尚里的「快时尚慢生活」。
在项目内部空间场景上,拾尚里遵循双主线原则,G1层为快节奏消费区,G2层为露台慢生活区。
在G1层,项目通过优化动线设计,将效率提升至3分钟可达核心店。这样的设计使得消费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到达自己想去的店铺,提高了购物的便捷性。同时,G1层的店铺布局紧凑,商品种类丰富,营造出一种热闹、繁华的商业氛围。
G2层的露台慢生活区则是另一番景象。这里设有装置绿植休闲空间,搭配主题景观节点,仿佛是一个城市中的绿洲。绿植的存在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能够净化空气,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休闲空间。同时,这里更是一个“宠物友好”的互动空间。
得益于项目大面积的公共场景空间,拾尚里将「昼夜场景转换」具象化,以呼应客流时段特征。
清晨从公寓下楼,G1层已飘着早饭香气——这里日间本是上班族的商务简餐区,此刻蒸笼里的包子、热豆浆正冒着热气;G2层则是相对安静,白日里总坐满阅读交流的人。人们踩着微凉的天桥台阶走向BRT站台或地铁入站口时,回头望,G1层的暖光与G2层的静谧,都成了晨间通勤路上的寻常风景。而到了夜间,G1层的氛围变得更加热闹,不定期举办一些露天音乐会、电影放映等活动,为人们拂去一天的疲惫。
通过这种昼夜场景的转换,拾尚里能够充分利用不同时间段的客流资源,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和商业价值。
此外,项目紧临十字路口的1F区域,有着大面积的公共空间,成为举办市集特卖活动的绝佳场地,是项目的流量入口之一,其通过花园景观与商业层衔接,让消费者从打卡到游逛到消费,逐一深入体验。
拾尚里还制定了社区共创计划,如亲子活动、文化展览、公益讲座等活动,旨在建立项目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结。通过这些活动,居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拾尚里项目,增强对项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活动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拾尚里依托叠式花园建筑与开放性生态空间,不仅强化了消费场景体验,更赋予骑行便利、打卡传播等复合功能。骑行爱好者可通过空中连廊步道骑行,纵览城市景观;消费者可于露台公共活动场域进行打卡创作,传递优质购物体验。
尤其是面向城市落日方向所搭建的时尚舞台,除了可欣赏落日美景,还是与异业资源的共创平台,定期推出相关主题活动。
这一「城市生态绿洲」的沉浸式场景营造,推动拾尚里形成购物、休闲、娱乐功能融合的复合型商业街区。
写在最后
当传统商业还在争论「做流量还是做黏性」,拾尚里用「快支撑效率,慢沉淀价值」给出新解。
这个藏在交通枢纽旁的2万m²花园式商业街区,或许正在书写社区商业的下一章——不是用面积定义价值,而是用场景的温度丈量生活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