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餐饮 > 正文

昨晚,158家咖啡店撑起一个IPO

东四十条资本
摘要:这是今年咖啡业鲜有的“上行面”。

作者丨黎曼

来源丨东四十条资本

2025年的全球咖啡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震荡。

一边是行业巨头纷纷剥离资产,体现“下行”的一面:星巴克中国业务股权引二十余家机构竞逐。最新消息是,博裕资本、凯雷集团、殷拓集团(EQT)与红杉中国、春华资本等机构进入了决赛圈。

另外,可口可乐公司公开兜售旗下英国最大咖啡连锁Costa,精品咖啡代表皮爷咖啡的母公司JDE Peet's则以157亿欧元被Keurig Dr Pepper收购。

另一边,昨晚,一家名为 Black Rock Coffee(中国常译为“黑石咖啡、黑岩咖啡”,为避免与中国贵阳的同名咖啡品牌“黑石咖啡”混淆,本文译作黑岩)的区域连锁品牌却逆势在美股IPO,以20美元的发行价募集资金,收盘价为27.53美元,较发行价上涨38%。其总市值约为13.1亿美元(93亿元)。这是今年咖啡业鲜有的“上行面”。

据悉,Black Rock Coffee Bar的IPO需求非常强劲,市场需求达到发行规模的20倍。此次IPO也是自2023年餐饮连锁Cava上市以来,美国餐饮行业的第一起IPO。市场将其视为检验投资者对消费领域兴趣的试金石。

当全球化巨头在成本压力与市场饱和中挣扎时,为何黑岩咖啡能够逆势而上?

翻看完资料后,我会认为这个答案可能是两个关键词:“得来速”模式、数字化。得来速模式在巨头的夹缝中开辟出独特的生存空间,数字化为其带来了效率。二者构成其突围之道。

此次成功上市募得的资金将有助于Black Rock Coffee Bar进一步扩大门店网络,并与星巴克、Dutch Bros等大型连锁品牌展开竞争。

“得来速”模式咖啡,开店158家

我们看待咖啡行业的发展时,往往会拿星巴克来作为参考坐标。星巴克咖啡全球规模最大,定位在30元精品咖啡前后,以第三空间理念进行标准化、高效的扩张之路。后续的很多咖啡茶饮店的逻辑都在效仿星巴克,或者走平替、下沉之路。

而黑岩咖啡从创立之日起,就走的不同路线。与星巴克“第三空间”理念不同,其以“drive-thru”(得来速)和快取形态为主,将单杯服务时间压缩至30秒以内,这种高效打法契合了北美郊区消费者的快节奏需求,也是中国没有的场景。这也体现出黑岩咖啡模式的区域特征和局限性。

在形式上,其约四分之三的门店配备室内空间,满足部分顾客的短暂停留需求,但整体定位直指通勤与社区场景,强调高频触达与效率平衡。

从孵化基因来看,星巴克尚等属于“精品”分裂而来,而黑岩咖啡走的是“反精品化”的平民路线。其创始人也不是从咖啡起步,而是来自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一间简易得来速门店。

2008年,创始人Jeff Hermandez家族以每周70多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属于“血汗创业”一挂,所以有着极致的效率追求。

2016年时,Jeff 的好友 Bobby Kaufmann 带着家人,跨越1500英里迁往亚利桑那州去拓展市场。在三年筹备期里,Kaufmann 既要远程为原科技公司工作维持生计,又要亲自参与新店的管道挖掘、柜台安装等体力劳动,甚至妻子不得不通过驾驶高尔夫球场零食车补贴家用。这种执行力,成为黑岩咖啡区别于同行的精神内核。最终,他成功将太平洋西北地区的运营经验复制到新市场。

其品牌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过两次关键转型:2016年亚利桑那州首店开业时,通过从俄勒冈总部调派老员工确保服务标准统一,成功将太平洋西北地区的运营经验复制到新市场。

在行业价格战背景下,黑岩咖啡相对亲民的定价,既避开了瑞幸式低价竞争,又比星巴克更具性价比,这种定价策略使其在消费降级周期中保持了增长。截至2025年6月30日,这家咖啡连锁店在美国七个州共拥有158家门店,确实不算多。

单店18个月回本赚钱

黑岩咖啡算得上是一匹咖啡业的黑马,其财务亮点在于,可复制的高回报开店模型和稳健增长的营收表现。

2024年公司总营收达1.609亿美元,同比增长20.8%;2025年上半年营收9521.4万美元,同比增24.2%。

公司目前亏损阶段,但亏损额已收窄至194.5万美元,好于2024年同期的223.5万美元亏损。其盈利指标也在持续优化:2024年经营利润率为3.7%,2025年上半年已提升至5.8%,调整后EBITDA利润率达14.8%。

更为重要的是质量指标:其2025年上半年同店销售增速10.1%,门店层面利润率提升至29.0%。这一模型也被业内称为“高周转+低成本”。

黑岩咖啡的单店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一间新店开业后大约18个月就能达到“健康水平”:单店年均销售额(AUV)约110万美元,门店层面利润率维持在22%左右,新店的资本投入约60万美元。这意味着投资人大约一年半就能收回成本,并实现约40%的现金回报率。

产品结构方面,虽然咖啡仍是核心,但能量饮料Fuel系列正在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其销售占比从2024年的约22%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约24%。

财务结构的优化离不开战略调整。公司CEO在招股书中强调:“我们每增加1美元营收的边际成本持续下降,这得益于数字化工具的应用。”

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移动点单已占门店营收的15%,数字化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更通过消费数据分析优化了产品结构。截至2025年6月,品牌会员体系积累超180万用户,会员订单占比高达64%,形成了稳定的消费粘性。

对比同期星巴克中国因降价导致客单价下降4%的困境,黑岩咖啡通过会员体系提升复购、能量饮料提高客单的组合策略,展现了更强的抗周期能力。

不过快速扩张,也让钱袋子鼓不起来。截至2025年6月30日,黑岩咖啡持有现金及等价物1846万美元。此次IPO募集资金并非单纯用于加速开新店,而是先偿还约1.13亿美元的循环贷款,同时支付发行费用,并补充日常运营资金。

“第三条道路”

在全球咖啡市场经历百年未遇的洗牌期,黑岩咖啡的IPO征程具有标志性意义。它证明在星巴克式全球化扩张与瑞幸式低价轰炸之外的“第三条道路”——通过精准的场景定位、高效的运营体系和稳健的资本策略,区域品牌完全可以在巨头环伺中突围。这也是咖啡茶饮赛道较为有趣的地方。

当前,资本市场最为关心的还是,它能否复制赛道头部企业Dutch Bros的成长曲线。

Dutch Bros创立于1992年,由Dane Boersma和Travis Boersma兄弟在俄勒冈州的格兰茨帕斯市创立,最初其只是一个配有双头浓缩咖啡机的手推车咖啡摊。2000年开启区域扩张。2021年在全国性范围将业务范围扩大到了美国18个州。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门店总数达到1043家,其中直营门店725家,加盟门店318家,绝大多数门店都采用Drive-Thru模式,即顾客无需下车即可完成点单、付款和取餐全过程。

在当前美国消费增长放缓、高利率环境延续的背景下,其门店扩张速度和盈利质量都保持着同步提升。Dutch Bros于2021年上市,自上市以来股价已上涨逾一倍。这也为黑岩咖啡的股价表现打上了较为乐观的底子。

未来,如果止步于区域化,黑岩咖啡如何突破天花板是个问题。目前,这种“第三条道路”在中国可借鉴吗?中国虽鲜少类似汽车穿梭餐厅场景,但确实是一种思路。

IPO前,黑岩咖啡创始人Jeff Hermandez持有36.6%投票权,Viking Cake BR基金持有36.3%,The Cynosure基金与Daniel Brand分别持有12.6%和10.5%。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