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经济崛起 餐饮生意正在“越夜越嗨”
36.4万亿夜经济爆发!
Z世代成消费主力,海底捞通宵营业,肯德基狂推“灵魂宵夜”,各地夜市人潮汹涌——从一线城市到县域小镇,中国正在全面进入“越夜越精彩”的消费新时代!
01■
夜经济崛起:从"边缘补充"
到“核心引擎"
我们来谈一谈夜间经济的崛起。它正逐渐从一种“边缘补充”的角色,转变成为推动消费的“核心引擎”。
1、夜间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已成为餐饮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2025年,中国夜间经济显著拉动了消费增长,成为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推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5月全国餐饮收入达到4578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夜间餐饮消费占比持续提高。
支付宝平台同年6月的数据也表明,晚间18点至24点的消费金额占比已达49.3%,较2024年同期提升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夜间经济活跃度正日益成为衡量城市消费复苏的关键指标。
消费金额与消费人数的双重增长推动夜间经济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4年底,中国夜间经济规模已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5.0%;全年规模达36.4万亿元,增长17.6%。
餐饮作为夜间经济的核心业态,不仅满足基本饮食需求,更成为社交互动和文化体验的重要载体。
2,消费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Z世代逐渐成为夜间经济的主流人群
2025年的夜间消费图景显示出明显的代际变迁和时间后移特征。26-35岁的青年群体是当前夜间消费的主力,他们以灵活、随性的生活方式重塑了夜间消费的业态与节奏。
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5月至7月期间,该年龄段消费者贡献了49.4%的夜宵订单。他们追求效率与松弛感的平衡,不再拘泥于传统用餐结构,呈现出“随心随时”的消费特征,推动夜间需求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与此同时,全民晚睡趋势也促使夜间消费高峰推迟。数据显示,夜间订单的小高峰出现于21点至24点,比往年延后一小时。这一变化推动众多餐饮企业延长营业时间,部分甚至转为24小时经营,以适应消费时段变化。
由此可见,年轻群体已成为夜间消费的主体,其消费行为对夜间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消费频次高。美团数据显示,26-35岁人群是夜间消费核心客群,因其工作繁忙、社交活动多,夜间自然成为消费放松的主要时段;
二是偏好多元化。他们对夜间经济的需求不再限于饱腹,还包括娱乐、社交、拍照打卡等多重体验;
三是线上消费习惯强。该类群体善于通过多个平台比价、挑选高性价比套餐。以美团为例,夜宵团餐关键词搜索量环比增长98%,其中00后搜索占比最高。
3,政策持续加码,夜间经济生态日趋完善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夜间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将节假日经济与夜间经济提升至战略高度。国务院在《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实现创新与规范发展。
在中央政策引导下,各地政府积极推出具体扶持措施。2025年8月,上海市商务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我市夜间经济人气地标发展的若干措施》,从释放“外摆经济”活力、优化市集食品安全监管、支持主题特色市集等十个方面,为夜间经济提供系统性政策保障。
这些举措有效释放了夜间经济的发展潜力。
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25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显示,2024年上海市夜间活跃出行达403万人次,夜间灯光覆盖全市75%的区域,夜场电影放映26.49万场,夜间公交覆盖范围达1975平方公里,综合指数位列全国首位。
02■
餐饮业态革新:
从“单一饱腹"到"多元体验"
夜经济已成为城市消费的新引擎,其中正餐、快餐、酒吧及夜市小吃等业态通过场景创新、体验升级与品牌打造,深度激活了夜间消费潜力。
1、正餐业态:深挖夜间场景价值
在夜经济的浪潮中,正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餐功能,开始通过场景创新与体验升级,打造独特的夜宵及夜间消费场景,主要表现在主题化转型、跨界融合、差异化定位三个方面。
其中,主题化转型成为正餐品牌吸引夜间客流的重要策略。如海底捞于2025年1月推出夜宵主题店,积极通过主题店转型吸引夜间客流,并取得显著成果。
截至2025年6月底,海底捞已在深圳、北京、上海、苏州、杭州、郑州等城市布局近30家夜宵主题店。这些门店通过场景改造与产品上新,在夜宵时段营造出独特的用餐氛围。
例如,上海首家夜宵主题店、北京海底捞北京西路店会在22点切换为夜宵模式,店内舞池的电子乐与霓虹灯交织,消费者高举荧光棒随音乐舞动,仿佛置身潮流派对。
在菜品方面,海底捞主题店也推出了丰富的夜宵菜单。2025年6月至8月,海底捞推出多款夏季新品夜宵,涵盖锅底、涮品、小吃、饮品及烧烤,如跳水美蛙鱼火锅锅底、大鱿鱼片、呱呱派对等,还有巴乐梅梅、牛油果等饮品,以及叶子油油冰淇淋等清爽解腻的产品;同时,对捞吃小海鲜、现捞牛羊肉串、麻辣小龙虾等夜宵经典组合产品进行进一步升级。
为进一步强化夜间消费体验,部分门店还推出主题活动。
例如有门店推出大唐侍郎主题活动,消费者在指定新品消费满额后,可携带红色球形品兑换6颗新鲜荔枝,并与扮演大唐侍郎的服务员进行对诗挑战,获胜后还能再获得荔枝;
还有部分门店打造i人专区与E人狂欢区,通过隔音划分出社交安全区,让客户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不同区域。
其次,跨界融合也成为正餐品牌夜间经营的新趋势。
如去年凑凑北京朝阳合生店重新装修,升级了火锅鲜茶歇+欢畅模式,店内设有6个KTV包间,每个包间可容纳6至8人,可同时吸纳300余人就餐,且KTV包厢无抵消、无需预付押金,仅需顾客提前打电话预订,便可在包厢内免费欢唱3小时,超过1小时仅收费200元。
据悉,该店开业当天到店人数超千人,翻台率超过5次,KTV包间预订也十分火热。
除北京外,还有3家凑凑火锅店增设KTV业务,包括三里屯店、五棵松万达店与西三旗万象汇店。
为进一步深化经营,除上述模式外,凑凑火锅还将高频单点与自助创新两大模式融合,在46家门店推出甄选单点和欢乐畅吃的双点模式,即消费者进店可选择传统单点模式点菜,也可支付一定金额选择自助畅吃模式,其中涵盖鲍鱼、生蚝、澳洲和牛、安格斯牛肉等高品质食材。
最后,差异化定位也帮助正餐品牌在夜间找到自身位置。
如胡大饭馆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地标性餐饮之一,四家门店日均接待顾客超6500人,在夜宵高峰时段,人气火爆的时期顾客排队时间普遍在3小时。
营业上总店实行24小时营业,各分店在夏季也延长营业时间,成为北京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上,门店提供剥虾服务,服务员会现场教学剥虾技巧,此外还为客户提供泊车、生日福利等服务,等位时无限供应瓜子、零食与酸梅汤,洗手间配备漱口水、护手霜,细节服务相当到位。
产品上,以夜宵经典产品龙虾为主,有麻辣、蒜蓉、酒香、冰醉、蜜制等多种口味,价格在 7 元、9 元、12 元不等,今年还新增了烧烤、冷食等夜宵产品。
2、快餐业态:满足便捷与即时需求
快餐品牌选择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和产品创新的方式,满足消费者多样的夜间需求。
首先,延长营业时间成为快餐品牌应对夜间消费需求的普遍策略。
根据美团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超11万家餐饮门店在美团平台上“点亮”了“全天营业”标识,7月以来提供24小时餐饮服务的线上门店数同比增长48%,平台设置的“24小时”筛选标签为这类商家提供了专属流量。
其次,产品创新也成为快餐品牌在夜间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如肯德基早在 2019 年就在上海、成都等 10 座城市上线了灵魂夜宵产品,包含全新的香香肉腊串和卤味系列;
2021 年,肯德基又在部分城市开展了肉串、炸鸡等产品的试点运营,并分时段进行供应;
2023 年,其宵夜产品已扩充至卤味、炸物、小食、饮品等品类;
2024 年,肯德基又相继推出了西北风味的牛肉串、香脆炸中宝串、香辣大片鸡肉串和香肉多多手把串等 8 种创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了夜宵产品的品类。
为吸引更多消费者,肯德基还推出了夜宵“畅吃畅喝”活动,如15元畅吃夜宵小吃、19元畅喝8杯饮料,平摊到每杯的单价不足3元。
为了进一步打造夜宵场景,将线下各大门店打造成夜宵餐厅,在巴黎奥运会期间,肯德基还与央广网合作推出“大咖陪看”活动,陪消费者观看体育赛事,主持人在解说比赛期间啃肉、撸串看球,引发了用户的自发讨论,肯德基的夜宵也因此获得了原生的正向曝光。
除了产品创新,营销策略也能为快餐品牌的夜宵经营注入活力。
绝味鸭脖针对年轻人“夜宵要辣得过瘾、又要社交打卡”的需求,联合美团外卖推出“夜宵时刻,来点绝味”主题活动,以“冰格杯+随心拼套餐”为核心,将单一卤味消费升级为“可玩可晒”的社交场景。
流浪泡泡的烤肉店有60%的客户会提前在美团平台上购买团购,这种“先囤券再消费”的模式也成为了快餐夜宵消费的新趋势。
肯德基洞察到年轻人“边吃宵夜边看比赛”的需求,将“灵魂宵夜”与体育赛事强绑定,推出“宵夜+赛事”场景功能,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活动,吸引消费者参与。
3、酒吧业态:本地化与高端化并行
本地化趋势在全球酒吧行业尤为明显。这一趋势在中国市场表现为酒吧经营者深入挖掘本地食材和文化元素,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饮品和体验。
贵阳的Trip Smith& 1701酒吧,采用贵州本地木姜子、杨梅等原料酿制时令特色精酿,还供应融合贵州风味的意大利餐食,深受消费者喜爱。
昆明SUMA酒吧其“魔力曼哈顿”以坦普顿黑麦威士忌为基底,搭配本地采摘的松茸与鸡枞,辅以橙酒味苦艾酒与青核桃,层次丰富、鲜味十足。
澳门GATE12元宇宙精酿餐吧店内的“龙爪角IPA”名字源于“澳门新八景”之一,体现了澳门元素。
高端化发展是酒吧行业的另一重要趋势。近年来,一线城市不断涌现出以主题场景为标签的新型高端酒吧。
其中最典型代表分别为魔术酒吧、日式威士忌吧”“复古爵士酒馆”等靠“主题场景+体验经济”实现溢价。
(1)魔术酒吧。如十二都(Magic Bar)创始人孟凯栋,是一位从业 17 年的专业魔术师,也是刘谦团队的一员。2023 年,孟凯栋在三里屯附近的写字楼开设了第一家十二都魔术酒吧,到 2025 年已开出三家分店。十二都酒吧进店后,顾客不仅可以喝到自主研发的创意鸡尾酒,如 “梦想家” 和 “红袍女巫”,还可以体验近景魔术表演。
(2)威士忌吧。比如位于成都的百鬼夜行,就是一家全沉浸式的日式主题威士忌吧,集齐了全品类的日本威士忌,采用日式暗黑风格装修。
神秘鬼魅的 LED 剪影、武士盔甲、恶魔面具等元素随处可见,所有特调都用鬼的名字命名,每晚十点还有身着日式服装、戴鬼魅面具的表演人员进行和风演绎。
(3)复古爵士酒吧。如深圳的半笙酒馆・夜上海,就具有浓浓的上海民国爵士风。店内采用木质吧台、复古摆件、昏黄的琉璃灯,营造出民国时期纸醉金迷的氛围。
店内设有爵士演奏舞台,每晚 21:30 后有驻唱歌手表演音乐,其中的中式调和鸡尾酒也以王家卫的《阮玲玉》《花样年华》等电影进行命名。
4、夜市与小吃:规范化、品牌化与主题化创新
夜市与小吃作为中国餐饮的传统业态,在2022年经历了规范化与品牌化提升,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规范化,
(1)规范化经营成为夜市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夜市开始落实规范化要求。
如湖北宜昌东业路夜市,将 17 时至 18 时晚时段的道路划分为 80 个摊位,按生鲜、小吃、日用品类别区分,既保留市民买菜的便利,又推动夜市从马路市场升级为有序空间。
(2)明确管理标准,守住安全底线。如广州、深圳,深圳新修订的《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明确允许商贩在指定场所经营,同时要求外摆时间统一、无油烟污染、统一垃圾容器、统一温馨提示,并严禁阻碍交通、扰民及违规搭棚。
(3)平衡放管,激发市场活力。比如广州、惠州,通过合理放宽经营限制的同时强化监管,在保障秩序的前提下,为夜市经营主体营造更灵活的发展环境,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其次,品牌化发展则提升了夜市小吃的品质和影响力。
如四川武胜夜嘉陵美食街,以“夜食”啤酒+美食为特色,配套“夜游”“夜购”“夜娱”等消费项目。同时,打造“武胜麻哥面”“武胜味道”等餐饮品牌,集成30余道特色菜,如武胜麻哥面、三巴汤等。
全国已开设武胜麻哥面店铺2000余家,2023年以来,武胜县餐饮业消费11.5亿元,同比增长9.2%,提升了特色美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后,主题化创新为传统夜市注入新活力。
西宁城北区围绕"雪豹"主题IP,在豹街新增10处雪豹红绿灯、63处雪豹元素喷绘地画,还在3处楼梯设置投影,打造沉浸式光影秀。
03■
区域市场差异:
从一线城市到下沉市场
1、一线城市:多元化与高端化引领全国
一线城市的夜间经济呈现出业态多元化和体验高端化的显著特征,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其一、业态深度融合是一线市场夜间经济的突出特点。
例如,上海夜生活节集合了多业态消费场景,不仅拥有安义夜巷、BFC外滩枫径等周末限时步行街,大学路纳凉游园会市集、豫园文化夜市等特色集市,还同步推出上海酒吧节、深夜食堂节、深夜书店节、购物不眠夜、夜上海LIVE秀以及上海博物馆奇妙夜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展现出丰富的夜间消费生态。
其二、高端化趋势同样表现明显。
北京合生汇商圈的高端餐饮品牌夜间经营活跃,如烤匠、朱光玉和湊湊等火锅店均营业至凌晨3-4点,海底捞甚至持续营业至清晨7点,成为都市人群重要的深夜就餐场所。
其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也是一线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上海发布了支持夜间经济人气地标发展的十项措施,包括释放“外摆经济”活力、优化食品安全监管、支持主题市集,并新增“丰富夜间街区演艺活动”等内容,持续完善夜间经济生态。
这些举措显著释放了消费潜力。据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所统计,2025年6月上海市夜间消费总额达到880.09亿元,同比增长3.3%。
2、二线城市:特色化与消费升级并进
与一线城市不同,二线城市夜间经济发展路径呈现出差异化特征,更加注重将本地文化特色与夜间消费相结合。
一方面、特色文化赋能成为二线城市夜间餐饮的核心竞争力。
杭州武林夜市引进百名青年主理人,打造非遗手作与原创设计集群,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成都的乌苏烧烤・成都宵夜城通过引入川剧变脸、朋克民乐等表演,在抖音平台获得话题播放量破亿,迅速成为本地网红打卡地;
河南平顶山的曙光街曲艺美食街通过将传统曲艺与美食有机结合,有效带动人流量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消费升级趋势同样明显,已成为二线城市夜间餐饮的显著特征。
美团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柴锐指出,仅烧烤品类而言,自去年以来,人均消费61-90元及91-120元区间的订单占比持续上升。其中,61-90元区间订单占比已超过30元以下区间,成为消费占比最高的区间。
这说明二线城市消费者在选择夜间餐饮时,不再单纯追求低价,而是更加注重质价比,对菜品口味、就餐环境和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愿意为更优的品质和体验支付更高费用,推动夜间消费向高品质方向发展。
04■
下沉市场夜经济:
平价消费与便利性优先
在2025年,下沉市场的夜间餐饮呈现出与一二线城市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平价消费与便捷优先成为显著特点。
其一、平价消费主导着下沉市场的夜间消费。数据显示,下沉市场,人均消费30元以下区间的订单占比依旧处在高位 。
他们享受夜间美食时,更倾向于用较少花费获取满足感,比如在一些县城的夜市,几元钱一份的烤面筋、煎饼果子等小吃备受青睐,十多元就能吃得饱足的麻辣烫摊位前也常常人头攒动 。
其二、便捷性优先同样是下沉市场夜间餐饮的关键特征。在下沉市场的夜间餐在竞争中,便捷性是比精致体验更为重要的成功要素。这一点在夜市经济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选址贴近客流:成功的小店通常直接开在夜市入口、广场周边或居民区楼下,最大限度地缩短顾客的物理距离,实现“触手可及”。
产品即拿即走:菜品以烤串、铁板、麻辣烫等可手持食用的品类为主,包装也多为纸袋、竹签形式,方便顾客边逛边吃,无缝融入夜市“逛吃”场景。
流程高效精简:菜单设计简单明了,点单付款流程快速,很多摊位采用“前店后坊”模式,减少顾客等待时间,适应夜间消费求快、求便的心理。
总结而言,对于下沉市场的夜间经营者,“短、平、快”是核心策略。门店选址要离客源更“短”,消费流程要扁平简“平”,出品速度要“快”人一步。谁能最大化地减少顾客的决策成本、时间成本和体力成本,谁就能在夜市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下沉市场夜间餐饮的地方特色也极为鲜明。各地凭借独特的饮食文化与传统,打造出极具地域特色的夜间餐饮场景。
例如,咸阳的汇通夜市以销售当地特色“汇通面”为主,夜市内仅“汇通面”档口就达56家,多以夫妻排档形式经营。每日晚18时至次日凌晨4时集中售卖,每碗单价保持在9至10元,日均销量可达5000-6000碗。
甘肃兰州的西固五一夜市则提供兰州臊子面、酿皮子等本土风味小吃,吸引了大量本地居民与游客,成为兰州夜经济的代表性场景。
广东茂名电白的电海美食城设置了180余个美食摊位,主打烤生蚝、炒粉等极具地方风味的特色美食。同时为解决就餐便利性问题,还配套建设了停车场,极大方便了居民夜间前往用餐。
小结:
夜间经济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中国消费版图。从一线城市的多元高端业态,到下沉市场的平价便利特色;从Z世代主导的“随时随心”消费,到传统餐饮向“场景体验”的转型——这场始于舌尖、延伸至生活方式的变革,已然成为拉动内需的核心引擎。
数据背后,是政策赋能、业态创新与消费升级的三重共振。36万亿规模的夜经济赛道,既孕育着城市烟火气的温度,也承载着经济复苏的厚度。
当深夜的霓虹点亮更多街巷,当地方特色与全球潮流在夜市交织,中国消费的韧性正在一个个不眠之夜中蓬勃生长。
未来已来,夜未央。这场关于夜晚的生意,终将照亮daytime之外更广阔的经济天空。
-END-
作者 | 小贝
出品 | 餐饮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