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超市/大卖场 > 正文

中百超市“变出”51家硬折扣店

零售商业财经
摘要:9月26日,中百超市旗下51家硬折扣店同步开业,覆盖武汉12个行政区及黄石市核心区域。

作者:喻博雅

出品:零售商业财经 ID:Retail-Finance

9月26日,中百超市旗下51家硬折扣店同步开业,覆盖武汉12个行政区及黄石市核心区域。以如此密集的动作切入全新赛道,这在区域零售企业的硬折扣首秀中实属罕见。

有趣的是,本次开业门店均为中百超市门店变身而成,门头照片上赫然加上了“硬折扣店”四个字,门头下方的广告贴纸居然是用胶带粘贴固定,可见其对转型的决心和对效率的极致追求。

从行业动态来看,2024年以来折扣店业态持续成为零售行业的高增长领域,吸引全链条玩家入局形成多维度竞争格局,「零售商业财经」观察发现,入局玩家的共性则是在供应链端有着较为深厚的积累。

当前,硬折扣赛道的“全域混战”正愈演愈烈:京东折扣超市在河北固安开出全国第六家门店,中秋前夕再度热销;美团旗下“快乐猴”折扣店加速渗透长三角社区;阿里盒马的“超盒算NB”持续拓店,搅动社区零售格局;物美“物美超值”扎根北京核心城区;奥乐齐走出上海,在苏州、无锡两地的门店也创下销售纪录……曾经局限于区域试点的硬折扣业态,已彻底升级为头部品牌与区域玩家全面交火的战场。

作为湖北本土零售龙头,中百此时集中开业51家硬折扣店,是顺应行业趋势的必然之举,但更是主动寻求差异化竞争的战略选择,其优势一目了然:深耕湖北市场数十年,供应链根基深厚,对本土消费者需求的理解更是“刻在骨子里”;但劣势也不容忽视,面对互联网玩家依托资本、技术搭建的全国化供应链和数字化运营能力,中百在规模效应与运营精细化层面上,仍有明显差距。

说到底,中百能否把“硬折扣”做成,终究要回到“品价比”的逻辑上,看它的供应链够不够扎实、经营够不够高效,对湖北本地人到底需要什么摸得够不够透,以及最终能不能拿出“好品质、真低价”的商品优势。

01 社区场景下的“极简主义”,在“品价比”中寻找生存位

「零售商业财经」在26日上午10时探访中百超市硬折扣店(保利时代店)时发现,除了店招上多了“硬折扣店”四个字外,该店区别于以往的中百超市最直观的变化是在商品层面做减法,围绕社区居民“一日三餐+日常消耗”的核心需求,主打社区场景下的“极简主义”。

图:中百超市硬折扣店

中百超市硬折扣店主要涵盖消费者日常所需的蔬菜水果、肉蛋水产、粮油速食、面点烘焙、乳品冷饮、家清百货等重点品类,以“高频复购+高性价比”为核心,SKU总数压缩至800-1200个,仅为传统超市的三分之一,主要保留一线品牌核心单品及特色个性化商品,重点缩减粮油调料、个人护理等品类的非核心单品,同时新增冷冻海鲜、鸡副产品及自有品牌鲜果汁等品类。

图:蔬果区

其中,生鲜果蔬区占据门店近30%的陈列面积,每日上架叶菜、根茎类蔬菜超30种,生鲜预包装替代传统“毛菜”,门店无需分拣包装。

图:生鲜果蔬区

水果产品方面,以时令、季节限定商品为主,同时还会设置水果导购牌和水果小知识,颇有“胖改”的味道。

图:水果产品

烘焙区以“每日现烤,当日清仓”为原则,下午5点后对未售罄的面包、蛋糕启动折扣出清,“日清”商品的覆盖范围更延伸至熟食,如奥尔良烤鸡原价16.8元,当晚7点后低至8.4元,此外门店还售卖当前比较热门的单品,如瑞士卷蛋糕(原味+巧克力味)12.9元/盒(4片),鲜奶吐司6.9元/份(210g)。

图:烘焙区

自有品牌是中百构建价格优势的核心抓手,SKU数量超过300个,在整体商品结构中占比超30%,主要集中在低温饮料、休闲食品、个人护理及家庭清洁用品等领域,形成“中百超市精选”与“百屿森”双品牌矩阵。

“中百超市精选”聚焦粮油米面、休闲零食等高频刚需,如5kg装的“中百精选软香米”售价21.8元,较同品质竞品更低。

图:中百精选软香米

“百屿森”则主打健康与地域特色,联合湖北本地农户推出的“百屿森无抗鲜鸡蛋”,30枚装仅售15.9元,且通过与本地老字号工坊合作,上线非遗工艺制作的豆腐、豆干等商品,在品质溯源上形成差异化。

笔者观察到,部分“百屿森”商品采用大品牌代工模式,如售价19.9元/提与24.9元/提的两款卫生卷纸,实际生产企业均为中顺洁柔(湖北)纸业有限公司,其商品包装袋上还注明了:“百屿森”商标由申请企业“武汉中百便利店有限公司”授权。

图:“百屿森”卫生卷纸

企查查显示,武汉中百便利店有限公司自2023年6月开始注册“百屿森”商标,今年7月更是密集申请。

图源:企查查

值得一提的是,中百罗森隶属武汉中百便利店有限公司。

图源:天眼查

因此,我们能够在中百超市硬折扣店内看到多款“中百罗森”商品。如中百罗森椰子水饮料350ml售价16.9元4瓶,中百罗森宽幅棉密丝柔宽头牙刷5.9元/支等。

图:中百罗森商品

商品策略的落地离不开运营效率的支撑,中百在门店场景打造、商品陈列方面尽显“硬折扣”导向。

比如门店采用黑色塑料篮与开放式货架(割箱陈列等)组合,减少装饰性投入,将成本让渡给价格;同时通过悬挂“省心低价,近500款商品最高9.9元”“一线大牌、超值低价”“花得少、买得多”等宣传标语强化价格认知。

陈列技巧上,将自有品牌与一线品牌比邻陈列,如59.9元/瓶的“百屿森”5L菜籽油紧邻89.9元/瓶的鲁花同类型产品,形成直观价格对比。

图:菜籽油对比

再比如,将“百屿森”红烧牛肉面(今麦郎代工)7连包仅10.8元/袋,陈列在海底捞27.9元/盒的麻辣嫩牛自煮火锅旁,直击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图:“百屿森”红烧牛肉面

针对即时消费趋势,门店构建“线下体验+线上配送”融合体系,线下设置“顾客免费取冰处”“外卖订单专属存放区”,优化到店体验;线上依托“抱抱生活”小程序,提供30分钟达的即时配送服务,覆盖门店周边3公里范围。

图:门店宣传及外卖订单专属存放区

不同于京东折扣超市的“全品类一站式”(SKU超5000个)的模式,中百超市硬折扣店更聚焦社区“刚需即时性”,一是生鲜占比更高,二是本土化商品更密集,由此在“品质—价格”象限中,抢占“社区民生基本盘”的位置。这种策略虽牺牲了部分全品类覆盖能力,却能通过高频复购强化用户粘性。

02 供应链实力与经营效率,传统零售的转型底牌

“有一种硬折扣门店,商品东倒西歪,那是被消费者抢购后的凌乱;但也有一种硬折扣门店,商品码得整整齐齐,却无人问津。”业内人士的这番观察,直指硬折扣业态的核心挑战:精简SKU后门店“可逛性”下降,能否靠商品精准匹配邻里刚需,直接考验着企业的选品能力与供应链实力。

图:水饮区

从细节中不难发现,中百此次51家折扣店同步开业的动作略显匆忙,比如部分门店店招下方的宣传横幅仍用胶带临时粘贴。

虽求变心切,但中百仍保持着相对务实的经营作风,店内工作人员服务明显更显热情,不仅会主动向消费者推荐“低价”商品,还会积极推广门店小程序及开业满赠活动,试图通过服务补足细节上的仓促,拉近与顾客的距离。

支撑中百敢于布局硬折扣赛道的底气,源于其深耕湖北市场数十年的供应链积淀。

据悉,中百硬折扣店的经营权与进货权分离,即所有商品的选品、采购均由公司总部统一负责,门店接收由中央物流和冷链系统统一配送的标准货品。

图:冷冻食品

在采购端,中百集团不断加强生鲜源头采购,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多赢模式,持续通过产地直采、挂牌基地直采、定向订单种植等方式,提升生鲜源头采购范围和采购能力,积极促进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和升级。

以“百屿森无抗鲜鸡蛋”为例,中百通过与本地规模化蛋企深度绑定,实现了“养殖—分拣—配送”全链路高效触达,既最大程度保证了商品鲜度,也将采购成本压缩至最低。

图:百屿森无抗鲜鸡蛋

从行业视角看,硬折扣赛道的核心竞争壁垒始终聚焦于“供应链效率”与“经营效率”和“价盘优势”。

也正因此,中百的策略是“优化布局+本土化商品”:一方面,将硬折扣店集中布局在湖北核心城市的社区,缩短配送半径,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挖掘本土特色商品(如洪湖莲藕、武汉热干面预制包),形成其他友商复制的差异化供给。

这种“接地气”的本土化能力,正是硬折扣业态在中国的生存密码。

图:收银区

事实上,中百此次集中推出硬折扣店,并非孤立的业态尝试,而是其近年来零售转型的持续深化。

早在2024年5月,中百集团便宣布正式以“胖东来”为标杆推进“胖改”:针对中百仓储及大卖场、综合超市等大业态,聚焦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商品陈列、动线布局及营销策略展开系统性学习;针对社区超市等小业态,则借鉴便利店运营经验,围绕“一刻钟社区便民生活圈”优化服务;而中百社区超市等主力社区门店,更推动升级为“混合型”业态,新增鲜食品类与便民服务,进一步贴近社区需求。

图:中百仓储调改首店

在近期的媒体采访中,中百集团董事长汪梅方更明确了转型的中长期规划:未来2-3年,公司将以关闭亏损门店“减负”为重要抓手,通过突出小业态扩张、推进“千店千面”转型及数字化赋能攻坚2027年盈利目标,同时深耕社区便民服务,打造专业的邻里生活服务商。

谈及业态创新时,他还透露,目前中百仓储、中百超市两大核心业态均在发力折扣店赛道,集团特意采用“赛马机制”,允许两大业态依托各自供应链展开试点,不预设固定模式,而是通过市场检验筛选最优路径。

由此推论,此次集中亮相的中百超市硬折扣店,与中百仓储推出的“小百惠折扣商店”,正是这一机制下的创新成果。

如果说此前中百的转型还处于“多业态试错”阶段(曾尝试会员店、精品超市等),那么此次硬折扣店的集中落地,则标志着其正式转向“聚焦高效业态”的战略新阶段。

图:中百超市硬折扣店

对传统零售企业而言,转型的本质是在电商与新兴业态的冲击下,重新寻找“人、货、场”的最优解;而中百选择的路径,就是用硬折扣的“极致效率”,结合本土供应链的“差异化供给”,在社区零售场景中重构竞争力。

这场转型的最终成效仍需时间验证,但行业趋势已逐渐清晰:在硬折扣赛道,巨头的全国化扩张与区域玩家的本土化深耕将长期并存。

对中百而言,若能持续强化供应链的成本优势与本土化商品的独特性,或将在湖北乃至华中区域构建起“本土硬折扣超市”的坚实护城河;反之,若在运营效率或商品创新上落后于巨头,其现有的区域优势也可能迅速被稀释。

图:中百超市硬折扣店

这场转型的成效仍需时间验证。但可以预判的是,在硬折扣赛道,巨头的全国化扩张与区域玩家的本土化深耕将长期并存。

中百若能持续强化供应链的成本优势与本土化商品的独特性,或能在湖北乃至华中区域,构建起“本土硬折扣超市”的护城河;反之,若在运营效率或商品创新上落后于巨头,其区域优势也将迅速被稀释。

从这个角度看,中百的尝试不仅是对行业变革的主动回应,更是传统零售企业在“供应链韧性”与“转型决心”上的一场关键大考。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