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高管又有新变动
文/吴超凡
屈臣氏再迎高管变动。
日前,屈臣氏集团官网发布消息称,香港屈臣氏董事总经理李家乐因个人原因卸任,其职位由潘美玲(英文名:Donna Poon)接任,该任命将于2025年11月1日生效。
青眼号外梳理发现,自2024年以来,屈臣氏已发生5起高管变动,涉及集团、中国市场“一把手”等多个职位。此次高管再变动背后,又显示出屈臣氏集团的何种考量?在线下渠道变化的新挑战下,屈臣氏又将如何变革?
在屈臣氏任职长达14年
据屈臣氏集团发布的消息显示,2025年11月1日,现任香港屈臣氏贸易总监的潘美玲将接替李家乐(英文名:Samuel Lee),成为香港屈臣氏的新任董事总经理。
对这一任命,今年2月履新的屈臣氏集团香港零售行政总裁区文慧(英文名:Clarice Au)表示:“Donna在香港快速消费品和零售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行业经验。凭借专业及丰富的市场知识,Donna带领团队创造佳绩,未来将有助于引领香港屈臣氏继续增长,迈向新里程。”
据B2B数据平台zoominfo显示,潘美玲于2011年加入香港屈臣氏。截止目前,其已在香港屈臣氏任职14年。
▍现任香港屈臣氏贸易总监潘美玲图源:屈臣氏官网
据了解,潘美玲曾代表香港屈臣氏多次出席与宝洁公司旗下女性个人卫生护理品牌护舒宝合作的活动,包括围绕女性运动员展开的Dream# LikeAGirl等主题活动。在2022年5月的一次公开活动中,潘美玲曾发言称:“香港屈臣氏相信真正的美丽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我们很高兴自2018年起与宝洁合作,鼓励我们的消费者参与Dream# LikeAGirl 活动,这些行动旨在帮助女性建立自信和自爱。”
屈臣氏集团发布的消息还显示,李家乐因个人原因选择辞去董事总经理的职务。但在交接期间,他将继续作为业务顾问为香港屈臣氏业务提供支持,直至2025年12月底。
据悉,李家乐拥有工商管理学士及硕士学位,曾担任屈臣氏华东区市场总经理一职,后于2019年起担任香港屈臣氏董事总经理职务,直至近期宣布辞职。
高管变动不断
值得一提的是,近一年多以来,屈臣氏高管不断在“换血”。据青眼号外梳理发现,自2024年至今,屈臣氏集团、屈臣氏中国、香港屈臣氏“一把手”均已换人。而换帅的背后,均清晰地指向全面深化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
在集团层面,屈臣氏集团迎来首位女性CEO。2024年4月,倪文玲接替黎启明,出任屈臣氏集团CEO(集团行政总裁)。青眼号外发现,自1981年李嘉诚通过收购成为和记黄埔的实际控制人,从而成为屈臣氏的实际拥有人至今的43年间,屈臣氏集团仅出现了3位掌门人。据悉,倪文玲拥有工商管理学博士和硕士学位,金融学硕士学位,体育管理学学士学位。
据报道,倪文玲于2000年加入屈臣氏集团的母公司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次年,她调任屈臣氏集团,先后担任多个领导职务,并于2013年出任集团首席运营官。2019年,倪文玲出任屈臣氏集团(亚洲及欧洲)首席执行官,直至成为集团CEO。
在任命公告中,长江和记黄埔集团联席董事总经理兼屈臣氏集团董事执行董事黎启明给予倪文玲高度评价:“在过去的十年里,倪文玲在成功推动屈臣氏的数字化转型、实施O+O(线上+线下)商业模式以及促进积极的文化变革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屈臣氏中国的领导层调整同样引人注目。2024年4月,屈臣氏中国首次尝试联席董事总经理制度,由陈志豪与聂薇共同执掌。
公开资料显示,陈志豪于2011年加入屈臣氏,担任华南区营运总监。2023年,陈志豪晋升为营运总经理。聂薇则于2018年加入屈臣氏集团担任市场总监,2021年晋升为顾客增长总经理;2023年接管采购部的工作。
青眼号外注意到,黎启明同样对二人作出过高度点评,认为聂薇与陈志豪为公司成功转型至O+O零售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开资料显示,陈志豪自2011年至今,推动了屈臣氏在内地市场由1000多家店铺发展到3800家“O+O”门店;聂薇则在企业微信了构建4300万消费者互动平台,开创了屈臣氏云店小程序O+O业务模式,并成功创立媒体零售业务OptimO,推动客户忠诚度提升。
这一“老将+新锐”的管理组合,在运行一年后再度进行调整,且随着陈志豪退休,由聂薇继续担任屈臣氏中国董事总经理一职。
另外,香港屈臣氏也进行了人事更新。今年3月起,屈臣氏集团香港零售行政总裁由区文慧担任,并负责管理屈臣氏、百佳超级市场、丰泽和屈臣氏酒窖四大零售业务。据悉,区文慧自1998年起就职于屈臣氏集团,至今已有超过20年的管理经验。区文慧曾于屈臣氏集团旗下机场零售业务及丰泽服务26年,在业务增长上担当重要的领导角色,更成功带领丰泽进行数字转型。
这一系列密集的高层人事变动,清晰地展现了屈臣氏集团的战略导向。新任领导层普遍具有丰富的数字化实战经验,特别是在推动O+O模式转型方面都有着显著成绩。从倪文玲、聂薇到区文慧,数字化能力成为选拔高管的重要考量因素。
这表明,屈臣氏正在全力推进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战略转型,以期在快速变化的零售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内地幕后店数量接近400家
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背后,也折射出当下屈臣氏面临的业绩挑战。
据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实业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屈臣氏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收益同比下跌3%,至66.6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1.0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该业务连续第四年下滑了。更为严峻的则是,屈臣氏盈利能力的大幅萎缩。上半年,屈臣氏该业务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同比暴跌53%至1.17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07亿元),利润率仅2%。
▍截自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2025半年报
面对困境,屈臣氏加速推进门店网络优化策略。据公开报道,截止2025年上半年,屈臣氏中国净关145家门店,总数降至3630家。此外,从2021至2025年间,屈臣氏中国累计关闭了590家门店,平均每3天关闭1家店。需要提及的是,这一调整不仅涉及边缘市场,就连核心商圈的门店也未能幸免。
当然,这种困境并非屈臣氏独有,当下美妆集合店普遍承压。例如,莎莎国际在最新财报中就表示,“预期在6月底前关闭所有中国内地线下门店”;据公开报道,截止2025年上半年,丝芙兰中国营收为34.44亿元,同比下降12.3%,门店数量也从2021年的371家减少至332家。
对此,攀枝花欢颜化妆品总经理陈纲在接受青眼《线下大家谈》栏目时表示:“当下,线下市场面临多渠道竞争分流:电商平台凭借其便捷性吸引客户。而传统线下渠道也呈现出多元化,百货渠道、商超渠道、药房OTC渠道,甚至美妆潮流店等业态升级,都冲击了传统美妆集合店。”
此外,多位美妆行业从业者均向青眼号外表示,线下现在需要积极拥抱线上,以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
事实上,这也是屈臣氏正在努力推进的。自2018年以来,屈臣氏就一直致力于推进O+O模式升级,积极布局数字化转型。
典型如,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实业在2025年半年报中提出“幕后店”概念。长江和记实业在财报中指出,“内地幕后店数量从2024年年末的131家增至2025年6月末的394家。”
据了解,“幕后店”是为完成在线订单而设立的小型订单处理中心,配合屈臣氏线下店铺位置,以提供快速送货服务,类似即时零售概念。此前屈臣氏已尝试“O+O”战略,与美团、饿了么、京东等平台合作,开展线上下单、门店自提及1小时闪电送服务。
除此之外,屈臣氏还在消费场景上积极展开变革。今年上半年,屈臣氏紧紧围绕男士、儿童、大健康三大品类,推出多个全新线下特色消费场景,持续优化产品组合和门店专属服务,为消费者创造更具情感共鸣的差异化购物体验,以撬动消费新活力。
不过,数字化转型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线上渠道可能进一步分流线下业绩,形成渠道间内部竞争的内耗。因此,屈臣氏仍需在创新发展与市场严峻挑战中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实现业务的重塑与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