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躺赚”时代,顶流商场为何集体被卖?
01
皇庭广场:
债务压顶下的核心资产流失
深圳福田CBD核心区的皇庭广场,运营12年来一直是区域商业地标,凭借毗邻口岸的优势,在港人北上消费热潮中保持着95%的出租率,2024年贡献了皇庭国际56.03%的营业收入,是不折不扣的"现金牛"资产。但这份经营层面的稳健,终究没能抵御债务危机的冲击。
危机的根源要追溯到2016年,皇庭国际子公司融发投资以皇庭广场及对应土地使用权为抵押,向中信信托取得30亿元贷款,期限五年。2021年贷款到期时,政策调整导致续期无望,融发投资仅偿还2.5亿元本金,剩余债务陷入逾期。中信信托随即提起诉讼,2024年7月,这笔债权被转让给光曜夏岚公司,债务主体的变更让协商解决的可能性彻底落空。
2025年9月,皇庭广场在京东司法拍卖平台上架,起拍价30.53亿元(评估价43.61亿的7折),虽有近5万人围观,最终却因无人应价流拍。一个月后,法院裁定以该起拍价将商场抵偿给光曜夏岚,这个价格较2024年底57.5亿元的评估值缩水近一半。对皇庭国际而言,失去占总资产71.57%的核心资产后,公司净资产从1.72亿元骤降至-19.21亿元,直接触发了退市风险警报。
值得注意的是,商场本身的经营并未因产权变动受明显影响。线下走访显示,盒马等主力店仍正常营业,新店铺在持续装修入驻,商户已与新业主签订租赁合同。这种“经营尚可却资产易主”的矛盾,源于项目长期积累的债务负担与运营失误。
皇庭广场从2002年拿地到2013年开业,历经股东控制权争夺与多次规划调整,建设周期远超预期,开业初期出租率仅74%,迫使企业五年内融资超118亿元维持运营。即便后期凭借港人北上消费热潮实现30%首店占比,推出港澳旅客专享优惠与港版支付适配服务,仍难以覆盖高额融资成本,2024年财务费用高达2.94亿元,陷入“收入即亏损”的循环。
02
英格卡与荟聚:
外资重资产的战略收缩
英格卡集团出售荟聚的动作,本质是外资商业地产玩家在华的战略收缩,背后是多重现实压力与长期布局的考量。
从直接动因来看,英格卡亟需通过出售资产为核心业务“输血”。作为宜家零售的兄弟公司,英格卡集团近年受家居行业下行冲击明显。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家居需求减少,叠加行业竞争加剧,宜家在华销售额连续数年增长乏力,即便通过降价也难以扭转颓势。
在此背景下,出售荟聚这类优质商业资产成为快速回笼资金的重要途径:首批三座项目160亿的交易金额只是开始,若10座项目全部出售,将为集团注入巨额现金,缓解现金流压力,支撑家居主业的运营与调整。
更深层的原因,是商业地产重资产模式的效率困境。荟聚虽凭借“大空间、全业态、家庭友好”的定位成为区域商业标杆,但商业地产本身运营成本高企,且国内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新开业的福州、上海等荟聚项目仍处于培育期,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却短期难以盈利,重资产模式严重拖累集团整体运营效率。对英格卡而言,出售资产后可从重资产持有转向轻资产运营,仅保留商场管理权限,减少资本投入的同时,仍能通过管理费获得稳定收益,这种模式调整更符合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效率需求。
全球资产配置的权衡也起重要作用。英格卡可能判断中国商业地产投资回报率接近天花板,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消费升级潜力更大,将中国资产变现后转投高增长区域成为理性选择。这种决策并非否定中国市场,而是外资在存量竞争时代对投资回报周期的重新认知。
03
北京SKP:
顶奢标杆的优势与隐忧
与皇庭广场的被动流失不同,北京SKP的股权调整是顶流资产主动优化的典型。作为曾创下单日10亿销售额的高端商场标杆,其12万平方米空间内聚集700余家品牌,爱马仕、香奈儿等顶奢品牌密集排布,自营买手团队SKPSELECT通过全球采购引入200多个先锋设计师品牌,形成“稀缺货品壁垒”。
支撑其业绩的核心是精细化运营体系:从高净值客户专属购物通道,到十倍积分、满千返百的店庆活动,每处细节都指向“高效服务高端消费”的目标,即便2025年一季度仍保持18%的同比增长。
但在亮眼业绩与优势背后,北京SKP的隐忧已逐渐显现。2024年奢侈品市场整体增长放缓,LVMH、开云等国际奢侈品集团在华销售额大幅下滑,直接影响了SKP的收益。作为以联营模式为主的商场,其利润与品牌方销售业绩深度绑定,品牌销售额下滑意味着商场分成缩水。同时,自营买手模式的风险也随之暴露:为维持独家货品优势而进行的买断式采购,在市场遇冷时容易造成库存积压,占用大量资金,形成现金流压力。
更深层的考验来自消费趋势转变。过去支撑其百亿规模的中产客群,正从炫耀性消费转向实用主义与体验需求,而北京SKP过度追求坪效导致的“体验感缺失”,已成为潜在风险。
此次以超360亿元估值转让42%-45%股权,本质是股东层面的战略调整。对北京华联而言,引入博裕资本既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也为SKP全国扩张注入资金;对买家而言,看中的不仅是物业本身,更是其高端品牌招商体系与客群运营能力。这种“部分股权出让+保留控制权”的操作,成为优质资产平衡短期现金流与长期收益的理性选择。
04
险资成为接盘手?
与急于脱手的卖家形成对比的,是买方市场的悄然变化。过去活跃于内地商业地产的港资,风头正被本土险资盖过。
泰康人寿领衔的基金成为荟聚首批项目的意向买家。博裕资本收购SKP股权的背后,也隐现着与险资风险偏好类似的长期资本(如主权财富基金)的身影。万达广场近年超过24座被新华保险、阳光人寿、大家保险等险资收入囊中。保险公司(险资)已成为当前商业地产大宗交易中最活跃的力量。
险资的入场逻辑清晰且现实。在长期低利率环境下,银行理财和传统固收产品的收益率持续走低。险资手握大量长期、低成本的资金,对能提供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需求迫切。运营成熟的购物中心,其租金收入具有相对可预测性和抗通胀潜力,自然成为险资资产荒背景下的重要配置方向。有消息称,英格卡为吸引险资接盘荟聚,承诺了接近7%的回报率,这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颇具吸引力。
此外,2023年消费类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推出极大地推动了险资的入场意愿。REITs允许将购物中心这类流动性差的大宗资产,打包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为投资者提供了明确的退出渠道。这解决了险资投资商业地产的最大顾虑之一:流动性风险。
从此,商业地产投资从“大资本间的长期游戏”,转变为更符合险资等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风险偏好相对保守者)配置逻辑的资产类别。相关数据显示,消费类REITs上市后的表现(尤其是2025年上半年)跑赢了同期主要股指和债券指数,验证了其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险资作为财务投资者,其诉求与过去的港资等战略买家不同。他们通常不具备深度运营商场的能力,他们最核心的诉求是标的资产当前就能提供稳定、持续的现金流和分红。
因此,他们非常看重标的现有的运营状况,并倾向于保留原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如SKP交易后控制权不变)。险资的目标是“买入即收益”,或者为未来将资产打包发行REITs铺路。这也解释了为何险资不仅青睐SKP、荟聚这样的顶级项目,也会收购一些位于非一线核心商圈但运营非常扎实的项目(如下沉市场高出租率的万达广场)。
05
结语
从北京SKP的主动重构到深圳皇庭广场的被动抵债,这些商场的资产洗牌不是行业衰退的信号,而是转型的必经之路。商业地产已告别“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未来,商业地产的价值将更清晰地与运营能力挂钩,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价值将凸显。资本会更挑剔,分化会更剧烈——运营卓越者将继续获得青睐甚至溢价,而平庸者将面临严峻的价值重估和生存考验。变革的浪潮仍在涌动,最终沉淀下来的,将是一个更理性、更专业、更以运营和消费者真实体验为核心的新商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