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一年新开20家野人先生,前甲方高管的选品策略有何不同? | 共赢合伙人
编者按
见时代之风,论经营之禾。繁华的商业舞台上,品牌的光芒璀璨夺目,而大多数品牌背后都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他们就是——品牌合伙人。
赢商网重磅推出《共赢合伙人》专题,将对话100位超级合伙人,记录和了解他们从选择项目到与品牌实现共赢的过程。
这是《共赢合伙人》系列的第36位访谈对象。
作者 | 王梓旭
编辑|童洁
头图来自受访者
在购物中心的生态里,“甲方”和“乙方”是两条泾渭分明的身份线。甲方,通常指购物中心的管理者,他们手握铺位资源,制定游戏规则;而乙方,则是成百上千个构成商场丰富业态、并对各自经营结果负责的品牌或加盟商。
自《共赢合伙人》推出以来,品牌数读采访跨界转型为加盟商的不少,但来自“甲方”阵营,尤其是曾身居高位的决策者转型而来的案例,却并不多见。
本次受访者方建(化名),就为行业提供了一个不太一样的样本。他从业二十余年,曾在国内一家头部的商业地产公司做到高管,管理过多个知名商业项目。一年前,他选择从这个身份抽身,一头扎进了餐饮加盟领域,成为了他过去最常打交道的“乙方”。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专注“野人先生”这一个品牌,开出了20家门店,速度令人瞩目。但比开店数量更值得探究的,是他转型背后的心路历程,以及他虽专注于当下,却已将目光投向宠物、银发等未来赛道的长远布局。
从制定整个商场的大方向,到亲自弯腰去擦一家冰淇淋店的地板,从过去管理着数百人的高学历团队,到现在要手把手地教一线员工如何操作,这种身份和工作维度的巨大转换,在他身上真实地发生了。
当甲方的宏观视角与乙方的落地实践相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他过往深厚的商业地产经验,在选址、谈判和运营上究竟是“降维打击”,还是也需要从零开始,重新学习一门全新的生意经?
透过他的讲述,一个更立体的转换过程得以呈现。对于所有身处这个行业的品牌方和加盟商而言,这或许是一次难得的、能够换位思考的机会。以下是他和品牌数读的交谈。
1
甲方高管跨界加盟
品牌数读:您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情况吗?比如大概是什么时候从甲方出来专门做投资加盟的?现在有多少家店?
方建:我其实在甲方工作了很多年,是去年的10月正式离开的。离开后因为家里有些事情处理了一段时间,但也不能没有收入,所以就想先开一家野人先生的店,看看能不能有些额外收入。
去年12月份,我开出第一家店后感觉还不错,就陆陆续续又开了一些。最近我又收了几个店,所以整体现在手里有20家店了。目前因为我刚辞职一年,所以只做了这一个品牌。
品牌数读:您这20家店都分布在哪里?为什么会选择野人先生?
方建:因为个人地缘关系,我的第一家店开在了老家所在的省份,后续自己开的店也基本都在这个区域内,最近收购的店里主要是在北京的。
说实话,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跟崔总(创始人)是老乡。我这人比较感性,觉得感情是合作的基础,我们能聊到一块去。所以当我打算自己做加盟的时候,第一个就想到了他。
第二个原因,是我觉得这个品牌符合我对疫情后市场趋势的一个判断。疫情之后,和“健康”相关的品牌都发展得很好,比如户外运动相关的品牌等等。野人先生主打的“当天现做、拒绝隔夜”都和健康这个趋势相符。
另外,崔总当时也跟我分享了一个数据,就是冰淇淋市场在过去十年每年的递增幅度非常大,而且预测未来十年市场份额会更大。我觉得这个市场趋势很重要,有做头,所以就干了。
品牌数读:未来在选择加盟新品牌时,您会看重哪些方面?
方建:虽然短期内我可能还是会先把现在的品牌做好,但我也一直在考察很多新品牌。我选品的逻辑大概有几点:第一,我不想进入竞争太激烈的行业,比如茶饮,利润空间被压得很低,我不太会考虑。
第二,我非常看重大趋势。比如和“健康”相关的,或者现在大家说的“银发经济”,特别是其中的女性消费力。还有“宠物行业”,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结婚、不要小孩,但在宠物身上投入很多,我觉得这也是个趋势。我会先把趋势好的赛道框进来,再去看里面有没有做得好的品牌。
第三,从价格方面来说,现在经济形势不太好,我会考虑做“两头”的生意。要么就是做低端的,老百姓谁都能消费得起;要么就做高端的,进SKP那种。中间不上不下的,有钱人不爱吃,老百姓又吃不起的,我可能不太会考虑。
品牌数读:很多成熟的加盟商后期都会考虑自创品牌,您有这个想法吗?
方建:我确实在筹划,可能会在趋势比较好的赛道里尝试自创品牌。比如我可能会考虑做一个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餐饮品牌。结合我自己的家乡口味,说不定会创一个面的品牌,这个是上下五千年都要吃的,价格也亲民。
2
从甲方到乙方
品牌数读:从一个知名的商业地产公司高管,转型为品牌加盟商,您觉得最大的不同和挑战是什么?
方建:首先,思考的维度完全不一样。做购物中心管理,更多的是看趋势、定方向、定大逻辑,是宏观层面的。但现在管一个小店,你就是得落地,得扑下身子来,地板都得自己拿拖布去擦,这是非常细碎的、需要亲力亲为的事。你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对员工喊空话,得手把手教他们干。
其次,身份和心态的对调。原来我是甲方,现在我是乙方,要去跟甲方谈合作。虽然一直强调甲乙方平等,但“店大欺客,客大欺店”是永远存在的,作为乙方和甲方沟通还是有一定劣势的,这个确实比较费时费神。
最后,团队管理的方法也不一样。原来对接的都是文化水平、薪资待遇比较高的同事,现在面对的很多是一线员工,甚至是高中都没毕业的小朋友,管理方法肯定不一样。
品牌数读:您在甲方深耕多年的经验,对于现在谈商务条件有帮助吗?
方建:这个一定是有的。过去积累的行业经验和人脉,让沟通变得更高效。大家都是熟人,彼此了解对方的底线和需求,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试探和拉扯,直接进入实质性的谈判阶段,决策效率会高很多。在一些竞争性的位置选择上,过往建立的信任感和专业度,也可能成为一个加分项。
品牌数读:从管理几百人的高管,到现在要亲手管一个冰淇淋小店,很多人会觉得心态上需要一个很大的转变,您是如何适应的?
方建:其实可能外人看,觉得我需要心态上的变化,但我自己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我这个人的性格就是这样,对名利这些东西看得很淡。我会更倾向于去做自己真正喜欢并能从中获得乐趣的事情。
我23岁大学毕业,工作到辞职正好又是23年。我开玩笑说,前23年是上学,中间23年是打工,未来的23年就是自己创业,正好是一个新的循环。
品牌数读:以您甲方的视角来看选址,有什么心得?做品牌之后,看法有变化吗?
方建:我觉得我选址非常有优势。简单总结就是看“风水”,“风”就是人流的流动,风越大的地方生意越好;“水”就是能藏得住,人流过来能驻足,而不是像高速公路一样直接走掉。
但是,做了具体品牌之后,我发现每个品牌的逻辑又不一样。比如我做甲方时,习惯性思维是把冰淇淋店开在餐饮楼层,客流大。但开了几家店才发现,餐饮楼层只有饭点有人,饭前人怕吃了占肚子,饭后人又吃饱了不想吃,所以生意反而不好。
后来才总结出,冰淇淋店这种甜品,更适合开在女性或儿童主题的楼层,或者像星巴克那样在一楼的好位置。所以说,甲方的选址大逻辑我没问题,但具体到每个品类,还是有很多学问要重新学。
3
实战一年后的思考
品牌数读:成为加盟商这一年,有没有踩过什么坑?
方建:有,肯定有。刚才说的把店开在餐饮楼层,生意就不如其他楼层好,这算一个。还有一个店,我开在了大学城,客流量巨大,但销售额非常差,后来才发现,虽然大学生客群很大,但野人先生的客单价对他们来说太高了,反而更愿意去买蜜雪冰城。其实也是对于客群的误判。
品牌数读:对于投资额和回本周期,您有自己的标准吗?
方建:我不会给投资额设限,因为高投入高收益是相辅相成的。但我不会借钱做生意,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回本周期的话,我比较希望是24个月以内,最好是18个月以内能收回成本的生意。
品牌数读:您觉得品牌和加盟商之间,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
方建:我觉得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品牌创始人非常重要,他的风格决定了管理团队的风格。
首先,品牌方要认真甄选加盟商,不能随便放开,这对品牌是种伤害。其次,品牌要能听得进加盟商的建议,不能管得太死。同时,品牌自身也不能过于追求极限的利润和规模,要根据自己的管理能力来,否则发展太快,管理和供应链跟不上,最终受损失的还是加盟商和品牌自己。
而加盟商这边,也要多提建议,多练内功,严格遵守品牌的标准,把品质、服务和食安做好,这也是在维护品牌的长远发展。
品牌数读:您对想入行做加盟的人有什么建议?
方建:说实话,你要是没有经验,真的很难做。如果你只想开个街边店,一个月赚一两万,那可以。但要想开成连锁,门槛还是挺高的,一般人干不了。最大的问题就是你拿不到好位置,在一个不好的商场,你必须拿到最好的位置才可能活,但一般人根本拿不到。所以,没经验、经济实力又相对弱的人,我不建议入场。
品牌数读:您怎么看当下餐饮行业的整体环境和未来的趋势?
方建:从整个餐饮大类来看,大数据显示其实一直在下滑,消费能力在下降 。所以我觉得会出现几个现象:
一方面,高端餐饮在下滑,你看现在连一些五星级酒店的餐饮都出来到马路上摆摊了。反倒是一些没有logo、没有门脸的“私房菜”式的小馆子,虽然规模不大,但生意可能会越来越好。
另一方面,低端的生意会越来越好。比如一些面食类的、或者传统小吃类的品牌,我觉得还有很多增长机会,这也是经济环境导致的。所以,如果未来我自创品牌,也可能会考虑这种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