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其他品牌 > 正文

为什么现在都讲“慢”生意?来看看这些商业是如何“慢中求胜”的!

其美商业洞察
摘要:慢商业的兴起,不只是商业模式的调整,更是商业结构的重塑。

吃饭快、走路快、通勤赶、工作“内卷”,连AI都在加速迭代……我们正身处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当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一切都在提速时,作为“第三空间”的商业,却按下了“刹车键”。

效率、KPI、内卷、速度……这些标签,意味着我们的生活仿佛开启了二倍速。生活空间被压缩,精神高度紧张焦虑,身体仿佛被掏空,所谓一张一弛乃人生之道,快节奏下,我们期待慢生活,以达到一种平衡。高压下,我们期待理解、共鸣,精神上得到松弛感、归属感。

现如今,“慢”下来的商业越来越受大众欢迎,比如,总体量仅5000㎡的长沙东茅街茶馆,年营业额预估能达到2亿元。耀眼成绩来自于这些关键点:东茅街茶馆深度复刻地方志,回归在地文化,还原“长沙味道”,唤醒人们的归属感,用情绪共鸣来替代商业逻辑。泰国Open House,没有清晰边界,没有整齐陈列,以书本为载体,让人随意游逛,自在交流,不受约束,身心灵得以彻底放松,它们以不同“慢形态”回应大众对生活的需求。

商业对“慢”的回应,体现在业态、空间、商业活动等多个维度。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为何这些“慢”商业会如此深入人心。

#01

商业业态的“慢”:

跨界、融合,强调策展与叙事

传统快速的商业业态是明晰的,动线划分清晰,便于人们快速找到所需商品,完成交易。“慢”商业下,业态出现融合,甚至跨界,一家咖啡店中,有农业、绿植、手作、服饰等其他业态融合其中,让人更能沉浸其中,自主选择与体验。

零售也不单单是卖货,而是以产品为故事载体,通过展览、工坊等介质,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带来更延伸的体验与深度的情感链接。有的商业用策展的思维做商业,用讲故事的方式构建商业空间,按情境组合业态,强化故事性、策展性、氛围感,弱化商业性与目的性,深度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让消费者深度停留、反复回味。

融合与跨界店铺

上生新所coffeaSHED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咖啡店,coffeaSHED更像是咖啡产地的延伸,它的定义是咖啡农业零售空间。店名中的SHED,灵感来源于云南咖啡产地的晒场与当地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随处可见的“棚”。

在空间设计上,coffeaSHED展现出独特巧思。外形如其名,店门口利用钢结构做支撑,用金属板将店面延伸出一个大棚,大棚下随意摆放座位与绿植。一方面,大棚连接了店铺与消费者,供来往的人吃饭、休息、闲聊,走出混凝土包裹的室内,在宽敞开放的空间中放松心情,缓解疲劳;另一方面,形态上大棚也连接了咖啡产地的晒场,与农业生产中的仓库,让城市消费者得以溯本求源,与农产品生产者达成深层次的交流沟通。

coffeaSHED传递的不只是一杯咖啡的口感,更是咖啡背后延伸的完整故事。以咖啡农业为起点,从咖啡植物、咖啡种植者、咖啡师、终端消费者到咖啡余料等,通过一杯咖啡,将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coffeaSHED联系起来,产生更多更深的交集,使得一杯咖啡背后蕴含着精细的生活颗粒度,让人们的生活节奏慢下来。

图源|小红书@coffeaSHED

除咖啡核心业务外,coffeaSHED还拓展了多元业态与体验。棚内还有家居用品、农副产品、服装等业态品类。还会定期举办农产品、特色食品展,器具、饰品、衣物的市集活动,手工编制,植物种植等活动,让消费者深度参与其中,切身体验。围绕咖啡这一主题,coffeaSHED成为店铺、消费者、生产者共同编辑创作,实时更新,达成深度链接的载体,让消费者脱离紧张的生活,摆脱焦虑的情绪,让身心与咖啡对话,变得松弛、自在。

图源|小红书@coffeaSHED

观夏(To Summer)

观夏可以说是“慢”商业的先行者之一,从提高生活品质,增强生活仪式感的香薰、香水入手,在品牌建设、业态融合、空间展陈等多方面都走在了前头。

观夏的产品,不仅带有天然、香氛、品质、国货等标签,产品背后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比如精粹香水系列,灵感来源于东方庭院,该系列的第一支三重茶灵感则来源于江南庭院。品牌背后的故事,将无形的气味,转化为具象的东方美学符号,让香氛这一特有产品具象化、实体化,有了文化与美学的承托,品牌底蕴变得更为厚重。

图源|观夏昆仑庭院

观夏的每家店面,与其说是店铺,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打造的“东方新摩登”展览。不管是融合明清建筑与现代香氛实验室概念的北京国子监四合院店,还是将江南园林意象植入百年西班牙老建筑的上海湖南路旗舰店,抑或利用石材肌理墙壁与水波纹元素营造昆仑山洞穴的北京三里屯店,都让人觉得逛店如逛展,在特有的氛围下,加深对品牌的印象。这种“一店一主题、一店一展览”的场景,让香氛产品有了特定的空间承托,也让消费者对产品及品牌有了更好地认识,建立深刻的记忆。

图源|观夏昆仑庭院

此外,观夏通过工坊与消费者建立互动连接,定期举办调香体验、蜡烛手工制作、篆香等课程,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相关知识,带来深度体验。

快节奏时代,人们对产品的要求早已超过了单一的功能,更渴求超越于物质层面的精神体验与文化美学共鸣。融合了品牌、文化、美学、城市、情感等多种元素的观夏恰好满足了这些要求。

策展与叙事的空间

传统的商业是各自独立的,空间是空间,商品是商品。强调策展与叙事的商业,在限定的空间内,围绕一个主题或者核心故事,通过场景打造、商业运营等,将有共同特质的业态、品牌,消费者等聚在一起。

长沙东茅街茶馆

东茅街茶馆由湖南二轻工业局大礼堂改造而来,位置毗邻IFS国金大厦。这座仅5000余平方米的茶馆,通过“以新做旧”的手法,营造了充满烟火气的老长沙氛围。

图源|东茅街茶馆

古朴的墙面、年代感的内饰、烙有时代印记的红色标语、质朴的桌面、怀旧的搪瓷缸……无论是大的空间氛围营造,抑或细节处的精挑细选,都最大程度复原了几十年前的场景。整体空间没有任何商业气息,而是利用建筑、场景、细节来叙说着过去的时光,展现旧日的时光,复原传统文化的风貌,引发人们的回忆。

图源|东茅街茶馆

不仅如此,这座流量网红性价比极高:2元的葱油粑粑、5元的花生瓜子、8元的红茶绿茶,还有各种物美价廉的小吃。人均十几块便能享受千年茶馆的独特氛围。而且,不管泡茶,还是续杯,消费者都自己动手,全自助式服务,让体验感与参与感十足。

这里不仅有老年人,还有中年人、年轻人,以及前来打卡的游客,他们在东茅街茶馆这样一片“活”的空间内,成为一帧帧流动的影片,讲述传统与现实、旧与新、老年人与新生代的故事。这恰恰是“慢”商业轻商业、重场景,轻买卖,重情感的重要表达。

图源|东茅街茶馆

泰国Open House

泰国Open House位于曼谷有名的高奢百货Central Embassy内,有“泰国的茑屋书店”之称。4600㎡的巨大双层室内,以图书为主题,融合餐厅、酒吧、画廊、儿童娱乐区、联合办公室等多个业态,形成一个复合式文化生活空间。

从整体空间设计,到动线规划、业态配置,泰国Open House试图讲述一个曼谷都市文化绿洲的主题故事。建筑内部采用如图腾柱一样的塔形结构,利用回纹饰图案的木格栅支撑,带有热带国家的“呼吸感”,同时,光线穿透图案,也会呈现不同的视觉变化。顶部种有如巨型盆栽一样的绿植,与天花板上绘制9600片叶子图案相呼应,给这片空间增加都市绿洲的氛围感。

泰国Open House内部的陈列看似杂乱无序,实际以图书为中心,融合不同业态,且业态间打破分割,可以自由行动。书的陈列如艺廊般展陈,书是商品,亦似展品,可以像看展一样翻阅书籍,也可以在休闲区阅读,享受舒适、自在的气息。通过这种建筑视觉、美陈、动线,打破传统商业中的边界感、秩序感,建立“慢”商业下以人为本,以体验为重的多业态融合模式。

#02

商业空间的“慢”:

向“小”尺度与社区化的回归

大而全的商业看似气势恢宏,进入则有一种冷冰冰的紧张感。进入购买所需,如机械完成任务一般。大体量的商业固然可以呈现业态、空间多样化的表达,小而精的商业也给我们带来别样的体验。商业向“小”尺度与社区化的回归,如我们生活浓缩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回归生活的本质。

北京友谊商店

北京友谊商店原本是北京首家涉外零售商超,彼时,售卖全球各地的各种尖货,主要接待外国友人。如今,这座几十年老建筑迎来了新生。改造过的北京友谊商店除保留人们对其原有的建筑记忆与优势业态等外,大刀阔斧推陈出新,注入更多新鲜的业态与元素。

一方面,原有商业主楼主要进行翻新与修缮,在保留原有老租户、吸引稳定顾客的基础上,又增加超级转转等多样化业态,向多元消费迈进;另一方面,北京友谊商店原有的露天停车场改造成800㎡草坪庭院,周边水雾降温,增添了chill感,连带快节奏的CBD似乎也变得些微松弛,也让周边工作的人群有了放松疗愈去处。

围绕草坪周边的建筑也进行“大变身”:员工食堂化身网红鸡煲店、公务车库变成精酿餐吧、传达室摇身一变成为复古咖啡馆。每个空间都保留了历史痕迹,又增添了当下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潮流、次元等元素。

老与新的碰撞下,出现一个新的北京友谊商店,维持周边原有稳定顾客的同时,又吸引周边CBD人群,以及Z世代的年轻消费者前来打卡。不同的客群在北京友谊商店汇聚,碰撞出全新的北京味道。

杭州BAC艺术社区

杭州BAC艺术社区是由一栋烂尾写字楼改造而成。它的名字基于“Be A Community”的理念,社区由A、B、C三栋建筑围合组成(目前只有A栋开放),建筑群中间,是被称作“BAC绿洲”的花园广场。

借助周边中国美术学院香山校区、浙江音乐学院两大艺术院校,以及象山艺术公社的资源优势营造而成的天然文艺氛围,杭州BAC艺术社区打造了一个兼具烟火气和艺术范的“生活剧场”。

BAC艺术社区业态做了精细的切割:阶梯教室与自习室辐射周边院校学生群体;画廊和剧场做延伸,提升商业文艺氛围;社区商业则围绕整体理念引入了服装、餐饮、手作等原创品牌、潮牌、生活方式等品牌。独特氛围的空间设计也为BAC艺术社区增色:保留原烂尾楼粗粝混凝土结构,裸露的管线、脚手架等呈现出原生感、工业风,也给文艺、展览留出广阔的空间尽情创作,自由发挥。

建筑围合之中的BAC绿洲则成为社区自由呼吸的绿色空间,也是集市、演出等活动的主要发生地,周边的餐饮则为之增添了烟火气。这样一个“小尺度”的社区空间,以文艺为主题,依托周边优势,通过不同的场景与业态营造,将艺术元素巧妙嵌入社区动线中。

曼谷Galile Oasis

5000平方米的曼谷Galile Oasis是一个城市微更新项目,由贫民窟一样的脏乱社区化身创意发生地。项目位于曼谷市中心的Ratchathew,以戏剧“伽利略的生活”为概念,由二八剧团联合创始人Ajarn Rassami教授联合六位艺术家打造。

在改造时,Galile Oasis采用“以旧做旧”的原则,保持原建筑的主体架构,将原有的材料,如门窗、货架铁皮等重新利用,转化为艺术装置和功能家具,并且刻意保留墙面斑驳、地面磨损等历史痕迹。这样的改造策略,使空间成为叙事载体,让进入Galile Oasis的人,犹如打开多年前的记忆。

“以旧做旧”基础上,Galile Oasis旧中含新,引入剧场、画廊、咖啡馆、共享办公等业态,引入多个潮牌与原创品牌,增添新的元素与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Galile Oasis业态随时间的推进与新需求的产生逐步填入、缓慢自由生长,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与之类似的是Galile Oasis的社群共建机制,由社区、社区居民、艺术家以及学校携手共建,自发地策划起一场场活动。本地居民的参与度得到极大提升,需求也从根本得到满足。

不管是自由生长的业态,还是社区共建的机制,都是对商业标准化的抵抗,对情感需求的尊重,让商业真正回归到切切实实的生活中。这也是“慢”商业最核心之处。

#03

结语

慢商业的兴起,不只是商业模式的调整,更是商业结构的重塑。

从跨界融合的coffeaSHED串联起咖啡产地与城市消费者,到北京友谊商店用草坪庭院为CBD人群开辟疗愈角落,再到曼谷Galile Oasis以以旧做旧的社区共建唤醒生活本真,“慢”从未是对效率的否定,而是以策展的叙事消解商业的功利性,以社区的尺度重建人与人的连接,以在地的文化唤醒内心的归属感,将商业从完成交易的工具,变回承载生活的容器。

当越来越多商业选择卸下“加速”的枷锁,转而拥抱人的需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迭代,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回归商业不仅是买卖的场域,商业与消费者也不仅仅是交易的对手,更是商业与人、商业与时间、人与情感、人与自我的对话。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