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餐饮 > 正文

举高高排队4000桌,海底捞这次真干对了

餐观局
摘要:餐饮的未来,可能不在新故事里,而在旧能力的复活里。

作者|局哥

餐观局出品

01

海底捞的副牌,爆了一个!

举高高西安首店开业,排队号直接冲到四千桌。

有人上午取号,中午去看电影,晚上回来,发现前面还剩三十多桌。

在社交平台上一天内冲到热搜榜前三,网友拍的视频里全是等位区人挤人的场面——有带娃的、有抱电脑加班的,还有点了外卖坐在地上边吃边等的。

餐饮人都明白,这种场面已经很多年没见过了。

毕竟当下能让顾客心甘情愿排三小时起的餐饮品牌,已经跟恐龙一个种族了。

为什么海底捞副牌举高高突然这么火?因为它升仙了。

人均59.9元,小火锅+自助模式。

每人一口锅,六种锅底,除了传统的毛肚、鸭血、藕片、鸡翅、水果、甜品等火锅菜品,还有炸鸡、汉堡、披萨、卤味等。

举高高不讲仪式、不打广告、也没有服务员唱生日歌。

顾客自己拿菜、自己涮,像是回到了十年前的火锅餐厅。

但就是这样一套朴素模型,在海底捞所有副牌里,成了一颗最耀眼的新星。

截至十月,举高高已经开出 50 多家门店,分布在西安、成都、重庆、南京、郑州、上海等地,几乎全是商场一线铺位。

评论区的统一感受是:“像海底捞,但便宜一半。”

而举高高并非海底捞孵化的副牌,而是由一围肥(上海)餐饮有限公司体系下的长沙举高高管理公司运营。

只是因为它在供应链端与海底捞体系合作紧密,又踩中了火锅行业久违的中价带空白,才被外界误以为是“海底捞出品。

简单说,举高高是海底捞投资的外部项目,不是海底捞的翻版。

所以,从外面看,它像是海底捞的便宜替身;从里面看,它更像一次试着变轻的实验。

它没有海底捞的服务负担,也没有红石榴计划那种创业气。

它就是靠着一口锅、丰富的产品结构,在一个过度复杂的行业里,做回了简单这件事。

02

餐饮这几年有个魔咒——越复杂的东西越难活,越简单粗暴的反而越有生命力。

小火锅这门生意似乎最没有没门槛,锅小、场地小、人手少,但这恰恰是2025年餐饮老板最羡慕的。

举高高的出现,不是为了创新,而是回避一切复杂。

它不讲服务体验,不卷装修,不玩情绪营销,唯一在意的,是成本、翻台和口碑。

在火锅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大火锅卷不过高客单,小火锅卷不过低价客。

举高高卡在中间,59.9元的人均消费,看似随手定价,其实踩在行业的真空层。

上面有各种百元级中高端海鲜小火锅,下面是农小锅、围辣那种30多块的地摊价。

这中间的60元区间,既能让白领点单不肉疼,又能让学生党觉得有点讲究。

而且,自助模式让它省下大量人工。一间200平的门店,只需要十来个员工。没有传菜,没有喊麦,没有服务笑容培训。人效几乎比海底捞主品牌高出至少两倍。

从供应链角度看,这门生意几乎为海底捞量身定制。

蜀海体系的锅底、调料、半成品,可以直接下沉到举高高门店。

原来做一桌300的海底捞,现在做三桌60的举高高。产能没浪费,原料更稳定,利润反而更清晰。

而自助台上那些看起来便宜的菜,背后其实是极高的出餐效率和低损耗。

食材小份、循环快、库存轻,这是一场彻底的供应链反卷。

所以,举高高火爆的背后,不是口味赢了,而是结构赢了。

它不是被顾客选中的品牌,而是被时代推上去的模型。

毕竟这年头,能不讲概念而排队的餐厅,本身就是一种行业稀缺。

因为餐饮人都明白一句话:你能靠供应链活一次,就能少讲一百次故事。

03

海底捞这些年做副牌,真是比谁都勤奋。

多到能单独开个“副牌纪念馆”。

有做面馆的——十八汆、捞派有面儿;

有做快餐的——饭饭林、嗨捞食堂;

有做卤味的——海捞鲜卤、嗨捞外卖;

还有做串串的秦小贤、做啫啫煲、做茶饮、做简餐的… …

从面到饭,从茶饮到地方菜,能想到的品类都试过。

有些遗憾的是,这些副牌现在虽然大部分火的都还好,但是仍没能排成一个可批量复制的模型,2024年8月,海底捞推出红石榴计划,喊出要孵化100个新品牌,让年轻人创业,把火锅基因扩展成多元矩阵。

没想到被市场验证的,却是自己人出去创业干成的小火锅项目——举高高。

从行业视角看,这更像是一场替海底捞实现的理想实验。

老东家花一年多孵化的众多副牌,目前看都没有打爆;老员工出走创业的举高高,靠一口小锅,排了4000桌。

所以,问题根本不在资金,不在管理,而在认知。

海底捞过去那些副牌,全都离自己擅长的领域太远。

火锅出身,却去做面馆、做卤味、做简餐,跨领域、跨逻辑、跨认知。

最后没输在供应链,也没输在团队,而是输在常识。

举高高的成功,它让整个行业重新想起一句老话——最难的创新,往往是回头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04

做副牌这事,在中国餐饮圈已经成了一种病。

谁做大了,都想着复制一个自己。

但真相是,越大的公司,越不适合“乱生孩子”。

对餐饮来说,副牌不是延伸,而是重生。

重生这件事,不是复制成功,而是重新做人。

过去几年,海底捞的副牌们,几乎踩遍了所有错的地方——不懂的品类、陌生的场景、空想的定位。

从面到饭,从茶饮到简餐,每一个看似多元的尝试,其实都在稀释自己的专业能力。

海底捞的成功来自体系、来自火锅、来自供应链。

它的优势是标准化与极致执行,而不是跨界想象力。

副牌做失败,不是因为缺钱,是因为离开了效率的母体,去卷别人的游戏。

举高高的出现,恰恰说明副牌不该是多元化,而应该是专业化的延伸。

它没去装年轻,也没去拼故事,就是把一口锅做小、把场地做轻、把价格打到刚好。

这不是创新,是反创新。

但偏偏,这样的“反”,才让它站回主流。

举高高的模式告诉所有餐饮人,副牌不是用来逃避主业的,而是用来验证主业的。

如果主品牌是航母,副牌就该是小艇——能探路、能转弯,但永远连着母舰。

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品牌,不是一年能孵出十个新项目的,而是十年后,还能在熟地上找到新可能的。

海底捞花了几年,终于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餐饮这行,不是谁创新快谁赢,而是谁活得久谁赢。

这一次,举高高让大家重新看到——餐饮的未来,可能不在新故事里,而在旧能力的复活里。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