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年终亮相,Dior新店开启三里屯太古里「重奢」转型路?
两年前,三里屯太古里北区进行租户组合调整与新店开拓计划。历经两年时间,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奢牌独栋门店中,Dior近日率先揭开神秘的面纱,而Tiffany、LV及Hermes等品牌仍处于施工阶段,外围围挡尚未拆除。
几大顶奢虽未开业,但结合此前已开业的Burberry、Loewe、Fendi、Balenciaga等奢牌,三里屯太古里北区的 「重奢场」基调现已基本呈现。
战略转身:从 「潮玩」到「重奢」
Dior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的独栋门店建筑现已落成。该建筑由知名建筑设计师Christian de Portzamparc操刀设计,延续了其 「面料建筑学」的核心理念。
建筑外观采用14片巨型「花瓣」结构包裹,每片花瓣均经过定制化设计,灵感源自DIOR品牌的产品面料。建筑入口处采用金色手工玻璃砖进行倾斜过渡装饰,灯光照射下可产生流动的光影效果。花瓣结构与室内照明系统相互呼应,形成整体视觉效果。花瓣间相互交织,沿建筑立面攀升,环绕整面玻璃幕墙。五层通高的落地窗设计将建筑内部空间完全展现,目前处于待开业状态。
历经两年时间,三里屯太古里此次转型绝非小幅修整,而是一次彻底的品牌重构。随着LV、DIOR等奢侈品牌的大手笔集体落地,北区正式向重奢倾斜。
与此同时,包括lululemon、KENZO、Stone Island在内的原北区品牌,在过去一年中已陆续向南区迁移或彻底撤出。
而本次品牌重构早在项目宣传口号的变化中可见端倪。2023年8月,三里屯太古里将沿用十年的「一起潮玩」口号更新为「潮不停留」,这一调整标志着项目定位的根本性转变。
品牌阵容的全面洗牌进一步印证了转型力度:川久保玲创立的时尚买手店DSMB、陈冠希旗下CLOT品牌的买手店JUICE、余文乐主理的MADNESS等相继退出。取而代之的是LV、Dior、Gucci、Balenciaga、Versace等国际一线奢侈品牌。
客流与销售数据的持续下滑,或是推动此次转型的核心动因。太古地产财报显示,2022年北京三里屯太古里零售销售额同比下降26%,跌幅显著高于广州太古汇及成都远洋太古里等具备重奢业态的同类项目。进入2024年第一季度,该区域零售销售额再度下滑5.4%,市场压力持续加剧。
与走大众消费路线的北京合生汇项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里屯太古里客流高峰期的2015-2017年已成为历史。数据显示,项目客流量在2017年及2020年后分别经历两轮显著下降,市场表现持续承压。
商业博弈:重奢战略的收益与风险
而三里屯拥抱重奢的背后,本质是商业地产界对稀缺供应链的争夺。和奕咨询创始人丁昀指出,奢侈品牌在业内属于「稀缺供应链」,它们拥有一批粘性极高的会员——其中的阶层客群,是太古里需要粘住的核心人群。
这些核心客群一方面能够为商场带来稳定且高客单价的巨额消费,成为商场营收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消费领域的意见领袖,其消费行为和偏好往往会成为他人效仿的标杆,给商场带来大众客流,具有水滴涟漪的圈层效应。
不过,三里屯太古里要向重奢转型也并非轻松。当前北京的重奢消费市场格局已然形成,SKP、国贸商城等成熟的重奢消费圈早已占据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王府中环等商圈也在不断强化自己的奢品阵容。王府中环将原本的Gucci、Prada配饰店升级为全品类店,将in88商场中的蒂芙尼、王府井百货的卡地亚也抢到了自己麾下,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品牌矩阵,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面对如此复杂且激烈的市场环境,三里屯的转型举措也引发了业内业外的广泛关注,众说纷纭。有消费者对此转型表示怀疑,觉得“奢侈品购物有SKP就够了”,三里屯不该是一个如此商业的地方。
而也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太古旗下的街区类项目具有独特的定位和发展逻辑,必然要向高端奢品方向靠拢,不太可能向下兼容大众市场。
 
不过,全球奢侈品市场降温也为三里屯太古里的转型增添了不确定性。在奢侈品市场遇冷的背景下,除了Dior旗舰店确定年底开业,其他顶奢正式开业日期仍未敲定。
未来展望:重奢之后的挑战
同时,面对北区日益凸显的重奢化趋势,三里屯太古里南区则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品牌生态。南区以「首店经济」和潮流单品为旗帜,积极引入众多新兴品牌,其中首店成为其差异化竞争的核心亮点。
具体来看,北京首家Totome旗舰店、挪威户外品牌Helly Hansen北京首店、KNOTIFY北京首店、UPPERVOID中国旗舰店等品牌已正式在南区开业。同时,耳机品牌OF HUNTER、服饰品牌Nana Jacqueline等小众零售品牌也在南区拉起围挡,预示着新一轮的品牌入驻潮即将来临。
此外,位于三里屯太古里北区更背面的公交集团汽修站,面积达4.7万平方米左右,将用于太古里商圈的北扩,目前尚待开放。
这一差异化定位显示了太古里的精明之处:北区瞄准高端消费群体,南区则继续保持潮流特色,吸引年轻客群。这种组合战略理论上可以在保持人流量的同时提升整体客单价。
 
然而,当前奢侈品市场正面临周期性调整。有分析认为,今年奢侈品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的需求疲软问题,正在搁置和延迟开店计划。
由于高端商场客流量今年以来明显下跌,品牌新客招揽困难,部分品牌已经考虑关店,而高端商场则招商困难。
在市场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三里屯太古里的转型效果尚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轮调整将重新定义三里屯在北京商业格局中的位置,决定它能否在保持特色的同时,成功跻身重奢战场。
漫步于今日的三里屯,北区重奢围挡依旧,南区人流如织。而未来,当LV、DIOR的围挡完全拆除,爱马仕之家最终落成,三里屯太古里的这场「商业巨变」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答案不只在于品牌的更迭,还在于它能否在商业与文化、高端与潮流、全球化与本地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