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餐企纷纷来华,不“卷”不行了!
一年涌入数十个品牌,降价、本土化、抢商圈……“日料神话”正在破局重生!
从拉面巨头町田商店宣布3年内要在华开出30-50家直营店,到百年品牌环七·土佐子把首店开进上海静安;
从“穷鬼快乐屋”鸟贵族引爆上海五角场排队1小时,到寿司巨头寿司郎北方提速、一年连开4家首店;
甚至鳗鱼名店四代目菊川、饭团轻食京都御握丸也纷纷落子中国……
“再不进军中国,就错失最后一张船票。”
一位日本餐饮负责人坦言。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曾经高冷的日系品牌,如今入华后竟纷纷“放下身段”。
01 ■
日料入华潮来临,
中国成“避风港”
日本餐饮品牌正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入华热潮。
日本第二大拉面连锁品牌町田商店近期官宣,2028年海外门店将扩张至百家,其中中国市场为重要目标,将以直营方式新增30-50家门店。
为实现这一目标,其去年就开始悄然布局:去年9月在上海开设首家门店,今年7月和10月又在上海落地两家门店;加上去年6月开业的香港首店,目前在国内已拥有5家门店。
除町田商店外,近两年入华的拉面品牌还有不少。
2024年,日本东利多控股旗下的拉面品牌“存屋拉面”也在上海天悦桥开设首店,并计划扩店200家。
另有创立60多年、在日本占据一席之地的日式拉面品牌环七·土佐子,以一锅浓郁的豚骨背脂浓汤见长,于今年3月进入国内市场,首家门店坐落于上海静安区。
除日式拉面品牌加速在华布局外,一些主打“回转寿司”的日本餐企,在国内寿司品类经历一段时间回温后,也开始“卷”入中国,加大扩店力度。
如寿司郎其今年开店速度更为迅猛,全年新增4家首店,门店总数提升至51家,还计划未来在2026年将海外门店扩至310家,其中中国市场是重中之重。
看到寿司郎在国内市场的成果后,滨寿司也不甘落后,计划到2025年将门店数量增至100家,主要分布于一线、新一线城市及长三角区域。
今年多个品类日本餐企密集入华。饭团品牌「京都御握丸」定位“日式轻食快餐”,今年3月15日,其深圳PAFC MALL平安金融中心商场B1层店开业。
被誉为烧鸡界“穷鬼快乐屋”的「鸟贵族」,在日本拥有600家门店后,今年也入驻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后,通过密集开店的方式,已在上海连开了6家门店,如松江万达店、青浦万达店、华泾龙湖店等,9月份更是计划在上海开设100家门店。
据说其首店开业当天人气高涨,不少到店反馈显示,工作日晚间与周末高峰时段排队现象更为明显,部分时段需等候约1小时。
鳗鱼料理领域,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米其林推荐餐厅「四代目菊川」,以“整条鳗鱼”料理为主,搭配高端板前寿司、精品天妇罗及海鲜刺身等,其广州塔南广场店为全球第40家门店,亦是中国内地首店。
2025年一季度,餐饮品牌「极屋鮨牛」和「肉肉大米」均实现了首店扩张:
「极屋鮨牛」3天内连开两家首店,分别位于武汉江宸天街和昆明万象城。
「肉肉大米」同期在西安赛格国际购物中心和青岛万象城各开一家首店,进驻标杆商场。
面对如此景象,不少业内人士调侃道:“日本餐企来到中国也得卷起来。”
02 ■
日式"变形记":
放下身段,全面拥抱本土化
面对中国市场,这些日资餐企一改以往高冷形象,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1、在定价策略上,日料餐企纷纷追逐“平价日料”新趋势,采取降价策略。
当前中国消费市场的显著变化是,消费者愈发追求性价比。数据显示,2024年人均消费在50元以下的日料门店占比明显提升。
为顺应这一趋势,这批日料餐企进入国内市场后,纷纷放下身段,主打降价策略。
为适应追求性价比的消费环境,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料品牌主动实施降价策略,缩小与本土餐饮的价格差距。
拉面品牌“町田商店”将其豚骨拉面定价为约38元/碗,显著低于日本本土同类型产品50-60元的价格区间。
同时,品牌推出29.9元午市套餐(含拉面+煎饺/饮料),直接对标中国本土快餐品牌的价格带,展现出强烈的市场适应意图。
其中新店开业期成为品牌验证市场定位、快速建立顾客认知的关键窗口。
极屋鮨牛在武汉江宸天街店和昆明万象城店开业期间,推出限时优惠套餐,价格较常规菜单降低20%-30%。部分单品更采取“买一送一”或“第二份半价”的激进促销策略,在开业初期迅速集聚人气,打造爆款单品认知。
与短期促销相比,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品牌对长期价格体系的精心规划。
寿司郎采用不同颜色餐盘实施精准定价,划分出10元、15元、20元、29元四个清晰价格带。其中10元单品超80款,构成基础引流产品矩阵;15元单品30款,作为中间补充选择;20元单品仅9款,担当品质升级角色。
这种“金字塔式”价格结构既确保了消费门槛足够亲民,又为消费升级预留了渐进空间。配合面食、副食、甜品和饮品等多品类组合,品牌最终将人均消费锚定在80-150元的主流区间,实现客流与客单价的有机平衡。
2、产品革新上,通过深度本土化,在中国市场寻找原真性与在地化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在定价策略转向大众化的同时,日料品牌在产品层面正展开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在保留日式烹饪精髓的基础上,精准的本土化创新成为抢占中国市场的关键策略。
如较早进入国内市场的环七·土佐子,展现了更为系统的本土化思路。品牌核心卖点本是以猪背脂和豚骨为原料,通过高速搅拌制成“奶香猪脂+豚骨”复合风味汤底的日式工艺。为适应中国市场,品牌进行了多维创新:
口味上,创新推出麻辣猪背脂汤底,在原有风味基础上融入四川花椒和辣椒,同时引入“黑松露溏心蛋”,契合中国高端食材流行趋势。
菜品上,新增麻辣炸鸡串、白灼时蔬拼盘及宝宝套餐,拓宽消费场景。
环境上,在保留日式原木风格与开放式厨房的同时,融入中国风屏风、红灯笼等元素,营造文化亲切感。
其他品牌也各展所长,针对不同细分市场进行产品调整:
鸟贵族除传统烧鸟外,推出热辣雪球鸡皮软骨、弄堂葱香鸡串拼盘等中式口味烤串,与传统日式烧鸟形成互补。
四代目菊川则创新推出“菊川鳗三吃”概念:第一吃原汁原味,突出鳗鱼本味;第二吃加入山椒粉、海苔等配料,丰富层次感;第三吃以汤泡饭形式收尾,巧妙呼应中国饮食习惯。
肉肉大米进一步将本土化深化为区域定制策略,针对不同城市推出特色产品:
青岛万象城店主打“芝士和牛饭”,搭配温泉蛋和芝士片,契合当地消费者对奶香口味的偏好。
西安赛格店选用陕西本地牛肉,搭配秘制咖喱酱和椰浆香草酱,推出“南洋青咖喱汉堡肉,满足西安消费者对复合味型的偏好。
3、在扩张方面,品牌往往以“首店”策略快速建立声量与稀缺性,随后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密集复制,形成“中心城市首店→周边城市下沉”的复制路径。
日料品牌的扩张路径十分清晰:首先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建立口碑与运营样板,随后逐步向苏州、杭州、南京等周边城市延伸,以提升区域密度与供应链整体效率。
进而通过“多店同开、区域聚焦”的打法,结合标准化运营模型,有效缩短学习曲线,放大品牌声量与规模效应,最终构建出“高密度+高效率”的门店网络。
例如,寿司郎自2021年进入中国市场后,首先在华南地区打开局面,2024至2025年间明显“北上”,于北京、天津、杭州等核心商圈密集开设新店。
目前已进入13个城市,门店总数达81家,持续向周边省份扩展,凭借高性价比与标准化出餐模式撬动高频消费,其核心商圈大店模型已获市场验证。
町田商店则采取“先香港、后上海”的切入策略:香港首店于2024年6月开业,上海首店紧随其后于2024年9月落地,随后在2025年7月和10月再开设两家新店。目前该品牌在中国内地共开设约5家门店,均位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正稳步推进布局。
存屋拉面(东利多)于2024年4月在上海徐家汇开设首家门店,借助高势能商圈建立品牌认知,并公布短期百家门店的目标,明确走“首店+快速复制”的扩张路线。
为匹配上述扩张策略,各品牌在具体落地执行上展现出一些普遍的共性动作:
通过引入“回转寿司+平板点单”、“自动饭团成型机”等设备,推动操作流程化,有效提升人效、缩短出餐时间,并降低对高技能人力的依赖。
利用“低价锚点+限时促销”策略,例如推出“十元金枪鱼大腩”、“八元鹅肝”等爆款产品,制造话题并拉动复购,持续强化“高性价比”的用户心智。
在口味、菜单及营销层面积极适配本地偏好,如推出辣度更高的烧鸟品类,结合地方特色小吃设计套餐混搭,同时在一线城市借助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年轻化传播,以贴近当地消费习惯。
03 ■
高举高打与重资产
头部品牌的扩张底气
与本土餐企的轻资产扩张路径不同,日资餐企在中国市场展现出鲜明的“重资产”特征。这背后,是雄厚的资本实力、成熟的运营经验与长期的战略耐心的共同支撑。
1、供应链先行:重资产布局保障品质与扩张
为匹配快速扩张过程中的品质把控需求,头部日资品牌已在中国本土落地建设加工厂、冷链中心等基础设施。
萨莉亚在广州投资约3000万美元建设新工厂,预计2026年1月投产。这一重资产投入旨在支撑其在华“每年新开50家以上、至2035年门店总数达1000家”的长期目标,彰显了其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
2、集团化作战:资本与资源的体系化输出
多数头部日资品牌属于“带资进场”,背靠大型成熟餐企集团,具备充足的资金储备和体系化的运营能力。
寿司郎作为日本上市公司FOOD&LIFE COMPANIES旗下品牌,依托母公司强大的资金与资源支持,规划在2026财年前将大中华区门店数量增至约190家,展现出资本驱动下的快速扩张能力。
新锐品牌肉肉大米则背靠拥有70余年历史的日本物语集团,该集团运营超30个品牌,在中国市场已成功推出第5个品牌。其旗下多品牌矩阵在选址、供应链与运营方法论方面形成的复用能力,为新品牌快速落地提供了强大支撑。
3、百年积淀:品牌遗产构筑竞争壁垒
具备深厚历史积淀的品牌则凭借其传承优势,在中国市场建立起独特的竞争壁垒。
创立于1932年的四代目菊川,以“整条鳗鱼”料理见长,拥有近百年工艺积累。其广州塔南广场店作为中国内地首店,依托品牌历史与产品差异化,天然具备“品质背书+打卡属性”,为后续扩张奠定坚实基础。
总体来看,这类日资餐企的扩张优势可归纳为三个核心维度:
多品牌验证的运营范式——集团旗下多品牌在不同赛道与价格带中已验证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新店型提供选址、菜单、定价与运营等方面的参考,显著缩短学习曲线。
共享供应链的效能提升——中央厨房、冷链体系与标准化出餐流程在集团内部共享,保障跨区域复制过程中的品质一致性与运营效率,实现快速扩张与成本可控的平衡。
品牌资产的溢价能力——成熟品牌所积累的历史口碑与“价格/品质”锚点,有助于新品牌在首店阶段即形成市场热度,加速从核心商圈向周边城市的拓展步伐。
这种“资本+体系”的双轮驱动模式,正成为日资餐企在中国市场竞争中构筑护城河的关键策略。
04 ■
日本餐企大逃杀:
本土萎缩,中国求生
日本居民“狭义外出就餐率”自1997年见顶后持续走低,老龄化加剧与家庭结构变迁,以及社会价值观整体转向“节俭化”的宏观背景下,日式餐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从拉面巨头町田商店宣布3年内在华开设30至50家直营店,到百年品牌环七·土佐子将首店落地上海静安;从主打高性价比的“穷鬼快乐屋”鸟贵族在上海引发排队热潮,到寿司巨头寿司郎在北方市场提速、一年连开四家首店。
一位日本餐饮负责人坦言:“再不进军中国,就错失最后一张船票。”
1、日本困局:三大结构性难题逼餐企“出海求生”
日本本土市场正面临多重困境与结构性变化,餐饮企业生存空间日益逼仄。
餐饮门店总量自2000年前后约155万家的高位持续回落,体现出存量博弈时代的出清与集中。更深层次的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攀升至29.0%,劳动年龄人口萎缩,市场基础动摇。
与此同时,单身与双职工家庭增多,共同推动了“内食/中食”对“外食”的替代,并强化了消费者对性价比与便捷性的普遍偏好。
价值观的“节俭化”转向更为致命。长期低增长环境催生了消费观念的彻底改变,餐饮客单价经历了长期下行。曾经繁华的日本餐饮市场,如今已成为红海中的红海。
三重压力叠加下,日本餐企的本土增长故事已难以为继。出海求生,从选择题变成了必答题。
2、中国机遇:平价日料恰逢其时,占比近九成
与中国市场的强劲吸引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本土经营空间日益逼仄。长期低增长环境催生了价值观的“节俭化”转向,餐饮客单价经历长期下行。
而中国市场展现出独特的适配性。随着中国消费者也日益看重性价比,日料正逐渐摆脱“高端”“昂贵”的标签。目前,人均消费200元以下的日料门店占比已高达88.78%,这恰好与日本本土“更快、更省、更便利”的消费取向相契合。
3、榜样力量:萨莉亚、寿司郎在华业绩暴增
更关键的是,先行者的卓越业绩为后来者注入强心剂。萨莉亚在中国市场营收达551亿日元,同比增长15.6%;寿司郎国际业务营收激增41.2%,分部利润暴增118.9%,其股价突破万亿日元,中国市场的高周转与高势能成为重要支撑。
这些实打实的成绩,无疑坚定了更多日式餐企入华拓展的信心。
一位正在考察中国市场的日本餐饮连锁负责人表示:“在日本,我们面临的是如何活下去的问题;在中国,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活得更好。”
4、生存启示:不做低价做价值,不入红海入蓝海
业内也清醒地意识到潜在挑战。部分新进入的日式拉面品牌实际扩张速度未达预期,与雄心勃勃的开店计划存在差距;亦有日资品牌在华经营数年后无奈退出,印证了成功并非必然。
此外,需警惕“刻舟求剑”。中日商业土壤存在差异,直接复制日本经验可能面临水土不服。日本本土的极致降本增效已带来某些负面效应,需辩证看待。而随着“国潮”消费兴起,本土品牌的竞争压力也不容忽视。
基于现状,后来者至少可汲取三点启示:
极致体验优于绝对低价。以“肉肉大米”为例,其人均定价约70元,却巧妙借鉴人均上千的Omakase的核心——仪式感与互动性。顾客围坐开放式吧台,目睹厨师将整块牛肉现绞、现煎,创下日翻台22轮的惊人纪录。这精准回应了消费者对“确定性价值”的渴望。
从“风味布道者”到“在地经营者”。“卷”对中国市场是竞争常态,对日本餐企则是一场深刻的适应性进化。这要求它们深入市井、读懂中国消费者情绪,才能在这片全球最具活力的餐饮战场上不仅活下去,更要活出彩。
现金流敬畏与稳健经营。日料行业近年波动已证明,盲目扩张与依赖高溢价蕴含巨大风险。新入华品牌“背靠大树”的稳健策略值得借鉴。控制初始投入、选择小而美模型、保障健康现金流,是在这轮行业洗牌中存活的关键。
对于日式餐企而言,中国市场既是充满机遇的新蓝海,也是考验本土化能力的试金石。那些能够将日本品质精髓与中国消费洞察有机结合的品牌,有望在这轮东西方餐饮文化融合浪潮中赢得持久生命力。
小结:
所以你看,日本餐企这次来华,根本不是简单的“开店”,而是一场被逼出来的“进化”。
它们在国内是“生存危机”,市场萎缩、成本高涨;来中国是“发展机遇”,平价当道、榜样成功。
但来了就得遵守这里的“游戏规则”:放下身段,卷价格,更要卷价值;照搬日本行不通,深入本土化才是生存之本;高举高打可以,但必须有雄厚的资本和供应链做后盾。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日本,卷是内耗;来中国,卷是进化。只有真正懂中国、能创新、会经营的品牌,才能在这场全球最激烈的餐饮淘汰赛中,笑到最后。
作者 | 小贝
出品 | 餐饮O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