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蜜雪冰城卷出海,中国奶茶变成“全球穷鬼乐”
作者|局哥
餐观局出品
01
要说过去两年中国餐饮出海最离谱的现象,不是喜茶、不是瑞幸、更是霸王茶姬,而是蜜雪冰城。
到去年底,蜜雪冰城的海外门店已经突破 5200 家,分布在 12 个国家。
越南、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尼泊尔,甚至一路开到了英国和加拿大。
在印尼雅加达,蜜雪冰城几乎成了“国民品牌”。
《印尼商报》统计,开业不到两年,当地门店数量就超过370家。每到午后,店门口都是排队长龙。
因为太火,印尼还出现了代购蜜雪饮品的奶茶黄牛。
印尼网友在TikTok上调侃:“一杯10 000印尼盾(约4.5 元人民币)的蜜雪,既便宜又快乐。”
还有当地网友在评论区写道:我们终于也有了中国人的穷鬼乐。这句话后来被各国网友玩成了 meme ,“全球穷鬼联盟喝雪王”。
便宜,便成了蜜雪出国后的通用语言。
在泰国,一杯蜜雪冰城的珍珠奶茶只要 25 泰铢(约 5 元人民币);在越南,最畅销的柠檬水定价 20 000 越南盾(约 5.8 元);在印尼,芝士草莓奶昔定价 14 000 印尼盾(约 6 元)。
哪怕到了英国伦敦唐人街,蜜雪的“Snow King Tea”标价2.99镑,也比周围的Gong Cha、 CoCo、HEYTEA便宜一半。
便宜能火,不稀奇。
稀奇的是,它在不同国家都火成了同一个模样。
越南高校门口排队、印尼商场大排长龙、马来西亚开业首日直接卖爆,澳洲门店还被中国留学生戏称为打工人充电站。
全世界的年轻人,靠着几块钱一杯的甜味,找到了同一种生活安慰。
所以你看——别的品牌出海讲文化、讲东方浪漫,蜜雪讲的是“低价+效率+复制”这一套,把性价比这件事,卖成了跨国共识。
02
蜜雪的便宜,不是营销词,是工业成果。
你看它的供应链,从果汁、糖浆、冰块、杯子、吸管到制冰机,几乎全是自产自供。
河南许昌总部工厂,占地1100亩,是亚洲最大的饮品生产基地之一。年产果汁原浆20万吨,奶浆15万吨,茶粉10万吨。旁边还有自建的纸杯厂、吸管厂和冷链仓库。
这一条线下去,连柠檬片都能算到克,真正做到了算到杯底。
一有价格的风吹草动时,别的品牌就会被上游原料商牵着鼻子走。
但雪王从不在乎,因为它自己就是上游。
别的品牌靠加盟费赚钱时,蜜雪冰城早就实现了用规模摊薄成本赚供应链的钱了。
比如柠檬是中国云南果园直采,海运过去,成本比本地采购还低;糖浆是蜜雪自有工厂浓缩液,统一稀释发货;纸杯、吸管由河南工厂直接出口东南亚;冷柜设备和制冰机,也由蜜雪自有品牌雪王冷链提供。
在泰国、印尼、越南这些国家,同行们的上游要么依赖进口,要么被分销商层层加价。
而蜜雪则反向操作,把供应链打成出海的主角,从生产、仓储到运输,全都打通,海外门店只负责接单。
所以,不要以为雪王是卖奶茶的,其实它是靠卖强大的系统在赚钱。
加盟商加盟蜜雪买的不只是品牌,而是一整条供应链的生产力。
这种工业打法看起来很狂野,实则也确实一点不浪漫。但浪漫的品牌早死了一片。
有印尼媒体统计,雅加达一公里半径内平均有4家蜜雪。
甚至有本地人笑着说:“连我家楼下修摩托的都在喝雪王。”
因此,蜜雪冰城不是用广告打市场,是用算账能力在打市场。
算完一杯能赚两块,算完能卖上万杯,那就是利润。
这才是它的赚钱逻辑。
03
很多人以为,蜜雪冰城出海是走出去赚中国人的钱,其实不是。
蜜雪出海,更像是在海外再造一个“中国版蜜雪”。
你看它的打法,不是去开几家形象店镀金,而是复制出完整的国内体系:同样的装修模板、同样的饮品结构、同样的运营SOP。
加盟商用同样的机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流程。甚至海外门店的培训教材,都是中文原版直接翻译过去。
这意味着,蜜雪不是出海,而是复制粘贴。
这种“工业复制”的威力,在东南亚尤其明显。
泰国的蜜雪一杯5块人民币,但能在半年内做到月销百万杯;越南的蜜雪只花两个月就扩张到200家店;菲律宾首店开业当天排队6小时,官方不得不加派保安维持秩序。
别人是靠营销打爆一个城市,蜜雪是靠体系碾压一个国家。
它不是靠广告赢得规模,而是靠效率赢到一个更大的国际市场。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在越南河内,一个蜜雪门店平均只要2个人运营,每人日均出品400 杯。门店租金、人工、原料加起来,一杯成本不超过 2 元人民币。卖 5 元,一天净利上千。
这就是雪王的赚钱魅力,当你觉得它平平无奇时,它却是整个中国餐饮最性感的公司之一。
04
餐饮企业的便宜,从来都不是没门槛的。
能把便宜做到极致,本身就是门艺术。
大多数人以为低价是牺牲利润,其实是牺牲幻想。
蜜雪冰城干的,就是把幻想拆成流水线。
你看同样是做平价生意,多少品牌死在了便宜没好货的偏见里。
蜜雪反而用一杯五块钱的奶茶,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低价的尊严。
因为它知道:便宜不是降价,是效率。
它不是靠压榨工人、偷工减料来便宜,而是靠体系化的复利。
供应链效率、标准化模型、极限压缩的成本结构,叠加起来,造就了能便宜还赚钱的魔法。
这才是“总成本领先”在中国餐饮的活教材。
萨莉亚在日本靠这套逻辑活成了传奇,蜜雪冰城在中国把这套逻辑玩成了出口。
前者靠9.9元意面震惊日本餐饮圈,后者靠4元柠檬水征服东南亚。
他们的共同点,是“量大+效率+复购”,不是“情怀+营销+品牌故事”。
萨莉亚说过一句话:“我们不追求高利润,而追求稳定利润。”
蜜雪也一样,它赚的是确定性的钱。
在蜜雪的商业地图里,每一杯奶茶不是一笔交易,而是一条生产线的延伸。
当它把全世界的加盟商、供应链、仓储、物流、原料统统装进一个系统后,便宜就不再是策略,而成了护城河。
05
但要命的是,这种“护城河”不是别人学不会,而是学不起。
很多人看到蜜雪火了,也想走低价出海的路。
结果不是赔在汇率上,就是死在供应链上。
你想啊,一个印尼本地品牌,要想做到蜜雪那种规模,先要有稳定原料,再要有冷链,再要有跨国物流。
每一个环节都要花钱、要经验、要时间。而蜜雪早就用十几年的国内经验,把这些坑踩了个遍。
它的优势不是聪明,而是笨功夫。
从郑州一路修到东南亚的产业链,从吸管模具到果浆浓缩液,每一环都能自给自足。别人花三年谈供应,它三天就能发货。
所以说,这场游戏的门票很便宜,但进场资格极贵。
低价不是随便贴个标签,是体系成熟后的奖章。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蜜雪能在印尼卖6块一杯还赚钱,而别的品牌卖12块还要亏。
人家卖的是茶饮,蜜雪卖的是中国制造的效率。
换句话说,它不是奶茶出海,它是中国供应链的一次全球化试验。
这才是真正让全球打工人都能喝得起奶茶的底气。
06
有人说,蜜雪冰城这套打法太冷血,不讲品牌调性,不讲生活方式。
可问题是,这世界上能被生活方式治愈的,只有中产。
能被价格治愈的,是大多数人。
从郑州走到雅加达,从县城走到伦敦,蜜雪冰城靠的不是浪漫,而是共情。
因为无论中国打工人,还是印尼大学生,大家的快乐都来自同一个瞬间——花最少的钱,喝到最甜的一口。
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便宜不是丢脸,而是趋势。
所有餐饮品牌最后都要回答同一个问题:你能不能让顾客在花更少钱的同时,还觉得值?
蜜雪给出了答案。它用十年时间证明——便宜不是低端,是穿越周期的商业哲学。当别人还在讨论品牌调性的时候,蜜雪已经在全球复制利润。当别人在追求一城一面的高端感,蜜雪在复刻一杯奶茶的确定性。
这,就是成本领先的底层逻辑。
便宜,不是偷工减料的策略,而是商业文明的智慧。
当蜜雪冰城卷出国门,它不是走出去,而是让全世界看见了,中国餐饮的能力有多性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