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改门店近半,营收利润双下滑,但永辉超市转型已无退路
文丨田雨
营收下滑、利润下滑、毛利率下滑、门店数量下滑......永辉超市仍在经历转型“阵痛”,也折射出传统商超转型的艰难。
日前,永辉超市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
根据财报,永辉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24.34亿元,同比下降22.21%。“一方面零售行业竞争激烈,部分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消费者对购物体验、商品品质等要求更高,公司客流、客单均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另一方面,公司主动进行门店优化调改,在对潜力门店进行关店改造的同时淘汰关闭了部分尾部门店,以上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使得公司同店销售及门店数量均有所下滑。”
此外,永辉超市前三季度利润总额亏损7.72 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7.10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亏损15.02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 6.50亿元、6.32亿元、8.40亿元。
其中,三季度利润总额亏损5.6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亏损4.69 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亏损7.00 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19 亿元、1.16亿元、0.08 亿元。
永辉超市指出,利润总额、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归母净利润下降,主要是受到营收和毛利率下滑的影响。三季度毛利率下滑,主要是公司在门店调改过程中主动优化商品结构和采购模式,在淘汰旧品,引入新品的过程中主动推动裸价和控后台的策略,属于转型过程中的短期影响。
这一策略背后,是永辉CPO(首席产品官)佘咸平提出的“商品中心化”战略。据悉,永辉计划在未来三年打造亿元级大单品,试图通过供应链重塑找回定价权。但短期阵痛明显: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亏损7亿元,显示主营业务仍在流血。
另一方面,永辉超市的线上业务也在“缩水”。永辉超市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线上业务营业收入77.8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8.33%。而这仅仅接近去年前两个季度的成绩:2024年上半年永辉线上业务营收78.4亿元,占总营收20.8%。
报告期内,“永辉线上超市”自营到家业务覆盖470家门店,实现销售额44.3亿元,日均单量19.1万单,月均次月复购率为55.54%。这说明,说明永辉到家业务拥有一个健康且粘性不错的用户基本盘。
永辉超市第三方平台到家业务覆盖469家门店,实现销售额33.5亿元,日均单量17.2万单。其中,线上业务覆盖的门店数量为期间数,包含报告期内因调整已关闭的门店。
本季度,永辉超市现存调改已开业门店共计222家,相比于上个季度的124家增加了98家。截至2025年9月30日,永辉超市已开业450家门店,这就意味着,永辉超市或仍有超过一半的门店尚未进行调改。
门店优化是永辉转型的核心环节。关店淘汰尾部门店有助于集中资源,而调改潜力门店则旨在提升单店效益。但调改进度仅完成一半,表明永辉超市的转型仍处中期阶段,短期业绩可能继续承压。
尽管旧模式已被主动打破,但新模式的成效尚未在财务报表上显现。
在10月召开的发布会上,永辉超市官宣“国民超市 品质永辉”的新定位,试图摆脱此前标签。其CEO、全国调改负责人王守诚表示,未来调改将重点聚焦“人”与“商品”,从高质量横向调改向精细化深度升级。
但现实挑战依然巨大:在折扣店与即时零售的冲击下,永辉能否通过“亿元大单品”建立差异化?已调改的222家门店是否能带来客单价提升?在连续亏损下,永辉能否支撑未来三年的转型投入?
更重要的是,市场是否愿意给永辉足够时间?当市场被山姆、盒马、以及折扣店不断分食,永辉的“品质化”故事需要更快的数据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