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文商周肖青:文商旅的“长红”秘诀,在于“更好地做自己”
2025年,文商旅赛道的热度毋庸置疑。从城市更新的宏大叙事到街区巷尾的微观活力,文、商、旅的边界日益模糊。然而,面对一波又一波“千城一面”的步行街、“昙花一现”的打卡地,我们作为行业观察者不得不追问:流量红利之后,文商旅的下半场将驶向何方?

当“网红”成为大多数文商旅项目追逐的短期目标,如何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的“长红”,便成为考验运营者智慧与定力的核心命题。
在南京,有一个项目常常被业界反复提及——金基·国创园。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区或商业综合体,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深嵌入城市肌理与市民日常,成为本地人常逛常新、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的独特存在。

带着对文商旅发展路径的种种思考,赢商网与金基文商副总经理周肖青女士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她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一年的行业关键词:“这是文化吸引力、内容创造力与场景融合力的深度探索之年。”在她看来,行业正从粗放的物理叠加,走向精细的化学反应。
在政策引导下,文商旅行业正告别同质化竞争,转向对自身独特价值的深度挖掘,从而贴上更具辨识度的标签。其未来的生命力,不在于流量的瞬时爆发,而在于内容的深度与运营的温度。

Part01.
做一把“打开时间之门的钥匙”
谈及文商旅在城市更新中扮演的角色,周肖青富有诗意的比喻令人印象深刻。“(文商旅)更像是一把打开时间之门的钥匙。”她解释道,过去的文商旅多集中于商业配套和景点打造,而现在的核心是激活城市的文脉与记忆。“让时间、自然与文化在此融合共生,最终实现城市经济与人文价值的同频共振。”
在金基·国创园,这种理念并不是一句漂亮的话,而是贯穿始终。项目本身由旧厂区改造而来,工业遗存与现代设计交织,它没有刻意营造那种疏离感的“打卡式景点”,而是完全向社区开放,成为周边居民散步、遛狗的日常场所。在笔者看来,这种与生活无缝衔接的“日常感”,恰恰是文商旅真正能留住人心的地方。

那么,如何推动资源从简单的物理叠加,走向化学反应般的价值共生?周肖青指出了核心转变:从“流量思维”到“价值思维”。
“关键在于以文化IP为内核,构建价值共同体。”她补充道,这需要引入“策展人”思维,长期、系统地规划内容体验(如主题市集、艺术展览、演绎活动),保持内容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同时,积极链接艺术家、高校、设计师等资源,为文商旅的深度融合提供源头活水。”
在行业一片追求“速成”“爆火”的氛围中,这样的节奏听起来并不讨巧。但正如她所说:“文商旅的生命力,藏在一次次回访和复游里,藏在人们对这片空间产生情感连接之后。”这是一个让城市文化底蕴逐步释放的过程,而非生搬硬凑。
Part02.
“链式招商”
激活城市有机生活
在业态融合方面,金基文商展现出一种极具前瞻性的布局智慧:以“链式招商”构建产业生态。
“在招商初期,我们就围绕文化产业链、设计产业链、婚育产业链等非常鲜明的产业特色进行系统布局。”周肖青以金基·国创园为例介绍道。这种策略不仅让园区业态更具聚合力,更重要的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能形成天然的业务合作与相互推荐关系。园区运营方则扮演“平台”角色,通过主题活动将这条隐形的链具象化、场景化,并进一步整合政企资源,帮助品牌集中发声、联动破圈,最终形成从“内容”到“消费”的闭环。

一个鲜活的例子是刚刚结束的“爱的秋天·国创园心动生活节”:国创园联动近20家婚恋相关企业,邀请品诚创意与雨琪婚礼共同策展,围绕场景布置、妆造服务、服饰珠宝等叙事内容,打造为期一个月的主题影像展。“这不仅是园区婚恋类品牌的集中亮相,更激活了一个完整的消费闭环。一对新人可以在这里找到婚礼策划,接着发现独特的婚纱定制、珠宝设计、影像拍摄等一站式服务,享受高品质体验。”
这种基于产业链的有机协同,自然产生了“1+1>2”的效应,也让园区生态拥有了自我造血和循环的能力,实现了从业态聚合到价值共创的升级。
从行业视角来看,这正呼应了当下一个显著趋势:不是单一品牌或爆款业态,而是以内容驱动+圈层联动+文化链接,构建一套更具场景延展性与社区认同感的叙事方式。
真正的业态融合,不是把所有好东西放在一起,而是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彼此成就、自然生长。
Part03.
“亲自下场”
内容为王的长期主义
面对如何从“网红”到“长红”这一行业共性难题,周肖青的答案一语中的:其根本还是“内容为王”,优质内容的可持续输出是实现品牌长红的核心。
她坦言,金基·国创园在2018年后也迎来过一批自带流量的新消费品牌,但流量红利终会消退。当消费者愈发理性,运营方必须“亲自下场”,从关注流量转向关注消费者的“内心价值”和商户的“根本需求”。
这种“亲自下场”,体现在金基文商着力打造的三大自有品牌内容上:市集文化、展览文化与艺术家文化。

“物色市集”即将迎来第七辑,其在小红书的传播声量已超百万,每一期都有新意。在展览方面,从前期引进遇见博物馆到联合落地BBC EARTH极地生灵全国首展,再到自主开发《我有一顶大红帽》IP艺术展。金基文商在“亲自下场”的过程中,积累了优质内容资源,也逐步构建起自身的品牌壁垒。
周肖青特别提到了《我有一顶大红帽》IP艺术展,“这是我们首次全程参与一个IP展从策划到落地的全过程,它的共鸣感与出片率,让它超越了打卡属性,真正触动了观众的情绪。”
“我们坚信,内容是‘根’,根深方能叶茂!”周肖青说,“运营方主动而为,构建持续生长的内容生态,才能带领项目穿越周期,实现真正的‘长红’。”


Part04.
“不可复制”
更好地做自己
对于所有文商旅项目梦寐以求的“不可复制的IP”,周肖青给出了一个回归本质的解读。
“它不是某种特定的建筑形态或者商品类别,而是‘更好地做自己’。”她深刻地指出,这个IP是“特定在地文化”在“特定时空下”,由“特定团队”催生出来的独特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场域精神和生活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将项目本身打造为一个内容策展和发生平台,让文化融合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不断生长演进的过程。让‘载体空间’成为‘内容发生器’,让‘游客’成为‘文化共建者’。”

在金基·国创园,这种理念渗透在细节中。运营方对商户并非一刀切的严管,而是在保持建筑风貌统一的基础上,鼓励主理人进行个性化的空间创作。于是,我们看到有西餐厅门口养护着花费上万的异国花卉,有买手店将门口打造成随四季变幻的迷你花园。这些由主理人热情浇灌的“小生态”,共同构成了园区生动而不可复制的“大生态”。
与周肖青的对话,让我们对“长期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当行业充斥着快周转的焦虑时,金基文商选择了一种“慢”的姿态。周肖青用“工匠”精神来比喻这种投入:“你把自己的身心投在里面,它的内容就会变得有温度。”这种经年累月所“沉淀” 下来的,正是他人无法复制的独特光泽。
国创园的成功,本质上是“策展人思维”的胜利,是“内容为王”的胜利,更是“有机生长”理念的胜利。
采访结束,漫步在秋日午后的金基·国创园,阳光透过梧桐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咖啡馆外是人们悠闲的交谈,不远处的新人正以工业风建筑为背景拍摄婚纱照。不同时段、不同人群在此自然交汇,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安宁的城市画卷。
这正是金基文商“有机生长,与城美好”理念的最佳注脚。与周肖青的对话让我们愈发清晰,文商旅的长期主义,不在于追逐风口,而在于沉心耕耘——如园丁般深扎内容的根脉,构建价值的土壤,与城市、与商户、与消费者共同生长。
当项目真正成为人们愿意一再驻足、并与之产生情感连接的场所时,“长红”便不再是目标,而是水到渠成的事。而这,或许正是金基文商带给行业最具价值的启示。
文商旅的下半场,真正的壁垒不再只是物理空间的规模,而是内容生态的丰饶,以及那股让人愿意“慢下来”的、不可复制的场域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