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安徽大爷,改写中国餐饮上市版图
作者|局哥
餐观局出品
01
在餐饮行业,上市是一件极难的事。
中国一年有上百万家餐厅开张,却很少有人能做出一家让投资人看上眼的品牌。
原料波动、靠经验管理、房租和人力成本高企等问题是餐饮的日常,也是资本市场不可逾越的一条红线。
截至2025年,中国内地注册的餐饮上市公司大约15家,新茶饮品类除外。
但在这15家公司里,安徽独占4家:同庆楼、巴比食品、老乡鸡、小菜园。
这意味着安徽人创办的品牌占全国餐饮上市公司总数四分之一。
这是一个极其异常的数据比例——一个经济发展后起之秀、不以餐饮闻名的中部省份,居然成了全国餐饮资本化拿到结果最多的地区。
这四家品牌的创始人平均年龄超过50岁,他们做餐饮的时间加在一起超过100年,他们的门店总数合计超过5000家。
有人从街边小店开始,有人从厨师创业,有人靠养鸡卖鸡汤起步,有人靠蒸包子馒头熬出头。
在宴请、早餐、快餐、正餐四个不同赛道上,这四家上市企业满足了中国人一日三餐所有需求。
同庆楼代表宴请赛道的品牌化与标准化,巴比食品代表早餐的工业化,老乡鸡代表快餐的供应链体系化,小菜园代表正餐的直营组织化。
它们构成了餐饮行业最完整的一条「从田间地头到制造再到餐桌」的链路。
很神奇,也很让人好奇!
02
为什么是安徽?
如果说这件事只看结果,会让人觉得神奇;但往深里看,就能发现安徽餐饮的持续破圈,其实是一种体系认知的长期积累。
安徽的餐饮之所以能跑到前列,跟这片土地的产业逻辑有关。因为这是一个制造业大省。
制造业讲流程、讲标准、讲效率。这些原则不仅可以体现在工厂,也能体现在餐饮行业。
在安徽,很少有餐饮老板凭感觉开店。他们不会在意选址时的人流密度,也不会轻易相信“金角银边”的传统逻辑,只看模型跑不跑得通。
这种习惯更像工厂里面的工程师思维,做一件产品前一定会从设计、材料、效率、实用等多维考虑。
同庆楼的中央厨房,把徽菜复杂的工序变成标准流程;巴比食品的中央工厂每天生产上百万只包子,原料供应、制作、运 输全部流水线化;老乡鸡在自建的冷链、仓储、加工系统,让快餐变成可控的供应链生意;小菜园全国七百多家门店,全靠极强的组织力和管控能力。
当别人还在靠厨师经验、店长感觉时,安徽人已经把餐饮做成制造业。
更值得关注的是,很多人调侃安徽的“散装”特质,反而在这种制造业思维里变成了优势。让合肥、芜湖、铜陵、安庆……这些城市各有分工。
合肥做快餐,芜湖做正餐,铜陵做家常菜,安庆做早餐。这种规模化的餐饮集群发展起来的上下游产业优势,让一个省就能跑完餐饮从供应链到出品的全链条。
使得餐饮企业扩张更快,协作更顺,成本更低。
所以为什么是安徽,答案很简单。他们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在几十年的产业积累里,一点一点练出来的。
把饭店当企业做,把餐饮当制造业做。
03
为什么是安徽餐饮企业?
如果说产业逻辑让安徽餐饮企业有先天优势,那这四个老板的经营逻辑,则决定了他们能不能走到资本市场。
在这四家企业身上都有三个共同点:模型清晰、利润稳定、增长可验证。
沈基水的同庆楼,是老字号现代化的样本。
过去,徽菜讲手艺,但手艺无法复制。一个师傅可以带出无数徒弟,但每个徒弟都做不出跟师傅一样的味道。
同庆楼把每道菜拆成标准工序,用中央厨房和标准出品解决稳定性问题。让徽菜第一次能被“批量复制”。
刘会平的巴比食品,是工业化早餐的代表。他没把自己当餐饮人,而是制造业老板。巴比的每一个门店都只是终端,利润来自产线效率。一家餐饮公司能做到“工厂思维”,在资本市场上自然被归类为消费制造业,这也是它能被A股接受的原因。
束从轩的老乡鸡,是供应链驱动的中式快餐代表。20多年前从养鸡场起步,他没有追求花样繁多的产品结构,而是用养殖、冷链、净菜加工、中央厨房这些后台能力,撑起1000多家门店的统一性。这种低SKU、高效率的模型,是中式快餐能规模化的唯一破解之道。
汪书高的小菜园,是直营体系的样本。他不仅没有放开加盟,始终坚持直营体系。直营的发展虽然慢,但利润稳定,管理可控。通过产业链布局和自有化物流以及前置仓模式,最终成了港股首个徽菜品牌,也是安徽餐饮的又一个里程碑。
这四家公司看似赛道不同,但逻辑一样:都把餐饮变成了可量化的企业。
他们解决了资本市场对餐饮的三大顾虑——口味是否能稳定、利润是否能复制、增长是否能预期。
04
安徽人做餐饮,有什么不一样?
很多人做餐饮,往往靠两样:手艺和直觉。
安徽人多了第三样:组织能力。
他们从不认为开店是冒险,而是经营。
他们的判断标准是模型能不能跑,从来不是传统的数据。
老乡鸡十年几乎不怎么改菜单,是在把所有精力都在完善供应链;小菜园没做品牌营销,是在不断打磨门店模型和产品力;巴比食品在最普通的早餐赛道里,用中央工厂的逻辑干出了一个面食帝国;同庆楼把厨师手艺拆解成公司标准,让老字号从人做菜变成“体系做菜”。
因为这些安徽餐饮人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餐饮的核心,不是多好吃,而是靠稳定的客流、销售、利润,让生意能持续增长。
这是一种务实的商业思维,也是一种商业成熟。
他们不造概念、不追流量、不讲故事,更不急于扩张。
他们做企业的节奏,是先盈利、再复制,先体系、后品牌。
这种节奏看起来慢,但在行业大起大落的周期里,反而是最安全的。
安徽餐饮人代表的,是中国餐饮企业化的路径。
他们让一个以手艺为核心的行业,开始具备了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可复制能力。
05
四家上市公司,只是安徽餐饮产业的表层。更大的版图,是数以万计的安徽餐饮从业者。
北京的胡大饭馆、四季民福、南城香,连锁品牌喜姐炸串、管氏翅吧,都出自安徽创业者。
据中国烹饪协会数据,安徽籍餐饮从业人员超过 10 万,是全国餐饮从业人口最多的省份。他们分布在全国的厨房、总部、供应链和品牌公司中。
无论是中式快餐、区域连锁还是供应链企业,都能看到安徽团队的影子。
这种分布密度,说明安徽餐饮不是偶然成功,而是一种持续的产业能力。
徽商的传统理念讲究结构、稳健、长久。
今天的安徽餐饮企业,正是这种理念的现代化延伸:在一个不确定的行业中,用标准化体系做出了确定的结果。
未来几年,中国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不再是单店能力,而是模型效率。
安徽的这几家公司,已经用事实验证了「餐饮也能成为工业化生意」的模式。
未来,或许餐饮之都未必在北上广,也不在成都重庆和江浙沪,而在那个不喧哗、却能把饭店做成企业的地方——安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