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藤云竹陈秀丽:在茶马花街用竹藤编织文化的温度
序章:竹藤与现代的相遇
2025年6月底,在刚从融创文旅城搬迁到昆明茶马花街的南藤云竹博物馆(bamboo&rattan museum)内,创始人陈秀丽正向游客讲解她收藏的竹编壶囤子。

作为以云南民族手工竹藤编织生活用品为核心的文化展馆,这里依托云南多样的民族文化与丰富竹藤资源,从诞生起就带着 “让传统手工艺与民族文化相融”使命——灯光下的竹编壶囤子外壳自然肌理清晰可见,打开后能整齐摆放茶器,恰好藏着南藤云竹“发掘文创产品全新意义”的巧思。


作为创始人,陈秀丽有个坚持多年的习惯:每到一个新空间,总要拍两张对比图 —— 一张是空荡的场景,另一张是摆满竹藤物件后的模样。“我们不是在拯救传统,而是帮传统找到它该有的时代位置。” 这句常挂在她嘴边的话,也成了南藤云竹发展的核心理念。

破局:让竹藤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1. 重新定义 “竹藤博物馆”:从展柜到生活现场
南藤云竹的诞生,源于陈秀丽的一个关键决定:拒绝做只存放在玻璃柜里的 “竹藤标本馆”,要打造能触摸、能感受、能歇脚的“竹藤生活空间”。搬迁到茶马花街后,这个理念进一步结合南藤云竹“将竹藤工艺与家居生活、传统文化、时尚潮流相结合”的定位,变得更贴“人”——展陈逻辑彻底跳出“按功能分区”的传统框架,整个空间满是生活气息,而非冰冷的陈列感。

一进门,最先抓住游客目光的是整面墙的竹藤老物件:这里没有规整的标签分类,却藏着一个个鲜活的时光故事。几十年前可口可乐在越南定制的竹编可乐瓶,竹丝紧密缠绕出流畅瓶身曲线,表面细微磨损恰是岁月痕迹;墙角立着老村长家传的竹编背篓,藤条把手被常年使用磨得发亮,陈秀丽总笑着介绍:“这背篓装过玉米、也装过孩子,是山里人的‘百宝箱’”。


最显眼的是一辆 “竹编自行车”,车架、车筐都用细密竹篾包裹,“这真是我和弟弟们年少时骑的,父亲用竹子亲手编的”。这些老物件没有玻璃柜阻隔,游客能凑近看竹纹走向、摸藤条质感,仿佛指尖能触碰到时光里的竹藤温度。

更特别的是,空间没有被都用来摆商品,而是隔几步就设一个休息区 —— 以人为本设计的竹编桌椅藤条编织疏密适中、触感温润,椅背支撑性很好,久坐不累,“大家爬完西山、逛完花街,肯定累了,来这儿不是为了买东西,先歇一歇才重要。” 她总跟团队强调,在她看来,南藤云竹博物馆的核心不是 “陈列”,而是 “贴心”:游客坐在舒服的竹椅上歇脚时,顺手能摸到旁边的竹藤茶具,听邻座聊老物件的故事,这种不经意的文化接触,比刻意的展区介绍更能让人记住竹藤的魅力。


2. 用 “日常刚需” 激活竹藤传承
“非遗传承的难度,是因为我们总把它当‘稀有物’,而不是‘日用品’。” 陈秀丽的这句话,精准点出竹藤工艺传承的痛点,也正是南藤云竹 “让传统工艺依托大众生活实现活态延续” 的初心。

她的产品灵感,往往来自对生活细节的细致观察 —— 发现大家爱用钛杯带茶或咖啡(“不串味但冷冰冰,像工业制品”),她便琢磨把竹藤与钛杯结合:最终做出的竹丝钛杯,既保留钛杯 “保味不串味” 的优势,又裹着竹编的自然纹理,游客说 “带它喝咖啡都有仪式感”;还有竹制“步步高升椅”,靠“形象设计 + 好彩头”成了打卡热门。这些产品,正是对“竹藤编织文化新定义”的实践——让传统不只是陈列的老物件,更是能融入当下、兼具实用性与情绪价值的生活元素。

像这样从“日常细节”里挖出来的产品还有不少。为找传统与现代的衔接点,陈秀丽带着团队做了件 “笨事”:专程走访云南多个竹编村落,和老匠人聊手艺、和村民聊需求 —— 这些村落的竹藤资源与民族智慧,成了文创的灵感源头。


他们把收集到的 “传统竹器现代替代需求”,梳理成三类落地产品:功能上升级(让老物件适配现代场景)、审美上迭代(贴合当下偏好)、情感上联结(提供定制服务),让 “带民族元素的手作” 多了专属 “私人印记”。


除了这些贴近日常的文创产品,陈秀丽的竹藤产业早已打开了边界:既承接了宜家、GUCCI、LV 等知名品牌的代工业务,用精湛的竹编工艺赢得国际市场认可;也深耕细小物件的民生市场,单是竹制筷子,一年就能卖出上百万双。在她看来,筷子从来不止是吃饭的工具,更藏着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情感:“筷子的两端,是家的味道。每一双筷子都是一道家乡菜,筷子的两端有母亲的微笑,有父亲的背影。筷子是我们的信仰,是我们的情怀。”
这些产品就地取材、源于生活,既保留竹藤工艺精髓,又紧扣现代需求创新,恰好印证了南藤云竹的理念:“手工制品,本就是地方传统素材、技术与设计融合的生活载体”。
拓展:让瑞兽瓦猫从“镇宅符号” 变“日常陪伴”
除了几代人传下来的竹藤产业,陈秀丽还把目光投向云南另一种传统符号 —— 瑞兽瓦猫。瓦猫是云南特有的民俗符号,融合猫虎特征,以陶土或石材烧制,常踞于民居屋顶正脊或飞檐,承载驱邪纳福、镇宅的寓意,还象征吉祥幸福。
这一扎根民族生活的元素,和竹藤一样藏着地方文化记忆,可过去的瓦猫多是高挂屋顶的摆件,普通人难近距离接触,更别说融入生活。
后来随着文创发展,瓦猫有了绚烂色彩与多样形态,而陈秀丽更挖掘出它与茶马花街的趣味联系:结合花街特有的坡地建筑,南藤云竹博物馆无意间形成了和圆通寺风格相近的倒坡空间,她给这取名“瓦猫妙”,成了花街里的文化打卡点。“逛花街方知有妙,看瓦猫无意得宝”,她常笑着对游客说,“请君入门,便知妙哉其中”。这里不仅有装饰性瓦猫小摆件,还有实用的“小猫不求人”(痒痒挠)、别致的猫猫电风扇,爱猫人士总能在这儿找到惊喜。




深耕:构建多元文化的 “活态体验生态”
1. 从 “单一工艺” 到 “产业共生”
随着竹藤、瓦猫两大板块成熟,南藤云竹不再是单一手作空间,将朝着成为串起云南传统工艺的“一根线”去努力,牵头搭建了覆盖上下游的产业链,让从业者能在生态中深耕传承:
上游:对接竹编村落农户,建标准化竹材基地;联动瓦猫工坊,既挖掘本地资源,又让传统工艺源头有稳定支撑;
中游:开 “竹编传习工坊”,免费培训村民、培养 “新匠人”,推动 “非遗项目市场化,为传统注入活力”;
下游:打通线上电商与线下文旅、生活、商务场景,更创新绘制 “云南工艺地图”—— 这张地图呼应 “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 的云南特质,以 “工艺溯源 + 生活体验” 为脉络,串联全省 16 州(市)特色技艺与旅游场景,让 “跟随工艺找风景” 成为现实。

从昆明出发,沿地图能走多条主题线路:向西到保山摸永子围棋、到德宏看户撒刀与傣族织锦;向南经普洱学制普洱茶饼、刻木刻版画,终至西双版纳体验傣族树皮造纸与竹编背篓;向北去丽江感受东巴文化与藏炉锻造,再深入迪庆拍尼西黑陶。每到一地,游客既能亲手参与工艺体验,又能在旅途里沉浸式触摸在地文化 —— 用玉溪华宁陶餐具盛着地道风味,坐临沧翁达藤蔑鼓凳和老乡聊天,在西双版纳赶摆的时候挑选傣族织锦,这些鲜活瞬间不仅让“工艺品即生活用品”的理念可感可触,更让旅行多了份独一无二的文化乐趣。
2. 餐饮 + 书法:让文化体验更有烟火气
在构建产业链的同时,南藤云竹博物馆里还加了两个“惊喜板块”——轻食体验区与野道行书法工作室,让“历史与现实碰撞,生活与艺术交融”的氛围更浓厚。
云南喜卷:华侨味与在地味的融合:作为越南华侨,陈秀丽把奶奶拿手的越南小卷粉做了在地化调整,取名“云南喜卷”。纯米制作的粉皮,鲜香的馅料,再配上地道蘸料,用实实在在的口味,俘获了老饕们的胃。一杯咖啡、一份卷粉、一个法棍,在茶马花街感受一次兼具东南亚风情与云南烟火气的独特餐食体验。


野道行书法工作室:墨香与手作的共鸣:入驻的邓栋祥先生,有 “物理教师与书法艺术家” 的双重身份 —— 教了几十年物理,又在笔墨间耕耘半生,把理性思维与艺术感知融于创作。

工作室里三件代表作最吸睛:《阴符经》(每块10公分的宣纸上只写一个字,一共466块拼成可打卡的书法墙)、《诫子书》(刻在竹板上,竹纹配墨痕,成 “竹与书法” 跨界典范)、八十一章《道德经》(用楷书、行书等六种硬笔字体写就,字体适配内容意境,比如 “上善若水” 用流畅行书,“道可道” 用古朴篆书)。“物理教规律,书法讲气韵,本质都是对‘美’的探索”,邓老先生常笑说,这种 “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恰好契合南藤云竹 “传统与现代碰撞” 的理念,让书法工作室成了又一处 “文化共鸣点”。


终章:传统与生活的共生图景
现在的南藤云竹博物馆,不仅是展馆,更是 “传统工艺随现代生活需求不断升级”的缩影——从竹藤到瓦猫,从美食到全省工艺网络,每处细节都在践行 “让传统融入潮流,赋予工艺新活力”的初心。这是陈秀丽追竹的故事,更是一段扎根云岭的藤缘。

陈秀丽常站在展区角落观察这一切,她说:“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急功近利的事,得有耐心。而这份耐心的核心,就是让传统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就像我们一直坚持的,传统工艺的传承,只有依托大众生活中的持续使用,才能在当代社会实现活态延续。”

陈秀丽没想着“复刻传统”,也没给自己贴“传承人”的标签,只是带着让竹藤、瓦猫这些传统文化能好玩、好看、好用,不要成为“过去式”的简单想法,一点点琢磨怎么让它们融进我们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让云南这些传统文化、传统工艺成为实实在在能摸到、能用着的“现在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