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高端品质的巴奴难下沉?
作者丨顾森柒
出品丨零售公园
冬天一到,火锅的诱惑就真的挡不住了。
想象一下,热气腾腾的锅底咕嘟冒泡,毛肚、肥牛、虾滑在红油或菌汤里翻滚,蘸上香油蒜泥,再配一杯冰镇酸梅汤,冬日的幸福感,大概就是这一刻达到顶点的滋味。
可最近想吃火锅的时候,转了一圈却发现常去的那几家,不是要排队,就是味道越来越“水”,吃到最后,常常只能默默走向海底捞。
服务还是那么热情,甩面、变脸、嘘寒问暖一样不差,但不知道为啥,总觉得味道上差了点什么。
说不上具体是汤底不够浓,还是食材少了点鲜,总之就是没有那种“哇,好吃!”的满足感。
所以现在,每当朋友问“如果有的选,最想吃哪家?”,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巴奴。
只可惜,我所在的城市还没有巴奴。它坚持走高品质路线,客单价甚至高过海底捞,似乎注定了很难快速下沉到更多三四线城市?
巴奴的好吃战略怎么打?
巴奴,创立于2001年,作为毛肚火锅开创者,起初是做了两件事情挑战行业潜规则。
一个是使用天然“木瓜蛋白酶嫩化”替代火碱,将健康毛肚推上餐桌;另一个是坚持一锅一料,摒弃老油。
从安阳起步,到郑州发展壮大,再从河南走向北京,巴奴还有一个关键的动作,那就是2012年底的品牌升级,明确将"毛肚和菌汤"作为核心卖点,确立"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的战略定位。
这一精准定位,让巴奴在众多火锅品牌中脱颖而出,以独特的卖点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仅仅过了一年,巴奴就将目光投向了中央厨房建设,在郑州北郊建成集加工车间、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为一体的现代化央厨体系。
这一步棋,是巴奴为了更好地把控品质,建立从供应链到餐桌的标准化体系的关键举措。
很快,巴奴又突破性地提出“产品主义”理念,目的是想从餐饮品牌的根本立足点出发,重新诠释“以产品为本”的朴素道理。
到2020年4月,已经开始喊出以“能冷鲜不冷冻,能天然不添加,能当天不隔夜”为定位了。
事实证明,巴奴赶上并引领了消费升级的潮流。它强调对毛肚、菌汤、笨菠菜等核心产品的品质把控,这种明确的战略方向为巴奴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对产品品质的严格把控,巴奴还通过环境设计营造高于传统火锅店的空间体验感,以及通过强调毛肚涮煮工艺、菌汤熬制技艺等饮食文化细节,塑造品牌价值,形成差异化壁垒。
凭借这些努力,品质火锅的高端定位在巴奴这里算是稳稳地站住了脚跟。
众所周知,河南市场火锅企业众多,超过2.4万家,在全国排名第四,竞争异常激烈。然而,巴奴却在这片红海之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巴奴招股书显示,它在整体火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三;而在人均消费超120元的品质火锅赛道,巴奴更是以3.1%的市场占有率位居首位,成为了品质火锅领域的佼佼者。
2021年7月,深圳首店卓悦中心店开业,这标志着巴奴在华北和华东两大市场大获成功后,正式进入华南市场。
截至目前,巴奴品牌已覆盖近40个城市,拥有近170家直营门店。其中,河南有52家,北京有17家,江苏各市合计32家,广东有10家……
品质火锅也有卡脖子难题
巴奴通过聚焦品质火锅细分市场,巧妙避开了与海底捞在服务赛道的正面竞争,以产品主义为差异化抓手,成功在高度同质化的火锅行业中建立起独特的品牌认知,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今年3月,巴奴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刺主板上市。创始人杜中兵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坦言“上市是巴奴的重要发展方向”,足以见到他对资本市场的长期规划。
然而,巴奴的IPO进程并非坦途。证监会针对巴奴的上市申请提出了3大类共9个关键问题的质询,重点聚焦股权架构合规性、数据安全以及分红合理性。
其中最具争议的是“突击分红7000万元后上市融资的必要性”,在现金储备紧张的背景下,这一操作被外界质疑为“先分钱再要钱”,需向监管层给出合理解释。
根据相关报道,巴奴的上市之路也伴随着资本的对赌压力。番茄资本、中信系等知名投资机构的参与,为巴奴带来了资金支持,但也附带了条件。
《招股书》显示,若巴奴毛肚火锅未能在2029年12月1日前完成上市,投资人有权要求巴奴回购他们持有的全部或部分股份。
截至2025年3月31日,巴奴的财务状况已显吃紧,流动负债总额达7.56亿元,其中仅赎回负债(即需优先偿还的债务)就高达3.06亿元,而同期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2.73亿元,现金储备甚至不足以覆盖短期刚性债务。
更严峻的是扩张带来的资金缺口。巴奴计划2025-2027年新增150家直营店(按当前近170家门店规模计算,相当于每星期至少新开1家),单店投资约500万元,总资金需求约7.5亿元。
在现有负债未解、盈利承压的背景下,这一扩张计划无疑会进一步加剧现金流紧张。
即便抛开上市与扩张的压力,巴奴本身的盈利模式也面临挑战。毕竟,巴奴原本的盈利压力与成本困局就不小,人均140元的巴奴火锅,还没海底捞会赚钱。
相关数据显示,巴奴属于是高成本低利润,它的人均消费在140元左右(海底捞95.7元),但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率8.5%,远低于海底捞的14.6%
如果粗略估算单店盈利能力,海底捞2024年平均每家门店贡献营收约3123万、利润约344万;而巴奴平均营收为1591万,利润约135万,差距依然明显。
尤其在行业整体陷入价格战与大逃杀的当下,巴奴高客单价+高成本的模式正面临双重挤压:既要维持品质定位的高端故事,又要在消费降级的市场环境中守住市场份额,这无疑是更大的考验。
火锅行业迎来“K型裂变”?
从宏观数据看,火锅仍是餐饮行业的顶流。
2024年,中国餐饮市场的规模高达5.57万亿元,而其中,火锅独占6175亿元。
这意味着,中国人在餐饮上每花10块钱,就有一块一是花在火锅上的。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让火锅稳坐餐饮之王的宝座。但行业的体感温度却与大盘热度形成鲜明反差。
还是用数据说话,2023-2024年火锅门店关店数量超30万家,行业年换血率超60%。
即便是头部品牌,也难逃业绩下滑的困境,海底捞营收、利润、翻台率同步走低;呷哺呷哺四年累计亏损12亿元,市值较巅峰时期一度蒸发97%;以年轻化著称的楠火锅,2024年前5个月就关闭了57家门店。
更直观的变化体现在客单价上。曾经以品质溢价为标签的品牌也曾一度纷纷调价。海底捞从103元降至97.5元,巴奴从150元降至138元,楠火锅人均消费跌破70元,甚至出现怂火锅“锅底8.8元、荤菜9.9元”的超低价套餐。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很明确,价格敏感已经成为火锅消费的主旋律。在整体下行的趋势中,高端火锅市场(客单价120元以上)的收缩更为明显。有报道指出,细分赛道仅占整体市场的1.16%,规模约70亿元。
很多人认为,高端火锅缺乏实质差异化支撑,食材同质化、服务趋同化,难以让消费者为高价找到合理理由。
面对这样的行业格局,业内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预判。一种观点认为,火锅将回归大众化与性价比。当消费者对价格愈发敏感,量大便宜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高端品牌可能被迫降价求生,中端品牌则加速下沉抢夺市场。未来赛道的边界将逐渐模糊,竞争焦点转向成本控制、供应链效率提升以及对大众化需求的精准满足,即依赖概念溢价或过度服务的模式难以为继。
另一种观点则指向K型分化下的赛道坚守。尽管巴奴创始人杜中兵“月薪5000别吃火锅”“火锅不是服务底层人民”等言论引发爹味说教的巨大争议,但巴奴的品牌韧性仍被部分市场观察者认可。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指出:“消费领域的K型分化不可避免,但两端都有机会。”他以蜜雪冰城(下沉市场王者)和巴奴(高端火锅坚守者)为例,强调“中国消费市场的圈层足够丰富,没有最贵,只有更贵;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向上走是空气稀缺的高山,向下走是一片血海的红海,但只要有自己的特点,两端都能活下来。”
换句话说,火锅行业的未来或许不会是单一方向的塌陷或崛起,而是高端与大众两条赛道的并行分化。
一端是追求极致性价比的平价混战,另一端是坚守品质差异化的窄众竞争。那巴奴能否在“K型分化”的浪潮中守住品质火锅的高地,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