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项目 > 其他类型 > 正文

城市超级场馆,如何避免沦为“沉睡巨兽”?

感性城市SCity
摘要:超级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长期主义”的实践。

撰文/Lan、Ame

十五运会的热度持续不减,让全国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大型体育盛事。

与以往许多大赛不同的是,十五运会首次未新建任何大型场馆,超过90%的场馆均为升级改造。很具开创性,也让人联想到大型场馆这种复杂基建的“赛后运营”问题。

你会发现有些场馆赛后甚至比赛期还要活跃,但有些却逐渐闲置、淡出公众视野,沦为了“大城市病”的一部分,从“城市地标”沦为“沉睡的负担”。

动辄几十亿的投入,历经同样荣耀与高光的时刻,为什么场馆的后路会大相径庭?如何才能摆脱“赛时辉煌、赛后荒凉”的宿命感?

这依然是我们近期深度讨论的可持续话题,今天,我们从场馆的全周期运营角度,来聊聊城市的“超级场馆”如何持续活得好。

01

运营前置:

设计的远见,决定场馆的“后半生”

传统基建的逻辑通常是线性的:遵循"建成-使用-维护"的原则,但对于超级场馆而言,说直白点,在设计画图的时候,就要想好它未来几十年怎么赚钱、怎么用。

这也是运营需求倒逼设计的原则——在设计阶段,就完成对一个场馆全生命周期的前瞻性规划与布局

比如近期备受关注的十五运,我们看到一个清晰的信号:所使用场馆的核心思路正是“轻改造、重可持续”。

由华润置地在深圳赛区参与的核心场馆升级改造,3个赛区,7个场馆,从一些细节,不难感受到成熟团队应对“大考”时的从容。

深圳湾体育中心打造了一个“智慧大脑”——智慧能源与碳资产管理综合能源服务平台。

哪里人流量大了、哪个设备异常了、哪里的电在损耗,过去这些都需要消耗“人力”的细节,如今通过AI算法自动监测,自动调节,犹如一个精明的管家,让场馆在非赛时也能低成本、低碳地运行下去。

本质而言,场馆管理的智能化、沉浸式的观赛体验与极致追求,也决定着这个场馆未来内容承载力的基准

再来看个新建案例,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作为第三十一届大运会主场馆,规划时提出“复合高效、平赛结合”的设计理念,利用屋面结构空间设置运营功能,在29.17米标高钢结构桁架内搭建长约300m的120°全景高空观光厅。

赛后运营时,这个“时空隧道”既可策划为不同业态功能,又能成为成都展示公园城市建设的“窗口”。

此外,场馆还充分考虑到未来扩展的可能与使用场景的转换。

比如游泳馆观众席结合观众厅剖面设计,可进行扩容拓展;体育馆可进行冰篮转换,并在赛事与演艺等模式间顺畅切换等,被赋予了快速切换于“赛事模式”与“商业模式”的能力

这种“未建成先思变”的远见,让建筑在诞生之初就具备了应对未知的柔韧性,也让“可持续”从口号落位于设计细节。

正如十五运期间,华润置地参与了深圳赛区多个赛事、场馆的保障,而所有动作,在响应深圳“绿色全运”的同时,也统统指向了“赛后为民”

严格说来,正是基于运营前置的落地,确保了场馆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件“好用、好管、能持续经营”的活资产,而不是一个等待被拯救的“建筑遗存”。

02

运营破局:

“赛演商”组合拳,打出场馆的“第二曲线”

如果说硬件决定了场馆的下限,那么决定其上限的,一定是运营。

只有长效运营才能回答这个灵魂拷问:当赛事人潮退去,如何让空间持续产生价值?

华润置地探索的“赛+演+商”模式,就提供了一种破局思路:让场馆从单一功能的“容器”,转变为容纳多种内容的“发生器”

①赛事为核,维持专业热度

比如依托国际赛事运营经验参与运营打造了一系列明星赛事IP:

被网友称为中国最具“科技感”的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成功获评世界田联标牌赛事,颜值高,服务好,目前已成长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半马赛事之一。

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活动现场

图源 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

天王杯国际羽毛球公开赛,作为原创顶级男子单打IP,总奖金高达240万元,冠军奖金110万元,是目前冠军奖金最高的国际羽毛球单项赛事。

2024首届赛事吸引了2万余人到深圳湾“春茧”体育馆观赛,超千万的人次通过线上渠道收看,全网曝光量超3.5亿,达成了一次全球联动。

这些赛事不仅是专业内容的输出,更是维持场馆热度、树立行业地位的基石。

②演艺引爆,激活流量引擎

深圳湾体育中心作为2011年大运会场馆,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全民健身的核心场所及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赛场和明星演唱会举办地。

从国际艺人到本土巨星,持续的内容供给让这座"春茧"不断破茧重生。

据官方统计,该场馆2024年人流量超1000万人次,累计承接1000多场大型赛事及群众赛事、1200余场商演活动

③商业赋能,空间价值被深度挖掘

在非赛时段,场馆空间被重新定义。

依然以深圳湾体育中心为例,植入“润未来”青少年高端体育培训,涵盖游泳、网球、羽毛球等多项运动,多次获奖的实力也吸引了更多人才加入,形成良性循环;

开辟大众健身区域,让普通市民也能在“冠军”场地上进行日常运动,促进全民健身;

商铺出租率长期维持在95%以上,配套商业涵盖餐饮、休闲娱乐等,形成一站式消费场景,有效带动人流和消费,将“冷清时段”转化为“消费时段”,让场馆从赛事目的地变为生活方式发生地。

深圳湾体育中心非商业时间段的全民活动目的地

图源 深圳湾体育中心

这种复合运营的效果直接反映在数据上:深圳湾体育中心自2011年大运会后,商业运营不到一年即实现盈利,营收规模过亿,打破了大型场馆“靠补贴生存”的魔咒。

03

片区共生:

当场馆成为城市活力的“起搏器”

然而单个场馆的活力终究有限,真正的突破,在于如何把场馆融入到城市发展的脉络,联动片区,服务于城市

华润置地城市核心片区的统筹运营模式,也让场馆与周边业态形成了真正的共生关系。

①流量转化:从观众到消费者

以深圳大运中心为例,它所在的龙岗片区,通过场馆带来的持续人流,带动周边商圈形成良性互动。

演唱会期间,大运天地的餐饮商户甚至推出专属优惠,延长营业时间,形成完整的"演艺+消费"闭环

赛演不仅拉动了区域经济,更逐步构建起“引得来、留得下、愿再来”的消费生态,让“流量”真正沉淀为城市发展的“留量”。

②功能互补:空间的无缝链接

大运中心通过地下连廊、空中步道,场馆与商业综合体、公园绿地被串联成有机整体。

观众完成从“看比赛”到“购物、用餐、休闲”的无缝转换,实现“一场比赛、多次消费”的动线设计

③生态链接:从地标到日常

如今,场馆的公共空间已成为市民休闲、社交、运动的日常场景,非赛期的物理空间,成为融入城市肌理的“客厅”。

更值得一提的是场馆的“平急转换”能力。在“桦加沙”台风期间,华润置地以场馆为“盾”,全面开放作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累计安置群众近2000人

2025年,面对超强台风“桦加沙” 深圳大运中心现场图

从国际赛事到应急避险,场馆展现了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真正价值,用专业与担当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复杂,庞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闲置就可能沦为建筑垃圾与负资产,这便是场馆系统的客观事实。

细水长流的运营,看似不符合这个时代的效率,但却是涉及我们生存资源、生活品质的刚需环节。

写在最后:

超级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长期主义”的实践。

它需要打破短视的政绩逻辑,用前瞻的设计为未来留白,灵活的运营激活空间潜能,更要用片区协同的思维融入城市脉络。

在这个意义上,衡量一个场馆成功的标准,不再是它举办过多少赛事,而是它在赛后,如何深深地嵌入城市的呼吸之中。

当建筑开始承载更多关于城市服务的微观理想,为市民创造情绪和健康的场所,接得住高光的峰值,也守得住漫漫日常。

这,或许是我们重新去感知城市的最佳时机。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