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集聚与存量绞杀下,中小餐饮机会究竟在哪?
当下的中国餐饮业,正上演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冰与火之歌。
一边是资本市场的锣鼓喧天:短短数月,多家头部品牌接连登陆港交所、纳斯达克,并购与注资的消息不绝于耳,一场资本的盛宴似乎正昭示着行业的无限繁荣。
而另一边,则是绝大多数中小餐饮企业面临的生存大考:在供给爆发与需求疲软的残酷剪刀差下,行业彻底陷入“高饱和与强内卷”的存量竞争时代。门店开闭之间动态平衡,“三高两低”的成本与竞争压力,让“活下去”成为最现实的命题。
曾经那个“开门就赚钱”的粗放时代已然终结。在资本集聚与行业分化的宏大叙事下,中小餐企的破局之道,不再是一味模仿与跟随,而是必须转向精细化运营与差异化竞争,在这场行业的理性回归中,构建属于自己坚不可摧的品牌护城河。
01 ■
市场格局:
资本集聚与竞争加剧,
中小品牌生存承压
2025年中国餐饮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变局,资本层面集中动作成为显著特征:2025年2月古茗登陆港交所,3月蜜雪冰城登陆港交所且认购火爆至1145倍,5月沪上阿姨于港交所挂牌上市——短短四个月内,三家头部新茶饮接连上市,格局空前。
与此同时,餐饮并购现象尤为突出。近期,瑞幸咖啡大股东大钲资本考虑收购星巴克对手Costa咖啡的消息引发行业关注。而在传闻之前,星巴克已宣布与博裕资本达成战略合作,以40亿估值成立合资企业。快餐领域同样活跃,2025年11月10日,CPE源峰宣布向汉堡王中国注资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2亿元),交易完成后将持有其约83%股权,原股东RBI保留约17%股权。
然而,光鲜的资本盛宴背后,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大考。《2025年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描绘了一幅残酷图景:
供给爆发式增长:2024 年新注册餐饮企业 357.4 万家,存量达到 800 万家左右,创近五年高峰。
需求疲软收缩:2024 年餐饮收入增速由 2023 年的 20.4% 大幅下滑至 5.3%。
在需求有限、供给爆发的背景下,餐饮业彻底陷入“高饱和与强内卷”的存量竞争时代。
据餐饮O2O统计,全国餐饮门店总数接近1680.6万家,平均每760人就拥有一家餐厅。2025年上半年,新开门店302万家,关闭门店也高达296万家——行业完全进入“开店与闭店动态平衡”的洗牌阶段。
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中小餐饮企业正面临“三高”与“两低”的生存压力:
1、首先,成本持续攀升,利润空间被挤压。
食材成本:通常占营收30%–40%,是成本结构的主战场,而多数餐饮企业损耗率超过8%。
人力与租金成本:人力成本占营收20%–30%,薪酬、社保等持续上涨。据餐饮O2O统计,2024年第四季度餐饮服务员招聘薪酬为4,806元,厨师招聘薪酬为6,389元,同比分别上涨15.7%和12.3%
利润下滑:一旦租金占比突破25%、人力成本超过18%,加上食材价格三年累计涨幅达40%,毛利率若不足50%,企业便岌岌可危。

2、其次,消费趋于保守,客单价普遍下滑。消费者更加理性精明,餐饮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的占比下降。
2025年上半年全国人均餐饮消费已降至36.6元,同比下降7.7%。餐饮大盘均价从2023年的42.6元加速下降至2024年的39.8元,同比下降6.6%。所有一级品类的人均消费均有下降,其中火锅、烧烤、饮品尤为显著。
3、最后,同质化竞争惨烈,获客成本高企。
尽管有76%的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价值”付费,但仍有80%的餐饮品牌停留在“量大实惠”的传统卖点。一旦某种模式走红,立马被竞相复制,同质化加剧又推高获客成本。
据餐饮O2O统计,2025年TOP100餐饮品牌的平均获客成本同比暴涨32%,新客转化率跌破15%,行业进入“高成本获客、低效率转化”的常态
不少餐饮人感慨:明明疫情已结束两年,为什么餐饮反而更难做了?其实答案很清晰——那个“只要开店就能赚钱”的粗放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02 ■
破局之道:
中小企业的四大生存与发展战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中小企业必须放弃一味模仿的跟随策略,转而通过精细化运营和差异化竞争构建自己的品牌护城河。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四个方向突围:
战略一:精益化运营——小店模型与成本极致控制
面对持续高企的租金成本,小店模式已成为中小餐饮企业的“救命稻草”。店铺面积被严格控制在20至100平方米之间,例如海底捞的首家社区店仅200平方米,相较于传统大店规模显著“缩水”。店内巧妙设置了16个卡座,仅保留3张大桌,动线紧凑,空间利用率极高。
小店在成本控制方面优势明显:在核心商圈,200平方米与100平方米的铺位月租金可能相差数万元。其核心目标明确——将固定成本压缩至总成本的40%以下,为盈利争取更大空间。
在选址策略上,更多品牌倾向于“曲线救国”:社区深处、非主干道的转角位置成为热门选择,通过合理设置外摆区域,力求将租金占比控制在10%以内。
人员配置则普遍采用“3+1”模式(三名固定员工加一名兼职),以有效控制人力成本。
珮姐老火锅将其社区店的投资额从早期的500万元逐步降至70万元,面积控制在200余平方米。通过优化菜单,推出小份菜、半份菜,将人均消费从100多元降至100元以内。员工数量从18人精简至11人,人工成本控制在18%以下,房租占比控制在10%左右。其深圳八卦岭社区店在开业首月即实现48万元营业额,并当月盈利。
罗二火锅则创新性地采用合伙模式,将房东、供应商发展为股东,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例如其金牛店面积1000多平方米,月租金仅一万元,房东占股30%,最终每月收益(利润分成加房租)接近10万元。
在经营模式上,全时段经营通过延长营业时间、拓展服务场景,最大化利用门店资源,提升坪效与人效。
奉天玖福记的案例展现了自提模式的潜力:依托线下门店网络与外带生态,打造“即买即走”场景,以“顺路取、免配送”满足用户需求,使门店同时充当前置仓。其自取订单从日均100单激增至活动期日均2500单,环比增速达1925%,渗透率大幅提升11.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单精简已成为餐饮企业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策略。通过缩减SKU数量、聚焦核心产品,实现“少而精”的产品布局。
熊大爷的“菜单革命”即是一例:在行业增速放缓、成本压力加剧的背景下,其SKU数量几近腰斩,明确以“饺子+云吞+面”三大品类作为爆点,并新增9.9元“轻享系列”,将面条引入早餐时段。新菜单中,饺子类产品的销售占比被强制锚定在65%以上。
产品结构优化遵循“721法则”:利润款占菜单70%,爆款占20%,形象款占10,以此构建稳定的利润基础。外卖菜单的SKU数量控制在50至80个,聚焦于“高频、高毛利、易标准化”的菜品,保留如小炒黄牛肉、辣椒炒肉盖码饭等高复购品类,淘汰诸如现烤乳鸽等备料复杂、出餐慢的体验型菜品。
战略二:差异化竞争——不做第一,做唯一
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若想实现确定性增长,就必须回答一个根本问题: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你而不选择竞争对手?
解决销量压力的关键并非短期促销,而是构建坚实的品牌护城河——要么成为某个领域的第一,要么创造属于自己的唯一。
1、深耕细分市场,抢占蓝海空间
如随着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1亿,银发经济正成为新的增长点。
茶馆业态在适老餐饮领域表现尤为突出。长沙的东茅街茶馆深挖传统饮食符号,推出烟熏茶、芝麻豆子茶以及可去骨、煮至软烂的全家福粉面等适老产品,食材采购遵循低盐低脂原则,采用"排队自取+人工点单"模式,支持现金支付,日均客流量最高达1.5万人次,其中本地退休银发群体占比超40%,60岁以上老人平均停留时间6-8小时。
老年群体同样需要情感满足。"百元一日聚"餐饮消费模式的流行就说明了这一点,花100多元就能吃两顿正餐,还能包下场地玩一天,有舞厅、KTV、棋牌室等娱乐配套设施。
这种消费模式一方面解决了新老人"社交场景缺失"的痛点,另一方面,区别于传统社区食堂"一人一餐"的孤独感,通过"餐饮+娱乐"的场景捆绑,打造了属于新老人老友相聚、兴趣社群的"专属社交空间"。
2、情绪价值赋能:能够营造独特氛围、提供情绪价值的餐厅脱颖而出。
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消费者已不满足于单纯的味觉享受,转而更加看重用餐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与心理满足。
能够营造独特氛围、提供情绪价值的餐厅脱颖而出。抖音生活服务于2025年发布的《心动榜餐厅》中,具有鲜明“氛围感”的餐厅表现尤为亮眼,其相关内容播放量突破10亿,互动超百亿。
目前餐饮行业已形成四大主流情绪价值趋势:
未来先锋:用科幻感重塑传统。代表品牌“3号仓库·创意中国菜”,将传统中餐与赛博朋克风格相融合,成为入驻上海陆家嘴的“魔都最难预约餐厅之一”。
松弛时髦:打造复合式社交空间。海底捞旗下的“喵塘主麻辣烤鱼”,以“烤鱼+烧烤+酒饮”的复合模式,精准切入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场景。
山野自然:在城市中营造“出逃”体验。大渔·TAIRYO 18·花园自助餐厅,巧妙利用庭院与露天空间,为顾客提供自然美学与开放感的独特体验。
东方美学:以文化赋能沉浸式用餐。杭州“宫宴”以南宋文化为基底,结合科技打造视听盛宴。
在“吃什么”之外,“在哪吃、和谁吃、吃出什么感觉”已成为消费决策的关键。能够将情绪价值系统性地融入品牌定位与空间体验的餐厅,才能真正打动新一代消费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获得“心动投票”。
3、地域特色突围,打造文化护城河。
除了前述中小企业可探索的突围方向,地域特色餐饮正成为广大中小型餐企跳出同质化竞争、构建品牌护城河的重要路径。
如江西菜近年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门店数量从2016年的约2375家激增至2025年的3.7万家,2024年新增1.7万家,成为地方菜中扩张最快的品类之一。其成功源于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产品层面,江西菜通过"地域食材+景德镇器皿"的组合强化地方特色。大量使用余干椒、萍乡辣椒等本地辣椒品种,形成"香而不燥"的独特辣味,与川湘菜系形成明显区隔。
经营模式上,江西小炒多采用"夫妻店"模式,投资门槛低(约15-25万元),人力成本控制到极致。
通过"老乡带老乡"的互助网络快速扩张,如江西新余市分宜县有3万人在江浙沪开饭店,构建了坚实的传播与扩张基础。
还有湖北菜,在2018年湖北将“鄂菜”更名“楚菜”推广,计划2025年打造成万亿产业。
疫情后楚菜加速布局北上广深等城市,来菜、蔡林记、楚采等品牌纷纷开店,如来菜北京四店联动、深圳首店翻台率超10次,蔡林记全国开300家店。
2025年大众点评“好吃榜”湖北99家餐厅上榜,中部第一,北京、深圳等地楚菜店排队火爆,楚菜接受度提升,“出省计划”获阶段性成功。
还有山野系餐厅通过挖掘地方特色食材和烹饪方法,成功打造了差异化优势。
山石榴·贵州菜已在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开设10-30家门店,连续三年入选米其林,多次获得必吃榜,被誉为"行走的贵州辣椒博物馆",招牌菜"凯里酸汤鱼"是贵州最具盛名的"黔家特色菜肴"。
山石榴将贵州非遗文化直接搬进门店,融入贵州民族蜡染特色,让古老的艺术展现个性小资的情调氛围。
4、场景创新,重构消费体验
新中式茶馆的“返场”启示。经历2024年的倒闭潮后,新中式茶馆在2025年通过“价值驱动”而非“流量驱动”成功返场。
tea'stone在北京国贸开出500平旗舰店,邀请米其林大厨坐镇,推出“茶+餐”融合料理;东茅街茶馆凭借“258”定价法(茶饮8元无限续杯)和极致还原的老长沙市井氛围,日均接待1.5万人次;部分茶馆甚至引入“玄学占卜”,每周举办主题夜活动,将喝茶从功能消费升级为情绪消费。
战略三:智能化工具应用——餐饮“机器人革命”
面对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和一些机械性重复工作,中小餐饮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智能化工具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炒菜机器人的应用在后厨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谓炒菜机器人,本质上是将厨师烹饪工艺中的自动翻炒、调味、控温等整个过程,转化为机器能够识别、解读的语言,进而利用机械设备、自动控制、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模拟、完成甚至自动完成烤、炸、蒸、烹等烹饪技巧。
炒菜机器人具备四大核心功能:
一是全自动的烹饪过程,从头料到出锅仅需2-4分钟,远超人工;
二是多功能烹饪,无论是炒、煮、蒸、煲,商业机器人都可以应用;
三是精准控温,因为炒菜机器人搭载了AI控温算法;
四是标准化,通过预设程序装置,将所有菜谱提前输入给炒菜机器人,让它们按照程序方法烹饪出一致的菜品。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炒菜机器人的初始投资可能较高,但可以考虑租赁模式。目前,一台售价3.6万元的炒菜机器人,市场月租大约在2500元。如今,不少外卖店和堂食店已开始青睐这种租赁模式。
战略四:借力平台,寻找确定性增长。
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商家而言,单打独斗难以破局,借力平台成为“减负增效”的关键。
成本优化新解法:拥抱“拼好饭”等供给创新渠道,不将其视为单纯的降价工具,而是作为测试爆款、摊薄固定成本、提升效率的杠杆。
其背后是一套确定性增长飞轮:爆品低价吸引增量用户→海量集中需求降低配送成本→商家获得稳定大单量以优化供应链→省下的成本再度让利顾客,强化竞争力。
信任构建与流量获取:在低价容易引发信任危机的环境下,平台正通过多种举措帮助商家构建“信用资产”。
商家应积极申请“必吃榜”、“市井烟火榜”,自主上线“现制现炒”、“堂食店”等标签。同时,参与“百万亮厨计划”,通过后厨直播、上传“三图”,将食品安全担忧转化为“看得见的安心”。
小结:
2025年的中国餐饮市场正在理性回归。头部品牌凭借资本与规模优势加速整合,而中小企业则在成本压力与同质化竞争中寻求突破。
未来的餐饮竞争,不再是跑马圈地的速度游戏,而是单店盈利能力和用户价值创造力的耐力赛。
无论是通过精益化运营控制成本,通过差异化竞争打造独特价值,还是通过智能化工具提升效率,核心都在于构建自己的品牌护城河,在消费者心中建立“非你不可”的理由。
只有那些能够精准把握消费趋势,回归经营本质——让利润回来,让效率回来——并持续为消费者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才能在“破茧·新生”的行业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 | 小贝
出品 | 餐饮O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