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23:00东方卫视纪录片《最潮海派》丨大豫园700年老城厢的脉动正以最潮姿态破圈重生
当外滩的钟声穿越黄浦江,与老城厢的檐角风铃相撞;当豫园的灯火点亮夜空,连接起巴黎的星光与北宋的渔火,这座承载着两千五百万人生百态的超级都市,正等待着一场深度解码。
今晚23点,东方卫视纪录片《最潮海派》温情上线,循着“千年市镇、七个世纪县城、六个甲子筑城史”的时光脉络,带你走进上海的文化原点——老城厢,读懂这座城市从水乡小镇到远东名都的传奇蜕变,感受最传统也最潮流的东方生活美学。
01
这里是上海的“根”
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
北宋熙宁十年,“上海务”在此设立,作为征收酒税的官署,它如同一颗火种,在长江入海口的水网之间点燃了城市的初光。据《宋会要辑稿》记载,这一专卖机构的源头可上溯至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到1032年),至今恰好走过千年历程。元代至元二十八年,上海正式建县,“领户六万四千有畸,岁计粮十有二万余石”,已然是江南颇具规模的县城;明弘治年间的《上海志》释义“上海”为“地居海之上洋”,寥寥数字道尽这座城市与海洋的深厚羁绊。

明嘉靖三十二年,倭寇五次来犯的铁蹄,催生了上海城的筑城浪潮。仅用两个半月时间,“周围凡九里、高二丈四尺”的城墙拔地而起,如今中华路与人民路围成的圈,便是这份安定承诺的历史遗存。城墙之内,乡间地主纷纷迁居入城,带动了城市经济与文化的飞跃;城墙之外,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惊叹这里“共有四万家,与其说是农村,不如说是一座花园大城市”。

明代文学家陆深的故居“陆家宅”静静矗立,四百年风雨侵蚀后,如今已纳入福佑路地块历史风貌保护项目,即将在“大豫园片区”的规划中重焕生机。
02
这里是园林艺术的瑰宝之地
豫园的一石一木都藏着江南的灵秀
1559年,名落孙山的潘允端为消解愁绪,“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开启了这座“奇秀甲于东南”的园林营造。彼时正值江南园林“解放期”,地理大发现带来的社会变革,让私人造园成为风尚。潘允端请来造园名家张南阳,耗时二十余年拓建,使豫园最盛时占地七十余亩,堂斋轩榭、亭台楼阁达三十余处,湖心亭、九曲桥皆在其列。

朱宇晖教授评价它是“满汉全席式的园子”,作为第一座海派园林,它跳出了苏州园林的清雅隐逸,尽显城市的蓬勃生机。园中高约四米的太湖石“玉玲珑”,以“漏透瘦皱”的特质位列“江南三大名石”。

潘允端专为它建造玉华堂,足见珍爱。历经战乱损毁,豫园在建国后两度修复,陈从周先生创造性地设计了玉玲珑与圆洞门的经典对景,更以昆曲名角梁谷音之名暗合“谷音涧”,让园林在修复中焕发新的文化生命力。

03
这里是商业文明的沃土
从庙市到超级综合体商业基因从未断绝
城隍庙前的小型广场,自古便是“因庙兴市”的典范,如同西方的PLAZA,承载着市井交易的烟火气息。1684年“弛海禁”后,沿海商帮云集,豫园周边成为会馆公所的聚集地,百年老字号在此起步,富商巨贾在此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上海“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地位由此奠定。



1912年,守护城市359年的古城墙被拆除,仅留大境阁一段见证变迁;如今,福佑路地块保护项目与豫园商城、BFC外滩金融中心联动,将打造总建筑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的“大豫园片区”,让千年商业文脉在现代语境中延续。
04
这里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
是跨越国界的文化盛宴
这里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豫园灯会的璀璨绽放。作为传承千年的民俗,它从汉代祭祀演变而来,如今已成为上海的文化名片。总设计师陈佳带领团队,耗时一个月打磨十稿方案,只为让灯会“刻上海的印记,附上海的精神”。


2024年,灯会首次走出国门,巴黎的夜空因中国彩灯而绚烂。当灯火亮起,这跨越古今、连接中外的璀璨,正是海派文化开放包容的最佳诠释。

从北宋“上海务”的微弱灯火,到如今“大豫园片区”的宏伟蓝图;从明代城墙的防御屏障,到豫园灯会的文化桥梁,老城厢承载的不仅是上海的千年历史,更是海派文化兼容并包的精神内核。

今晚23点,锁定东方卫视《最潮海派》,跟随专家学者的解读、摄影师的镜头、匠人的坚守,一同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感受江南秀雅与都市繁华的碰撞,见证最传统与最潮流的完美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