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项目 > 城市综合体 > 正文

北京老地标爆改,狠狠戳中年轻客群心巴

巧星
摘要:与传统区域商业不同,目的地型商业的核心是“创造专程前往的理由”。老地标恰凭借天然的历史独特性,成为目的地型商业的最佳载体。

编者按:在消费动能转换的浪潮下,北京商业已从规模扩张迈入深度运营与质量竞争的新阶段,老商圈升级、城市更新、地标焕新成为商业迭代的核心场景。为此,特别策划“北京非去不可商业”系列选题,旨在深挖商业项目突破同质化困局、构建独特吸引力的“不可替代密码”。此为第二篇,老地标焕新。

地标,几乎是每个城市的标配。

它往往是城市递给世界的第一张名片,也是本地人集体记忆的精神坐标。地标不拘一格,有时是屹立千年的古建;有时是充满科技感的摩天大楼,有时是耳熟能详的企业所在地……这些地标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城市文化、历史与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时代大潮滚滚向前,一些曾熠熠生辉的地标,渐渐被时光淹没,遗落在城市角落,陷入设施老化、功能脱节、活力衰退的尴尬困境,亟待通过创新赋能、活化改造,重焕生机。

此时,将老地标改造为全新的目的地型商业,成为当下极具价值的创新尝试。如此可盘活闲置资产,让老地标从“城市记忆符号”转化为“消费流量入口”,最终成长为引领城市商业升级的新标杆。循着这条线索,我们将结合北京的工业遗产改造、历史文化地标焕新、老胡同微更新三类典型项目,解析“老地标”转型升级为目的地型商业的吸客密码。

Part1 工业遗产变身“微度假目的地”

与传统区域商业不同,目的地型商业的核心是“创造专程前往的理由”。老地标恰凭借天然的历史独特性,成为目的地型商业的最佳载体。

然而,老地标要走出一条成功的焕新路也并非易事,需解决“文化悬空”与“潮流盲从”两大问题:不可仅将历史元素简单用作陈列品,缺乏供人们深度体验的消费转化;不可盲目引入网红业态,与地标调性严重脱节。

承载着北京工业时代记忆的百年首钢,用实践提供了值得参考的解题答案。首钢保留了2号高炉、三高炉等完整的工业肌理,根据建筑及空间特点,强化建筑本身就具备的“工业美学”打卡属性,赋予其全新价值。

漫步园中,历史与当下时空交叠,手下触及的是锈迹斑斑的钢铁构件,抬眼是散落其间的现代艺术装置。这种旧与新的碰撞,在三高炉身上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原为炼铁高炉的三高炉,曾日夜吞吐矿石与火焰,高耸的炉体、交错的管道、庞大的热风炉,都曾见证过工业生产的繁忙景象。如今改造为园区最具特色的展览展示中心,开创了大型工业建筑物改造为民用建筑物的先河。

首钢园六工汇打破了传统商业的地域局限,使其成为自带吸引力、不可复制的目的地商业。赢商网大数据直观印证了这一属性,本地10公里以上的客群占比高达38.14%,位列各类客群之首;异地客群占比9.68%。

由此可见,首钢园六工汇既能撬动本地消费者专程跨区到访,彰显“本地引流”实力;也能突破城市边界,成为工业遗存与现代活力交融的微度假之地。

首钢园的成功打破了“工业遗产改造=低端文创”的刻板印象,重构了工业遗产的商业价值逻辑,让消费者的付费核心从“单纯购买商品”转向“为稀缺工业体验、历史文化共鸣买单”,多种业态因受益于场景而提高溢价。

如果说首钢园六工汇是由工业遗产改造的“综合型城市客厅”,那么798创意广场则走出了工业遗产爆改“垂直艺术地标”的独特路径。

798创意广场为电子工业部所属718联合厂原址,是由包豪斯风格厂房改造的艺术聚落,商业建筑面积达10万㎡,工业风咖啡馆和餐厅林立,吸引了包括星巴克甄选、遇见博物馆、UCCA Lab主力品牌店在内的72家品牌入驻。其中,文化艺术类业态尤为丰富,聚集了十多家展馆及各类画廊、艺术中心、创意工作室,已成为北京文化地标之一。

艺术气息浓厚的798,定期举办艺术展览、创意市集,吸引众多热爱文艺的年轻客群专程前往。赢商网大数据显示,10公里以上客群占比49.16%,居各类客群首位,异地客群次之,占14.37%。这两组数据直观印证其“跨区域文旅地标”的属性。

大众眼中的798,不仅是北京本地文艺青年的日常聚集地,更成为外地游客感受北京文化创意活力的打卡新地标。

事实上,北京拥有众多由工业遗产成功转型的商业目的地,首钢园六工汇、798创意广场作为其中的标杆项目,无不将历史工业风貌与现代消费场景完美融合,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两者为全国264项国家工业遗产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范本,证明工业遗产有能力突破局限,升级为自带流量、不可复制的目的地型商业。

Part2 从文史地标到文潮聚合地

目的地型商业中,强文化基因、首店、特色体验业态是有效吸引年轻客群的重要筹码。通过打造标志性打卡场景,可使项目在社交平台的传播量提升。传播带来的客流转化,往往成为目的地商业破圈的关键。

作为拥有600年历史的皇家香火院,隆福寺地处“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承载着老北京“东单西四、鼓楼前,隆福寺里买洋烟”的商业记忆,拥有明清建筑藻井、宣南文化底蕴,以及与故宫、国子监的文旅联动势能,天然具备“文化目的地”的基因

隆福寺街区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寺院格局、民国庙会的市井气息,以及东四人民市场、隆福大厦等老地标特色,以“保留历史轴线、延续建筑记忆”为核心,在区域内完整留存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

隆福寺一期、二期摒弃传统商业业态,先后引入隆福演艺新空间、开心麻花A99剧场、全时空间(All-space)、莱蒎黑胶唱片、funfly环游天地等强体验业态,另有76家品牌店落位,包括笑果工厂、Outopia等4个城市首店,红星前进鲜奶蛋糕商店、7 mesh骑行主题店等2家全国首店。

与隆福寺改造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前门大街-北京坊。两者都遵循“保留历史轴线、延续建筑记忆”的改造策略,在建筑翻新时,注重文脉传承。

北京坊的8栋单体建筑围绕劝业场展开,形成一主街、三广场、多胡同格局,商业建筑面积达14.6万㎡,形成主题餐饮、艺术文化、体验互动、精品生活四大业态格局,引入37个品牌,包括曼联梦剧场、VIVINEVO(维维尼奥)、MIRAGE等多家全国首店和旗舰店,吸引消费目的性更强的25~44岁高购买力人群涌入(占比53.58%)。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大多也是专程前往。赢商大数据显示,10公里以上客群占比36.58%,异地客群占比33.7%。跨区域与异地客流合计超70%,高度契合目的地型商业“突破地理边界引流”的核心特征,进一步夯实其“新中式生活体验目的地”标签。

单个老地标往往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可通过联动周边文旅资源,构建“目的地集群”,可使客流与消费力实现1+1>2的放大效应。就此来说,隆福寺与北京坊均是“目的地集群”逻辑的生动实践。

隆福寺“借力文化金三角”,与故宫、王府井形成差异化互补:故宫承载文化溯源需求,王府井满足传统购物消费,隆福寺则以文潮创新、沉浸式体验填补空白,三者串联成历史探索、潮流体验、商业消费的完整文旅动线。北京坊则是前门大栅栏商圈的组成部分,与前门大街,大栅栏街区形成传统基底、进阶体验、市井烟火的梯度互补,共同激活中轴线上的商业价值。

这种联动构建起活力满满的创新文化生态圈,满足人们购物、文化探索的基础需求,契合社交打卡、沉浸式体验、城市文化认同的深层诉求,顺理成章地成为备受青睐的文化与潮流聚合新地标。

Part3胡同院落的“高端文化目的地”

不知何时起,北京胡同被贴上老北京地域文化特色标签,其承载的历史肌理、原生生活场景与非遗基因,既是独特的文化财富,也是商业升级的核心潜力。如何深挖胡同文化内核,将老胡同转化为兼具文化体验与消费吸引力的目的地型商业,成为北京城市更新与文化商业融合领域的重要课题。

北京核心城区商业存量有限,胡同商业作为其中的细分领域,规模更小,多以“微更新”形式推进,高端化改造项目更为稀少。中海大吉巷作为宣南文化发源地,环绕康有为故居等文保建筑,其四合院空间格局与胡同景观构成稀缺的城市资源,恰好填补了“高端胡同商业”的市场空白。

着力打造“四合院商圈”的中海大吉巷,拥有8.8万㎡的商业建筑面积,采用“胡同景观+品质消费”的场景设计,引入128家品牌,其中有6家首店品牌,涵盖零售、餐饮、文体娱、生活服务等高端业态,让消费者在四合院中用餐、购物,实现“沉浸式文化体验+高端社交需求”的双重满足。

开业以来,中海大吉巷吸引了以高端商务人士、文化爱好者为主的客群,实现高质量客流持续聚集。值得注意的是,客群来源地结构再次彰显项目强跨区域辐射力。赢商网大数据显示,来自10公里以外的客群占比居首位,达31.35%;异地客群占比达11.45%,与周边客群占比大致相当,高度契合目的地型商业“突破地理边界、吸引跨域消费”的核心特征。

中海大吉巷的“精准客群定位+稀缺场景供给”不仅跳出核心区商业的同质化红海,更验证了目的地型商业的多元可能性:并非所有项目都需追求大众化覆盖,小而精的高端路线凭差异化竞争,也能实现更高的单位盈利效率。

赢商网大数据佐证上述观点,中海大吉巷的零售业态平均客单价在600元到700元之间,生活服务业态的平均客单价则在200元到300元之间,显著高于同类型商业,为老地标改造升级为目的地型商业提供了全新样本。

北京“胡同经济”与“打卡经济”的碰撞并非个例,除中海大吉巷外,杨梅竹斜街、西总布胡同7号院、西兴隆街、法源寺周边的烂缦胡同等也已发展出人气旺盛的目的地商业地标。目前,北京还有多个胡同改造项目正在推进,将为人们提供更多有趣有料的目的地型新地标。

老地标焕新为目的地型商业,不仅是商业地产的存量盘活路径,更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坚守“尊重历史不破坏,拥抱潮流不盲从”的原则,以“目的地吸引力”为核心,平衡文化价值、商业效益与城市责任。

文中所提及项目无不基于地标基因选择业态,同时叠加多元功能,将自身转化为集消费、文化、社交、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从而使之变成可逛、可玩、可长时间停留的目的地。

未来,伴随商业生态的持续迭代与消费需求的升级,将有更多老地标释放“历史+潮流”的双重势能,成为城市商业的新名片、消费升级的新引擎。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