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菜“漂亮饭”,正在攻占一线城市
红餐网(ID:hongcan18),作者:周沫
最近,在一些一线、新一线城市,兴起了一股排队吃广西菜的热潮。有餐厅开业两年,持续霸榜当地特色菜好评榜榜首;也有门店开业仅三个多月,日日门庭若市。
过去,提到广西美食,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或是近年来风头正劲的酸嘢、爆炒生料,“广西菜”这三个字却鲜少有人提及。如今,广西菜却成了都市丽人们餐桌上的香饽饽。
广西菜,能否成为继湘菜、云贵菜和江西菜后,又一个席卷全国的地方菜系?
01
年轻人排队吃,广西菜悄悄走红
这股排队吃广西菜的热潮,率先在一线、新一线城市吹起。
桂芭蕉GUI BISTRO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店开业3年,至今仍是静安区特色菜好评榜第一,线上订座超2万人次;今年9月中旬新开的西岸梦中心店开业,仅一个月便登上“徐汇区特色菜好评榜”榜首。

△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截图
嬷冉MARANZ·广西菜的静安寺店自试营业以来,3个多月就跃升为静安寺创意菜榜首,近30天超过千人打卡,有食客直言,每天下午五点半后都要排队。国庆节开业的嬷冉杭州店,也迅速登上当地热门美食榜榜首。
在深圳,广西菜同样火爆。壹方城的8桂广西菜自2024底开业以来,饭点总是大排长队。
除此之外,Anaago安纳果团队推出的笆楽Baale广西小馆、上海的客广和味等,都是近期较为活跃的新锐广西菜品牌。
这批爆红的广西菜馆有一个共同点,不再局限于把一些常见的广西的菜馆简单粗暴地复制到外地,而是进驻中高端购物中心,用精致的环境、出品,把广西菜的势能引爆,也就是近两年云贵川bistro、云贵川漂亮饭的模式。
产品矩阵方面,与湘菜聚焦于某一道大单品的打法不同,这些广西菜“漂亮饭”往往会提炼出整个广西的经典菜品,而非某一地市的特色菜。
例如,8桂广西菜像是一个“广西风味集合店”:从前菜的桂花荔浦芋头、广西百香果青瓜、河池麻油猪血汤,到主菜的桂林酸汤啤酒鱼、贵港酸甜扣肉、柳州螺蛳鸭脚煲,再到点心类的南宁黑米粽、假蒌叶酿肉、北海炸虾饼,每一道菜都标注明确的地域来源。

△ 图片来源: 8桂广西菜官方
冉MARANZ·广西菜则在大众熟悉的炒螺蛳粉、老友粉、木薯糖水之外,还推出了了柳州蛋散、漓江双椒鱼肚等地方风味。
其次,菜品的呈现方式和云贵川bistro相似。
在保留传统风味内核的同时,这批餐厅通过烹饪技法、食材搭配与呈现形式的革新,致力于做一桌漂亮饭。
例如桂芭蕉,将广西常用香料紫苏与阿根廷牛肉结合,推出“紫苏热拌牛肉”,实现中西食材的风味融合;又将荔浦芋头制成金黄酥脆的“芋头条”,以西式薯条的形式上桌,更适合年轻人打卡。
菜品的呈现方式也在悄悄“精致化”,没有大锅猛火、粗碗盛装的市井感,转而追求精致摆盘与休闲的用餐节奏。例如,嬷冉的“螺三脆”将酸笋、腐竹、螺肉等经典元素重组,以塔可或手卷的形式呈现,既保留了广西菜的风味,又带来了更新鲜的用餐体验。
第三,靠漂亮场景+漂亮饭打造氛围感,自带传播属性。
现在的年轻人吃饭,不只为了填饱肚子,还在乎“能不能发朋友圈”。这些新派广西菜餐厅深谙此道,除了把菜做好吃,更在空间设计和文化氛围上下足功夫,用高颜值的环境和精致的菜品组合出击,吸引年轻人主动打卡。
以嬷冉MARANZ·广西菜静安寺店为例,其空间设计融入侗族鼓楼的木构元素,墙面、软装上点缀着非遗壮锦的经典纹样,传统与现代融合。餐厅内的打光也根据精致西餐、bistro的模式进行设计,营造高级感氛围。整个空间既有广西的文化辨识度,又不失现代都市感,不少美食博主、网红KOL甚至为拍照而走进门店。
体验升级了,价格也随之提升。比如在桂林售价10元左右的桂林米粉,在8桂广西菜售价格为39元;当地常见的木薯糖水,在嬷冉定价19元。而综合门店的人均消费,往往也比广西本地的连锁品牌高出不少。比如桂小厨、瑶王府、桂人来等品牌,在南宁市场的人均消费多在70-90元之间,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桂芭蕉GUI BISTRO人均近150元,嬷冉也在110元左右。
02
广西菜,“下一个云贵川bistro”?
广西菜走红背后,是近年来地方特色风味的集体崛起。当餐饮消费市场陷入高度同质化,消费者对“新口味”“新体验”的渴求愈发强烈,而广西菜,恰恰因为在省外长期“存在感弱”,反而成为一片未被充分开发的“风味蓝海”,天然具备话题性。
然而,广西菜要真正“火遍全国”,仍面临着几道绕不开的关卡。
第一道坎:“菜系认知”模糊。
提起湘菜,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辣椒炒肉、小炒黄牛肉、剁椒鱼头;说到川菜,“麻辣”二字几乎成为标签,酸菜鱼、水煮牛肉、烤鱼等经典菜品成为国民级爆品。
反观广西菜,大众的认知仍然模糊,没有能脱口而出的代表菜品。提到广西风味,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或是近年走红的酸嘢、爆炒生料,难以撑起一个完整、系统的菜系形象。这种认知上的模糊,导致广西菜在消费者心智中始终缺乏一个清晰的“身份标签”——广西菜到底是什么?
即便在广西本地,也鲜有人能清晰说出“什么是广西菜”。而这种认知困境,背后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广西与云南、贵州同属地理地貌多样、民族多元的省份,饮食文化差异明显,风味各成一派:桂西、桂北主要是酸辣鲜香风味,桂东、南则的主流饮食是粤菜、客家菜,讲究清淡、咸鲜,追求食材本味。
这种“十里不同味”的丰富性,导致消费者难以对广西菜形成统一的认知。
其次,本土品牌长期“偏安一隅”,未能将广西菜的影响力推向全国。瑶王府、桂小厨、甘家界柠檬鸭等在广西地区知名度颇高的品牌,门店均集中于广西。

△ 图片来源:瑶王府 供图
比如创立于2008年的瑶王府,目前开出了10家门店,且全部分布在广西南宁,此外,成立十年以上的竹篱笆·老味广西菜、甘家界柠檬鸭、丫丫厨娘·柠檬鸭等品牌,至今也仍未走出南宁。这些品牌在当地拥有稳定的客群和口碑,但在全国餐饮版图中声量有限。
近年来,随着“广西菜”概念的兴起,不少老品牌才开始在招牌中加入“广西菜”三字,以强化地域属性。然而,整体来看,市场上仍缺乏具备全国布局能力的头部品牌,也就是说,广西菜还缺一位真正的“代言人”。
第二,供应链,是横在广西菜全国化路上的另一道现实门槛。
和大多数依赖风土禀赋的地方菜系一样,广西菜的独特风味,也依赖本地食材与传统手艺。一旦离开原产地,地道的风味就容易走形。
以南宁传统名菜柠檬鸭为例。正宗的柠檬鸭,通常需选用本地土鸭或青头鸭,不仅讲究鸭子的品种,更离不开其“灵魂三宝”:酸柠檬、酸藠头和酸姜。

△ 图片来源:丫丫厨娘柠檬鸭 供图
丫丫厨娘柠檬鸭创始人梁芳利告诉红餐网,为确保出品品质,品牌长期与本地养殖户合作,从源头制定严格的饲养标准。她还提到,广西毗邻越南,柠檬等原料运输便利,加之本地腌酸文化深厚,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发酵风味体系。“但一到外地,即便能找到类似原料,也很难复刻出那种地道的酸香。”
瑶王府联合创始人郭艳秋也坦言:“供应链是品牌向外扩张的最大瓶颈。” 尤其是一些依赖特定风土、难以长途运输或标准化生产的山野时蔬、手工腌菜、发酵调味品,很难实现稳定供应。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食材,恰恰是决定一道菜“正不正宗”的关键。
为了保证口感,许多品牌不得不采取成本较高的“原产地直供”模式,比如8桂广西菜,坚持每周从南宁运腌制食材到深圳门店;大二街广西集市的芋蒙炒鸭,曾试过在当地采购芋蒙,却始终做不出正宗味,最后只能从广西县城直采。
这种“非本地食材不可”的特性,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可能因运输、储存问题影响口感,成了规模化扩张的“拦路虎”。
第三,支撑风味走出去的“系统性能力”,同样薄弱。
郭艳秋表示,广西菜难以走出广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支撑风味走出去的“系统性能力”。
比如缺乏成熟的品牌叙事能力和全国化运营人才梯队。风味的传播,除了产品本身,还需要一个强大、时尚的品牌故事作为载体,需要懂品牌、懂连锁、懂异地市场的人才去执行。
这就意味着,广西菜的全国化,不仅是一场口味的迁徙,更是一次组织能力的升级。它需要从“家族式管理”走向专业化运营,从“靠人带味”转向“靠体系复制”,建立起一套既能守住风味底线,又能适应异地市场的现代餐饮运营机制。
这些挑战,或许正是广西菜尚未真正“破局”的深层原因。
对比像湘菜这类高度标准化、极致效率的“快时尚”品牌,通过出品形式、氛围和服务实现溢价的“漂亮饭”,或许更适合当下广西菜的外拓,这不仅能缓解相对较高、产地直采的供应链成本,也更适合传播。
但漂亮饭背后,还有着重装修、重营销、重人工等一系列高成本挑战。无论如何,广西菜更需要的还是一套能真正实现复制的“系统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