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记煌开“焖小馆”,人均50元!要和“社区快餐”抢生意?
近日,黄记煌在上海静安区保德路推出全新店型——“黄记煌焖小馆”,这是该品牌20余年来的首次门店形象焕新。
新店一改往日“商场正餐”形象,转向“社区轻正餐”定位,围绕“一人食”与“2-4人轻聚会”场景进行全方位设计,展现出品牌对“焖”这一核心工艺的重新理解与市场拓展决心。
那么,此次新店与以往门店有何不同之处呢?
01 ■
首店落户“上海社区”,
百米空间主打“温暖烟火气”
“黄记煌焖小馆”首店选址上海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与必胜客及“食堂快餐”相邻,共同构成便民餐饮矩阵。
门店面积控制在100平米左右,相较于以往商场大店模式,更注重空间利用效率与社区亲和力。
店招以黄色锅具造型标志搭配白色“黄记煌 焖小馆”字样,门口玻璃上贴着“我们开业啦”“恭贺新店启航”等红色横幅,地面放置“生意兴隆”立牌,营造出传统老店开业的喜庆氛围。
店内以浅米色墙壁为主色调,搭配深棕色木质护墙板和浅棕色餐桌,辅以暖白色灯带照明,整体空间洋溢着街边老店的亲切感与烟火气。
座位配置以2-4人桌为主,同时兼顾单人用餐需求,精准匹配家庭聚餐与独食客群。
值得注意的是,门店门外单独开辟了外卖取餐窗口,使外卖员无需进店即可取餐,既提升了取餐效率,也为堂食顾客创造了不受打扰的用餐环境。
02 ■
产品做“减法”,
SKU精简至20+,
聚焦“焖”字核心
从菜单结构来看,“黄记煌焖小馆”清晰展现了“精简SKU、强化核心、融合创新”的产品策略。
整体SKU被精简至20余款,围绕“焖”这一核心工艺,形成了以招牌焖锅、融合焖菜、焖炒小锅为主力,搭配小食、汤品与饮品的完整产品矩阵。
融合焖菜将“焖”的入味优势与地方风味结合,推出花甲水晶粉、江西风味三杯鸡、川辣年糕虎皮凤爪、金汤渣渣牛肉巴沙鱼等五款融合菜,以此拓展口味边界,降低消费者尝鲜门槛。
焖炒小锅采用“先焖后炒”复合烹饪工艺,推出酸辣虫草花土豆丝、川辣肉末豆腐、双椒小炒牛肉等具有“快、香、下饭”特点的菜品,精准切入工作餐与单人餐场景。
经典焖锅延续“一锅多料”传统优势的同时进行轻量化改良,如“海捕大虾锅”在保留大虾主料基础上融入金针菇、肥牛卷等辅料;“黄金香炸大猪排锅”则融合猪排、鸡腿肉与巴沙鱼,丰富口感层次。
在细节处也体现创新巧思,如在酸辣土豆丝中加入虫草花、在金汤巴沙鱼中搭配渣渣牛肉等,有效提升菜品价值感与记忆点。
03 ■
客单价下探50元,
小份化设计攻占“社区刚需”
为适配社区餐饮的消费特性,黄记煌焖小馆所有产品均采用小份化与轻量化设计,客单价明显下探,50元左右即可满足一餐需求。
该门店通过三类路径实现小份化:
焖锅、焖炒类菜品通过缩小锅具容器实现减量降价;
对原价偏低的菜品如酸辣虫草花土豆丝、川辣肉末豆腐等,小份化后价格更为亲民;聚焦酸辣土豆丝、肉末豆腐等单人食用需求较高的“家常菜型”。
具体价格表现为:焖炒小锅单价普遍在20元左右,融合焖菜定价28-48元,小吃及饮品定价16-22元。
经典焖锅价格也大幅调整,如海捕大虾锅、黄金香炸大猪排锅、秘制飘香鸡翅锅均为98元,金汤酸辣肥牛锅为108元,相较以往动辄150-170元的客单价,门槛显著降低。
04 ■
黄记煌的“社区餐饮”能成吗?
黄记煌此次转型的核心动因,在于应对品牌在原有“正餐”赛道增长乏力的现实困境。
截至2024年,其全球门店总数约为600家,较2017年619家的峰值不增反降。
更值得关注的是,品牌在一线城市的门店占比仅为5.86%,而在三线城市的占比却高达26.23%,这种结构性失衡使其与主流消费趋势渐行渐远。
1、商业模式失灵:“重模式、高客单、低频次”的增长困局
问题的核心在于其商业模式的失灵。150-170元的客单价配合“大锅慢炖”的形态,形成了典型的“重模式、高客单、低频次”业务模型,这与当下餐饮市场主流的“轻量化、高性价比、高频消费”趋势形成强烈反差。
“焖小馆”的推出,标志着黄记煌从竞争激烈的“正餐”红海,转向更为广阔的“便餐”蓝海的战略决心。
通过将人均消费锚定在50-60元,品牌精准切入尚缺全国性连锁品牌的便餐市场。约100平米的小店模型,相比传统大店投资更轻、选址更灵活,为规模化复制奠定了基础。
2、技术基因传承:“无厨师”标准化基础上的效率革命
在产品层面,“焖小馆”并非简单的门店缩小版,而是在黄记煌“无厨师、无油烟”的标准化基因基础上,进行了关键性的技术升级。
这一基因可追溯至2004年品牌创立之初,其创始人基于家传菜肴的制作原理,开创了“三无理念”,通过量化食材配料和标准化操作流程,实现了中餐的工业化生产。
“焖炒”复合工艺融合了“焖”的入味优势与“炒”的锅气,既提升了菜品风味,又将出餐时间压缩至5-10分钟,精准匹配了便餐场景对速度的刚性需求。
这一创新不仅延续了黄记煌标准化的核心优势,更在效率上实现了重要突破。
3、理念闭环构建:“懒人经济”从B端到C端的全面落地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黄记煌创始人早在2004年就明确的"懒生意"核心理念的完美演绎。创始人直言:"无论做哪个品类、做几个品牌,都一定要符合公司的经营理念——懒,标准化,做减法。"
这一理念的实践历程令人印象深刻:
2004年,通过"无厨师"标准化解决运营端的"懒"
2017年,推出"一汁成菜"零售酱料,解决家庭烹饪端的"懒"
2024年,"焖小馆"通过社区化选址、精简SKU、亲民价格,解决生活端的"懒"
"焖小馆"通过社区化选址让消费者"懒得跑远",通过精简SKU与小份化设计让消费者"懒得纠结",通过焖炒工艺让消费者在"懒得等待"的同时享受现做锅气,再通过亲民价格让消费者"懒得算计"。
这标志着黄记煌的"懒人经济"理念完成了从B端运营到C端厨房再到生活方式的全链路闭环构建。
4、母体生态赋能:百胜中国“竹林根系”的系统支撑
而“焖小馆”得以快速推进的背后,离不开百胜中国“竹林生态”的系统性赋能。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曾将公司比作一片竹林,其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地下相互连接、资源共享的根系。
具体而言,百胜中国凭借其强大的供应链能力——通过灵活的采购政策和多元的供应商构成,实现了“拼出一只鸡”的战略,曾成功孵化超100个销售额过亿的爆款单品。
为“焖小馆”提供了高度标准化的产品与可控的成本结构。同时,AI智能补货、智慧预测等数字化工具也让门店运营更轻、更高效。
这场转型的本质,是黄记煌在百胜中国体系下的一次战略性重生。在百胜中国覆盖中国约1/3人口的基础上,通过“焖小馆”这样更灵活、更具性价比的店型,品牌有望进一步拓展市场边界,在激烈的餐饮市场竞争中开辟新的增长路径。
小结:
在餐饮市场存量竞争加剧的当下,黄记煌拥抱“社区餐饮”赛道,本质上是传统正餐品牌在增长焦虑下的主动求变。
从商场大店到社区小店,不仅是业态的转变,更是商业逻辑的重构——从“经营场地”到“经营人群”的深刻变革。
“焖小馆”通过空间重构、产品精简与价格下沉,试图在千亿社区餐饮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然而,从商场正餐到社区轻正餐的转变,意味着运营模式、成本结构与客群需求的全面重构。
这场转型能否成功,仍需市场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追求“极致性价比”的餐饮新周期中,黄记煌的探索为传统正餐品牌提供了宝贵的转型样本。
作者 | 小贝
出品 | 餐饮O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