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印力遇上泉州城建,十洲城如何以“非标”重构城市消费生态?
在城市更新进入深水区、商业地产寻求差异化破局的当下,“非标商业”已成为行业重要方向,但其“叫好不叫座”、培育周期长、客流转化难的痛点同样显著。
印力集团与泉州城建集团在泉州湾畔打造的“泉州·市井十洲城”,正试图通过一套前置运营与政企协同的组合拳,将在地文化基因与商业运营逻辑深度耦合,来回应这一行业共性难题。
它不仅是泉州滨海商业的“新物种”,更是专业运营商与本地国企联手,在城市更新下半场抛出的一份关于“非标商业如何生长于土地”的深度答卷。

解构“非标”基因
从“世遗+滨海”到“生活试验场”
在泉州湾入海口的千年商港遗址之上,一座名为“泉州·市井十洲城”的商业综合体正拔地而起。这个总占地200亩、商业体量达20万方的项目,被定位为“福建首个滨海非标商业街区”,计划于2026年9月揭开面纱。
作为泉州城建集团在泉州湾边重点打造的150万方东海中央活力区的先导标杆项目,其20万方商业体量并非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一场对“在地性与国际化共生”的系统性探索。通过空间、业态、内容等维度,打造一个“外向对话世界、内向扎根在地”的城市生活实验场。
//空间场景,闽南建筑美学的当代转译
泉州十洲城以建筑语言为纽带,将泉州海洋基因与闽南传统肌理转化为商业空间的独特记忆点。
项目采用闽南红砖、骑楼、出砖入石等传统元素,与现代极简设计结合,“层层退台”设计既保留泉州湾海景视野,呼应刺桐港海洋文化,又为商业店铺提供多元展示面。

在动线设计上,项目以“街、巷、院、场、台”为空间骨架,复刻泉州古城“不经意间的游逛惊喜”,让消费者在商业动线中自然感知在地空间文化,同时提升商业的可逛性。

//业态品牌,国际视野与在地深度的共生
在业态布局上,泉州十洲城所要构建的是“国际+在地”的张力。
通过“双中心+多组团”的业态结构,实现文化内容的商业转化与商业活力的文化加持。
其一,打造“泉州美食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将“世界美食之都”的城市名片转化为体验窗口,汇聚街巷风味与全球料理;
其二,与上海「回响之地」携手打造「十洲演艺中心」,引入福建规模最大的Live House、脱口秀剧场、垂直体系酒吧酒馆、复合社交空间等,打造青年文化磁场。

在此基础上,项目以滨江休闲、城市旗舰、刺桐生活、十洲体验、都市风尚、福建风物六大组团业态展开布局,呈现出「国际滨海休闲」、「潮流都市生活」与「活化在地风物」三大核心场景。

据悉,泉州十洲城项目已签约一批优质品牌入驻,如上海的“回响之地”、福州人气品牌“华记杂货铺”将开设泉州首店,以及本土知名品牌如“小红花livehome”、百年老字号“远芳”、米其林必比登推荐“忠记盐烧鸭”等均已签约或深度选址,品牌矩阵日趋完善。
//原创内容,持续生长的文化生态系统
非标商业的灵魂在于内容。复盘2025年至今,泉州十洲城所做的原创内容活动,可以看出,其是通过IP和社群打造多维联动的内容生态。
一是,自有文化IP打造。“福建风物集”作为项目的年度文化IP,将非标商业与在地文化创新融合,通过市集将品牌、项目与在地文化深度绑定,形成“商业引流-文化沉淀-品牌孵化”的闭环生态。
首届福建风物集齐聚全国70余家优质品牌,涵盖科技、潮玩、零售、餐饮等多元领域,不仅为品牌主理人提供了试水泉州市场的“试验场”,更成为测试东海片区客流潜力的“风向标”,吸引10万+人次参与,首场市集客流达到泉州核心商圈周末平均客流的150%。


二是,社群生态构建。举办“2025福建首届非标商业大会”,链接300+先锋主理人品牌;成立泉州滨海浪漫线商圈联盟,串联起上岸Sealand、东区野滩、渔人码头、蟳埔簪花里等沿线优质商圈资源,共建全时段的海边趣玩场;发起“十洲造物”品牌共创计划,联合品牌与设计师,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流通的生活设计。



总体而言,泉州十洲城的核心逻辑是:让文化成为商业的“独特性引擎”、让商业成为文化的“可持续载体”。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项目整体20万方的商业将分阶段落地:一期商业街区(2026年9月)、二期社区mall(2027年)、三期运动mall(2028年)、四期裙楼商业(2028年)、五期公园mall(2029年)。
这种“商业先行、配套跟进”的节奏,既能通过商业首期开业快速建立市场认知,又能通过后续业态升级持续释放价值。
更关键的是,其作为泉州城建150万方“蝴蝶湾商务中心”的商业引擎,与周边高端住区、超5A写字楼、国际会展中心形成“15分钟生活圈”。这种“市政资源+文旅IP+交通枢纽”的三维叠加,使其超越普通商业项目范畴,成为泉州“环湾城市”战略中连接古城文化与滨海经济的关键支点。

印力的“泉州解法”
提前锚定“价值沉淀期”
泉州十洲城的“非标”,从诞生之初就刻入了泉州的城市肌理。作印力前置运营的具体创新点,这是一场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创造的商业革新。
打破“先商业后文化”的传统逻辑,印力提前一年半便已介入运营,将培育期转化为“价值沉淀期”——通过提前锁定资源、激活流量、构建社群,从根源上解决非标商业“开业即遇冷”的痛点,实现文化与商业的“热开场”。
印力的前置运营并非单点动作,而是一套覆盖“招商-流量-社群-内容”的完整体系:
文化预热前置:2025年至今,已举办多场原创活动,涵盖品牌沙龙、市集活动、专业论坛等不同属性内容,让文化氛围先于商业开业形成,深度链接不同圈层社群,提前培育用户粘性。
品牌招商联动:将文化资源作为招商优势,提前锁定上海回响之地等国际品牌与本地品牌共生,避免开业后“空铺尴尬”或文化与商业脱节。
运营风险控制:通过前置运营降低培育期风险,如福州烟台山项目通过类似模式,开业即实现95%出租率,成为文商旅融合标杆,更是自发形成“主理人经济”生态,辐射全国文旅市场,便足以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
从福州烟台山到泉州十洲城,印力的前置运营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核心能力——在地化重构力、策展式内容力、生态化社群力。这一模式通过“提前布局、主动创造”,将非标商业的“高风险”转化为“高确定性”,成为独属于印力的非标方法论。
政企协同
在地根基与专业运营的平衡
实际上,泉州十洲城的底气,来自泉州城建集团与印力集团的强强联合——本土国企的实力背书,加上专业运营商的全国视野,形成了“在地根基+专业运营”的双保险。
从企业背景来看,泉州城建集团是泉州市资产规模最大的AAA信用等级国企,具备极强的资金筹措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这一资质直接奠定了项目的高起点。
在城市运营定位上,泉州城建集团以“城市运营+产业赋能”为核心战略,而非单纯的地产开发,这使其能从城市发展全局视角规划项目,而非局限于商业本身。

从城市维度来看,泉州城建集团通过150万方东海中央活力区的整体规划,为泉州十洲城提供了全方位的资源支撑。
大片区开发背书:项目是东海中央活力区的先导区域标杆,依托150万方的整体开发规模,获得了与市政配套、交通网络、文化设施的深度联动,避免了孤立商业项目的“孤岛效应”;
在地资源整合:作为本土国企,集团能深度链接泉州本地文化、政策、产业资源,确保项目的在地文化内容真实且权威,同时能为项目争取政策支持;
品质管控能力:集团具备成熟的城市更新与大型项目开发经验,能保障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建设的高品质落地。

从战略地位来看,泉州城建集团赋予项目城市更新与区域升级的战略使命。
项目承载着泉州“从古城保护走向滨海拓展”的城市升级方向,通过商业赋能激活泉州湾滨海区域,有望带动整个片区的商业价值与居住价值提升。

泉州城建集团的实力并非孤立发挥,而是与印力集团形成“在地深度+专业高度”的协同效应。
泉州城建集团的“在地深度”,解决了非标商业“扎根土地”的问题;印力集团的“专业高度”,带来全国性的商业视野与运营体系。这种“国企+专业运营商”的模式,不仅保障了项目的长期稳定性,或将成为泉州乃至福建非标商业的新范本,为后续更多城市更新项目提供参考。
写在最后
通过空间赋能、业态共生、运营持续、协同保障,让文化成为商业的“护城河”、商业成为文化的“放大器”,是泉州十洲城对“非标商业如何生长于土地”的解答。
泉州十洲城的实践,其价值不仅在于为当地增添一个商业地标,更在于它为行业提供了一种非标商业开发的新思路:即以“前置运营”主动创造价值,以“政企协同”深化在地根基。
这种模式能否经受住市场的长期检验,并成功跨越地域进行复制,将是印力及其同行者需要持续解答的命题。但毋庸置疑,它已经为城市更新下半场的商业创新,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观察的鲜活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