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无效商业内卷!这9个业态“新物种”吸金又留客!
在消费需求不断演变的时代,每一年都会涌现出新的商业热点,而2025年无疑将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机遇的年份。随着审美升级、个性化追求、社交属性增强以及体验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消费者的兴趣点正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从单一产品消费转向沉浸式体验,从传统零售转向多元融合的新商业模式。
在24小时便利店与共享办公楼的夹缝中,解压艺术馆正将焦虑转化为可触摸的装置,跨文化餐厅正在重构味觉的边界。这些业态不是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用空间语法创造着新的城市叙事——在效率至上的都市规则之外,留给人们的是触手可及的温暖与人文关怀。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商业不再是单向的供需关系,而是一场关于情感、文化和体验的共振。年轻一代,正在用文化混搭完成着自我身份的拼图实验。
01
体验经济与新兴户外活动的崛起
轻展览:跨界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商业空间正从单一的消费功能向更丰富的体验场景升级,轻展览业态的兴起正是这种趋势的缩影。
消费者的“探索欲”成为商业创新的关键,驱动他们主动进入商业场域,沉浸在策展式的空间叙事中。这种模式通过独特的视觉冲击、沉浸式的主题设计以及灵活的业态组合,打造了一种全新的消费生态。
“探索欲”是轻展览商业火爆的心理基础,类似于盲盒经济的运作逻辑,消费者渴望发现未知的内容,甚至对结果的不确定性感到兴奋。相比传统商业空间以商品为主导,轻展览业态强调“场”的魅力。通过场景化营造,它能够有效引导消费者游览动线,提高整体空间的流动性。例如,新加坡樟宜机场的“探索花园”运用大规模的生态景观,打造一个既是交通枢纽又是旅游目的地的商业空间,让旅客主动驻足,形成可观的附加消费。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空间的吸引力,同时打破了传统购物中心固有的动线模式,使商业空间更加多元和自由。
朝阳大悦城在4月至7月迎来业绩飙升,销售额同比增长18%,客流量同比提升12%,双双刷新开业以来的历史记录。其中,「蜡笔小新大电影巡礼·限时快闪店」一经亮相便掀起热潮,开业当天吸引超9万名顾客到场,让商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而沉浸式艺术展「Newmasus·爱的具象化」同样表现亮眼,首周门票销量突破4万张,不少观众不远千里从天津、山东、河北等地专程赶来打卡,展馆每日接待客流近2000人,成为这个夏天最受瞩目的打卡胜地之一。
此外,北京来福士携手BBC Studios,将风靡全球的动画IP 布鲁伊(Bluey) 首次带入中国线下,打造了一场持续数月的欢乐巡展。作为Bluey在国内的首秀,这场展览不仅让无数亲子家庭沉浸在温馨与趣味之中,也进一步丰富了商场的沉浸式体验,吸引了众多粉丝前来感受这只澳洲小蓝狗的独特魅力。
这类商业模式的核心逻辑正是不断引入新的展览内容,以短期快闪的方式创造周期性的消费热潮。数据显示,拥有策展型商业内容的购物中心,其社交媒体互动率比传统商业高出2-3倍,且每次展览更新都能带来至少15%~30%的客流增长。在这一趋势下,轻展览业态将持续推动城市商业、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未来的商业生态持续带来新的流量。
户外活动的持续火爆:滑雪、徒步、骑行等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跑步、骑行、滑雪、登山、露营、飞盘等户外运动的流行,使得商业综合体必须提供相应的运动空间,以吸引年轻人群体。尤其是新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更倾向于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消费不仅仅是购买商品,更是对健康与社交体验的投资。
2024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户外运动市场预计突破万亿元大关,各大城市纷纷加快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户外运动融入商业场景,以促进消费与社会健康发展。根据《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全国户外运动产业总产值已突破90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5万亿元。消费者的参与率也持续上升,其中露营市场增长尤为迅猛,同比增长率超过50%。
图源|行业报告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多个购物中心开始引入攀岩馆、滑板公园、城市露营地,甚至打造专业级的室内冲浪、滑雪模拟器等运动体验项目,使其成为城市新兴社交打卡地。越来越多的商业综合体开始将户外运动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例如开放式屋顶公园、运动步道、露天瑜伽区等,不仅提升商业体的休闲功能,也增强项目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成都光环购物公园充分融合了城市公园理念与商业空间的创新,打造集运动、社交、娱乐于一体的沉浸式城市运动乐园。公园内设有多元化的户外运动设施,包括专业级跑道、滑板区、儿童游乐设施等,满足不同运动爱好者的需求。
此外,购物公园在商业业态规划上引入了知名户外品牌及运动体验店,如骑行俱乐部、露营装备馆等,提供一站式运动装备采购及沉浸式体验。为了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互动感和社群氛围,成都光环购物公园定期举办各类户外运动活动,如极限运动挑战赛、徒步骑行、露营体验等,让消费者在城市中也能感受到户外运动的魅力。
与此同时,公园独特的自然景观设计,如水晶连廊及山地景观区,不仅提升了整体的空间美学,也为户外运动提供了更具沉浸感的环境。成都光环购物公园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将户外运动从单一的消费场景升级为全方位的生活方式体验,使其成为成都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聚集地,并为城市商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上海徐汇万科广场以“Urban Playground 都心玩乐聚落”为核心理念,打造融合运动、社交与潮流文化的都市游乐场。在近7万平方米的生态绿轴上,占地约5000平方米的“绿动聚落”配备了网球场、篮球场、小型足球场等专业运动设施,让不同年龄层的运动爱好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乐趣。依托这一空间,万科广场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户外运动、亲子游乐、潮流艺术等多元化社群活动,让人们在城市中心也能享受到自然和谐的户外生活方式,真正实现“运动+”的无限可能。
户外运动业态的火爆不仅是市场趋势的短期反应,而是城市商业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方向。在未来,购物中心的成功将更多依赖于如何营造高质量的场景体验,而户外运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突破口。
02
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升级
这届新奥莱,越来越不像奥莱
奥特莱斯这一业态近年来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特别是在中国,逐渐脱离了传统的“折扣购物中心”模式,转向了更加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这一转型,不仅仅是针对商品本身的调整,而是通过创新的业态和丰富的场景设计,提升整体消费体验,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
以2024年开业的奥莱项目为例,合肥杉杉奥莱在定位上深入挖掘“公园商业”和“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需求,吸引大量年轻家庭和活力中产消费者。引入超过200个品牌,其中包含大比例的安徽首店、区域首店和品牌旗舰店,并在运动品牌、奢侈品集合店等也成为了新兴消费趋势的代表。开业初期试营业约半个月,项目销售总额突破5000万元、总客流超60万人次,线上GMV破2600万元。
合肥杉杉奥莱采用开放式街区形态,11万平方米的空间设计保证了宽敞的步行体验,流畅的“8字”环绕动线让消费者能够无缝游逛。此外,项目采用自然生态设计理念,融入2万平方米的绿地,包括万平草坪广场、户外运动场、宠物友好区域等,形成兼具社交属性和自然景观的“生活绿洲”,让消费者在购物之余,享受户外休闲的乐趣。
图源|@合肥杉杉奥特莱斯
为强化“公园式商业”概念,合肥杉杉奥莱策划一系列主题活动,例如“春日公园碰头会”营造春季的治愈感,“读书不怕晚”夏日书会倡导文化氛围,开业期间的“杉海音乐节”则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如非遗游园体验、安徽黄梅戏等活动,让消费者在购物之外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消费者的互动性,也进一步强化了合肥杉杉奥莱的品牌调性,使其成为一个集购物、休闲、社交于一体的新型奥莱。
从“折扣购物中心”到“景区奥莱”,这一进化不仅顺应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为奥特莱斯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引入多元化业态、精心打造景区化场景和加强品牌效应,奥特莱斯业态在未来有望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购物与娱乐融合的新型商业形态。
03
情感共鸣与自我表达的崛起
水晶热潮与“能量”属性
近年来,水晶作为时尚和情感表达的载体,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消费品类。水晶不仅因其独特的外观吸引消费者,还因其“能量”属性和玄学背景,成为年轻人缓解焦虑和压力的工具。
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疗愈经济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泛心理健康服务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34.5%,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助推作用也不可忽视,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的水晶相关话题热度高企,其中“水晶”在抖音的播放量达到30.4亿次,在小红书的浏览量也达到了23.4亿次,明星带货更进一步推高了市场热度。
2025年,水晶继续扩展市场份额,并成为“悦己消费”和“情绪消费”的重要代表。水晶的流行不仅仅是因为其外观,更是由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故事。通过与特定文化场所、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的结合,水晶成为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情感认同的媒介。商业通过“造梦”营销策略,利用疗愈悦己业态的能量疗愈属性,成功吸引年轻消费者,塑造独特价值和情感共鸣。
明星和网红的助推,使水晶产品在直播电商领域创造了惊人的销售数据。艺人徐艺洋在12月10日的直播中,累计销售额达100万—250万元,粉水晶手串销量突破2500条,高端产品也几乎售罄。伊能静12月20日的直播中,一款售价228元的白水晶手串销量达到2691件,预估销售额达61.35万元。此外,MCN机构也纷纷入局,像“交个朋友”这样的直播机构在短短30天内就举办了多场水晶专场直播,进一步推动水晶手串市场的商业化进程。
不同颜色的水晶被赋予了各式各样的美好寓意,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期许——粉水晶象征桃花运,黄水晶寓意财源滚滚。水晶俨然成为一座现代版的“许愿池”,承载着年轻人五花八门的心愿,只要佩戴得当,事业、爱情、财富便能“如愿以偿”。甚至在社交平台上,“梵克雅宝招财”“Tiffany克领导”“西太后助考”这些看似离奇的玄学标签,也屡屡掀起热议。其背后,无不映射出商家对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精准拿捏,以营销包装赋予商品更强的情感附加值,让水晶不仅仅是饰品,更成为寄托希望的“心灵符号”。
抽象艺术与抽象营销的兴起
“抽象营销”本质上是对传统营销思维的颠覆,它依赖于出人意料的创意表达,将幽默、讽刺、荒诞等元素融入商业推广,以突破消费者的刻板认知。这种反常规的表达方式,能够瞬间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并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引发广泛讨论。在过去半年内,小红书平台上关于“抽象”相关的笔记数量已达到879万+篇,总互动量高达3916.59万次,涵盖美妆、美食、家居、数码等多个消费赛道。
其中“痛文化”趋势的崛起不仅源于二次元文化的影响力扩张,更是年轻消费者消费心理与社会环境变迁的体现。上海静安大悦城因二次元属性被称为“痛城”,Dairy Queen的“痛店”联名活动吸引了大量打卡者,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空间与二次元文化的深度融合。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chiikawa主题快闪店在静安大悦城的首日销售额高达268万元,39天内销售总额更是达到2610万元,充分体现了这一文化带来的经济价值。
“抽象营销业态”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更体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上。许多年轻消费者不再追求物质产品的实用性,而是转向精神疗愈型消费。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正在引入艺术展览、沉浸式互动装置,甚至是“无逻辑但有趣”的主题空间,以营造类似“抽象营销”的沉浸式消费体验。对于商业地产、零售业态而言,不仅要迎合年轻人的“发疯”文化,更需要从深层次的社会心理需求出发,打造能够真正承载用户情绪的场景。
陪伴经济与养成体验
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和生活成本上升的当下,Z世代群体的孤独感愈发明显,由此催生出庞大的“孤独经济”。商业综合体顺应这一趋势,开始布局“陪伴型业态”,以社交属性、沉浸式体验、文化氛围等方式构建人与人、人与场的连接,成为当下商业体的新爆点。
棉花娃娃作为一个新兴的消费趋势,不仅通过其可爱外形和情感投射吸引了大量年轻女性,还在社交平台上引发极大的讨论与分享。根据微店的数据显示,棉花娃娃的线上交易规模已经突破了10亿元人民币,且线上用户数量达到百万级别。小红书平台上关于棉花娃娃的笔记已超过340万篇,相关商品链接超过45万条,抖音上的话题讨论量也高达80亿次。这一现象反映了棉花娃娃从线上社交平台到实体市场的逐步扩展,成功吸引了年轻人对陪伴型消费的兴趣。
Jellycat CAFÉ推出的限时体验店,不售卖真实咖啡,而是出售做成咖啡形象的毛绒玩具,其销售模式甚至模拟了咖啡店的服务流程,为消费者提供一种沉浸式体验。
图源|Jellycat
年轻人通过与玩具的互动建立情感连接,棉花娃娃、卡牌等已成为社交货币,帮助他们在小众圈层中找到归属感。这种无生命玩具逐渐承接传统宠物角色,为年轻人提供情感慰藉,成为情绪消费的一部分。
2024年中国潮玩市场的规模已达到764亿元,并预计在2026年将达到110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这些品类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对娱乐和互动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强了情绪价值的传播。
非遗业态
伴随着文化自信的崛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不断增强,形成了一股全新的消费风潮。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服饰上,如汉服、马面裙、旗袍等传统穿搭的广泛流行,也渗透到更广泛的消费领域,尤其是非遗文化和古建游等方面的迅速兴起。
2025年春节期间,非遗元素的爆发式增长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和参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催生了“非遗版春节”,这成为了年初消费热潮的核心。根据飞猪的数据,2025年春节期间,涉及非遗景点和体验的“非遗游”热度较去年增长了40%。尤其是像潮汕英歌舞、川剧变脸等传统民俗表演的发扬地,不仅通过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获得了大量关注,还吸引了大量游客亲自前往体验。
非遗项目与民俗活动的结合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例如,打铁花表演成了多个景点吸引游客的“杀手锏”,在夜空中闪烁的火树银花为游客带来了震撼的视觉冲击。与此同时,簪花作为福建浔埔的传统民俗活动,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走出本地,成为全国各地景点的新亮点,为游客带来独具特色的文化享受。
重庆IFS推出的“流光幻影 Where Heritage Shines”非遗花灯艺术展,展现了全国最大的新中式秀山花灯,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费者的参与。数据显示,重庆十八梯等非遗景区春节期间的客流量累计达128万人次,进一步证明了非遗文化在商业场景中的巨大吸引力。
古建筑游同样成为了这一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山西古建为代表的传统建筑,因其在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出现,吸引大量年轻人自发前往,体验和探索中国历史建筑的魅力。
春节期间上映的国产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消费,据网络平台数据,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100亿电影,暂列全球电影票房榜第8名,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1位。通过这种消费行为,年轻人不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展现了他们愿意为传承和创新的文化产品付费,进一步推动了以国风为核心的消费趋势。
随着这一趋势的持续发酵,非遗文化有望在未来的商业生态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推动商业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力量。
04
多元化与综合化的新业态
国货美妆的继续崛起
随着年轻消费者对于国货的认同感增强,国货美妆品牌在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年轻消费者中,国产美妆因其品质和文化共鸣而逐步赢得市场。
国货美妆产品注重个性化、天然成分以及文化归属感。2025年首月,抖音平台发布了最新的美妆销售数据。数据显示,该月美妆产品的总销售额达到了100亿至250亿元,较上月微增0.27%,与去年同期相比则大幅增长了22.67%。在1月2日至1月22日的抖音年货节促销活动中,近80%的销售额被贡献,成为推动1月销售增长的主要动力。值得注意的是,销售榜单的前三位均被国内品牌占据,其中谷雨品牌表现突出,跃升10位至第二位。
图源|美妆网
国货美妆业态在近年来的崛起,尤其是在2024年掀起的“线下首店潮”,标志着这一行业从早期的线上驱动阶段,逐步转向以线下门店为核心的综合商业模式。
这一潮流的背后,反映出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深刻变化:不仅是追求销售增长,更是通过线下体验加深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同时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市场渗透率。
2025年初,东京银座的GINZA SIX购物中心开设了花西子首家海外旗舰店,成为银座地区首家中国彩妆品牌旗舰店。这一举措不仅象征着花西子国际化战略的成功迈出关键一步,更显示了其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高端商业地标的重要性。银座作为东京乃至全球商业象征,汇聚了如Dior、Chanel等国际大牌,而花西子的进驻,标志着国货美妆品牌在全球高端市场的崭露头角。
此外,完美日记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快速打入东南亚市场,而后进军北美,迅速受到当地消费者的喜爱。花知晓则通过与美国著名歌手Lana Del Rey的合作,提升知名度,成功在欧美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国货美妆不仅仅依赖传统的线下和线上销售模式,而是通过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展示中国特色与创新,推动整个美妆行业的深度变革。
多元化和综合化的餐饮业态
融合餐饮业态正在成为市场的新风口,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餐饮行业的界限,将不同地域文化、烹饪技艺、场景体验以及多元消费模式相结合,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菜品的创新上,还涉及空间设计、消费方式和情感连接,从而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餐饮体验。
西岸梦中心的BLOOMARKET是一个典型的融合餐饮业态代表,其通过滨水景观、市集氛围和多元业态的融合,构建了一个高话题度的餐饮社交场域。
传统的美食市集往往以单一的餐饮摊位为主,而BLOOMARKET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生活方式零售、宠物友好空间、艺术快闪店等多种元素,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具有社交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
复合经营的模式提升了整体商业吸引力。例如,BLOOMARKET内部设有东、西两个区域,涵盖30+自营餐饮品牌,同时融合零售店铺、酒吧、骑行友好空间等不同商业形态。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也通过不同场景的交叉互通,提高了用户的停留时长和消费频次。尤其在当前商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单纯依靠美食吸引流量已经难以支撑长久的商业活力,而多业态融合则让空间具备更强的社交属性和复购动力。
而餐饮业态的另一大趋势,是对地方特色菜系的深入挖掘,并通过社交化运营模式实现差异化竞争。
BLOOMARKET的核心之一,就是围绕云贵菜系展开布局。云贵菜凭借独特的酸辣口感和丰富的食材搭配,在近几年迅速崛起,成为国内餐饮市场的“黑马”。并进一步将云贵菜与Bistro(小酒馆)形式结合,使传统地方菜适配当代年轻人的社交需求,这种形式上的创新也提升了餐饮场景的吸引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全国云贵菜门店总数已超过4万家,占全国中式正餐门店总数的3.1%,在各大菜系中排名第十,而华东地区已成为其第二大市场。
随着消费者对餐饮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未来市场将进一步向“餐饮+社交+文化”模式演进。无论是通过跨界合作,还是引入新型数字化运营工具,亦或是探索更多元的地方特色菜系,融合餐饮业态的发展仍然充满想象空间。
05
结语
在2025年,年轻消费者将更加注重自我表达、情感价值和文化归属感,促使一系列业态的兴起。这些业态不仅满足了个性化和社交化的需求,更与消费者的情感、心理和生活方式紧密契合。商业要深刻洞察这些变化,及时调整策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在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融合文化、娱乐和情感体验的商业模式,同时,消费者对于“无形资产”——如情感、体验和认同的追求将进一步推动这些业态的持续火热。
编辑 | 和桥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