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公司 > 深度 > 正文

1949-2005:追溯福州从商业初显到百货盛行的“进化”

————70年城市商业变迁史系列报道

赢商网福建站 郑小清
摘要:正值中国成立70年之际,赢商网特整理了大量珍贵资料,与行业同仁共同回顾福州城市商业70年来的历史变迁。

编者按: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年历史节点,赢商网全国19城大联动,特别推出《70年城市商业变迁史》大型专题策划,回溯过往70年城市与商业发展脉络,以史为鉴,探路商业与城市结合的更多可能性,最终将汇集成册。

福州,一座拥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在宋代因太守张伯玉在城区遍植榕树而赢得“榕城”之名。作为福建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座古城,福州自然留下众多时代变迁的故事与印记。

将目光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后,70年间,福州持续蜕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过去的2018年,GDP从1949年的1.26亿元增长到7857亿元,工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0.84亿元增长到9968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950年的188万元增长到1118亿元。

如今的福州,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新零售之都初具雏形;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可以说,福州的城市发展正现欣欣向荣的良好势态。

正值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赢商网特整理了大量珍贵资料,与行业同仁共同回顾福州城市商业70年来的历史变迁。

福州解放初期(1949-1958)

八一七路上商业繁荣初显

1949年8月17日,是值得所有福州人都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解放军部队从万寿桥起,沿着中亭路、小桥路、横山路、吉新路、茶亭路、福德路、斗门路、中正路由南向北进入福州。自此,在众多人的期盼中,福州正式宣告解放。

次年8月,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将一年前解放军开赴市区所走过的沿线道路统一改名为“八一七路”,万寿桥也正式更名为“解放大桥”。自此,北起鼓楼、南至解放大桥,全长5115米的八一七路也成为福州城市的中轴线,不仅见证了福州的解放与新生,也是福州重要的商业集中地带,东街口、南门兜、茶亭街、中亭街等位于该中轴线上。

作为福州早期的繁华街道之一,中亭街于民国起,就已汇聚百货行、国药行、钱庄、茶庄、典当铺、南北京果行、金银珠宝行、钟表行、戏院、餐馆、诊所、服装店、糕饼糖果店等各行各业。1950年,中亭街所处之地被改为八一七南路,除鱼市迁移他处,中亭街仍以百货、京果为主,是商家顾客的首选之地。尤其逢年过节,中亭街更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彼时,毗邻于中亭街的台江路上,除了天花戏院、台江影剧院等著名的剧院外,始建于1951年的台江百货大楼也落地于此,这也是福州最早成立的老字号国有商业企业。3层高的建筑里涵盖日用百货、五金交电、文化用品等6万多种商品,不仅是福州本地的商业交易厂商,即使外地人来福州,都得专门来逛趟台江百货。

到了1957年,福州东街口百货商店的开业更是为八一七路上的商业锦上添花。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个福建省最大的百货商店内,日用品、食品、针织用品、文化用品、运动器材等货品一应俱全,极大地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

图片来源:东百集团官网

经济发展停滞(1959年-1978年)

福州商业在困境中发展缓慢

城市扩容无疑是一个城市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1958年至1960年期间,福州城区内南北走向的包括六一路、五四路、五一路主干道,及东西走向的东街与东大路主干道相继建成通车,福州市区范围得以扩大。

但就经济社会发展来看,1960年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却陷入了极度苦难和停滞的境地,为期三年的困难时期由此开始。相关数据显示,196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较1960年下降30.5%,财政收入下降22.1%;工业总产值下降55.9%;农业总产值下降2.7%。

直至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提出,福州市政府开始有计划地调整农、轻、重的发展比例及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农业,充实商业、交通等薄弱部门,使得轻工业与重工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渐趋协调,全市城乡经济较快得到恢复。196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6.21亿元,是1957年的1.27倍。

然而经过短暂的复苏,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又让福州经济社会发展陷入濒临崩溃的境地。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帮”,解决了一些文革中遗留的问题,但“左倾”政策仍然发挥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扭转。

而在商业方面,东街口百货商店于1978年将原来的3层楼扩至5层楼,经营的商品也进一步得到扩充,全方位覆盖福州市民衣食住行的日常所需。

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1989年)

商业市场借得春风好扬帆

80年代起,借改革开放的春风,福州的商业发展开始逐步发展,包括福州第一家民营书店——潘秋书店、福建第一家西式餐厅——上海西餐厅、福州第一家川菜馆——重庆酒家、福州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温泉大饭店等相继开始在福州落地。

其中,上海西餐厅就开在东街口,是当时福州人“最潮”的请客吃饭的场所。在这里购买蛋糕和西点的消费者都凭粮票,许多人在这里学会了使用刀叉,第一次尝到了奶油蛋糕的味道。

图片来源:影像福州

尤其到1984年,福州成为国务院公布的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的一员,这对福州对外经济贸易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数据显示,1987年,福州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额达5.99亿元,自营出口3961万美元,利用外资3464万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一时代,逛台江路上的华联商厦也算是时髦之事。华联商厦开业于1985年,占地面积8.15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由原国家商业部投资数千万元建成,集商场、娱乐、客房、写字楼于一体。这不仅是全省最大的商业楼,安在商厦内的电扶梯也是福州最早引进的。

彼时逛街的首选之处还数东街口,这里已成为福州最著名的商业中心。被视为承载福州人记忆的东街口天桥也修建于1985年,这是福州第一座人行天桥。次年,福建成为全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福州东百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这也为后来东百集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片来源:影像福州

除此之外,成立于1989年的台江农贸市场也是当时的人流聚集地之一,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室内农贸市场,被誉为“八闽首集”,食品、水产、服饰一应俱全。直至2000年,台江农贸市场将农副产品、水产等整体迁移,市场转型成为服装类市场,也依然相当繁荣。

百货时代开启(1990年-2005年)

东街口商圈占据“一哥”地位

20世纪末21世纪初,福州的百货业态开始蓬勃发展:

·1992年三福百货的前身“融新百货”成立,到1994年三福百货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主营男女休闲服装、精饰品、化妆品、鞋帽、箱包、家居等;

·1995年新华都百货在东街口开业,这是新华都在福州开出的首家百货商场;

图片来源:网络

·2002年,大洋百货集团有限公司在东街口商圈设立其在全国的第一家分店——大洋百货,经营面积约3.2万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新华都百货东街店、大洋百货东街店、东百东街店、东方百货四大百货成为主力军,推动东街口成为当时福州的第一大商圈,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占据商业“一哥”的地位。

同时期,洋品牌开始在福州市场扎根。1994年东街口肯德基店开业,这不仅是福州第一家肯德基餐厅,也是福建首家;而早在半年前,台江华联商厦旁开出福州第一家麦当劳,相关报道指出,麦当劳开业当天免费赠送200个汉堡,还送“玩具”,成功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不过该门店在2003年就闭店了。

图片来源:网络

一方面是东街口商圈的愈发繁荣,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时期每年向国家缴税300多万元,并获得了“中华老字号”的金子招牌的台江百货大楼,却因管理体制出现问题,债务负担重,2000年出现亏损,2003年倒闭。

曾经繁荣一时的中亭街也在90年代中后期慢慢偏向销售中低档商品。直至1999年,利嘉实业(福建)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6.8亿元人民币,对中亭街进行改造开发,2002年总建筑面积为66万平方米的“利嘉商城”开业,不过福州人仍习惯称之为“中亭街”。

而在台江商圈的另一核心点,比邻华联商厦,背对榕城古街和台江农贸市场的元洪城购物广场(现东百优品城)于1999年开业,并于2000年10月在其广场前建成福州第一条步行街,台江商圈开始愈发成熟。

大型商超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成立于1995年10月的华榕超市集团,是一家股份制企业,1996年初,首批8家连锁店在福州开张。1999年底,位于五四路上的新华都购物广场开业。到2001年,西洪路上开了一家永辉超市,号称“福州第一个大型生鲜超市”。也就是于2001年开始,沃尔玛、家乐福等“洋超市”开始在市区落脚,山姆会员店、麦德龙等会员制仓储式超市陆续入驻。后来,福州市民又迎来了乐购、大润发等连锁超市。

结语:90年代,福州百货盛行,整座城市内的商业以东街口商圈和台江商圈为首,彼时商业市场流行的“一条扁担挑两个箩筐”,指的便是八一七路连接着东街口商圈和台江商圈。而到2006年之后,福州购物中心时代开启,外来巨头抢滩,商业市场又呈现出另一方景象。赢商网福建站将针对2006年之后的福州商业推出后续报道,敬请关注。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用于文中旨在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591-83303697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