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开海鲜主题店,海底捞这次还是“瞎折腾”吗?
作者 | 道哥
来源 | 《什么值得加盟》
海底捞又开始折腾了。
11月7日,海底捞在其官方微博和小红书账号宣布,海底捞首家海鲜特色火锅正式落地青岛。据了解,海鲜主题店位于青岛李沧万达广场,主打各类海鲜产品。
这次会怎样?
海底捞“瞎折腾”
在餐饮业,最能瞎折腾的,除了西贝,还有海底捞。
西贝在过去的几年里,递进式地孵化了西贝燕麦面、麦香村、超级肉夹馍、西贝酸奶屋、弓长张、贾国龙功夫菜等多个品牌。
在这些品牌孵化中,西贝上马一个,全力投入,实验跑不通再孵化下一个。
海底捞不一样,几乎同一时间,上马了一批副牌。
(海底捞旗下部分品牌)
2020年12月,海底捞在北京、成都、郑州、西安等地推出“十八汆”“捞派有面儿”“佰麸私房面”“新秦派面馆”“饭饭林”“秦小贤”、“乔乔的粉”等7个副牌。这批品牌的客单价集中在10几元。
当时,这七个品牌,被戏称为“七个葫芦娃”。
有文章称“先捞面,再嗦粉,重兵粉面赛道,半年孵化7个快餐子品牌,在构建第二增长曲线的路上,微笑的海底捞开启了狼性模式,这让刚刚经历疫情重挫的餐饮人,再次紧张起来。”
还有声音认为,海底捞凭借供应链优势,可以大杀四方。
“这些品牌背后都有同一套供应链系统支撑,以及同一套方法论支持。一样的全自动点餐、半自动后厨,不一样的粉面、不一样的浇头,但背后是一样的逻辑:操作简单、出餐迅速、标准化程度高。”
当时还有人担心,海底捞将击溃一批中小餐馆。
中年烦恼
但是,几个月之后,海底捞的副牌都相继关掉了。
比如对标姐弟俩土豆粉的副牌“乔乔的粉”,在郑州A级购物中心正弘城店正式撤店。这个出身豪门的土豆粉品牌,只存活了不足10个月。
为什么关掉这批孵化的品牌?
从“投入产出比”来说,海底捞的运营成本过高,而客单价过低,入不敷出,商业逻辑就不成立,撤店是早晚的事。
以乔乔的粉正弘城店为例,其采取的是低价竞争策略,核心产品土豆粉定价都是10元左右,但选址偏偏选在了郑州商业租金最贵的正弘城负一楼。
这意味着,即使其客流呈现出天天排队的火热,但还是避免不了入不敷出的结局。(假设海底捞把这些“10元店”开到写字楼下,很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
不过,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却对此非常淡然。
“我有很大的野心,我从24岁创办海底捞到现在,我的心还没死,我还想折腾。开个面馆尝试,投资20-30万,失败了又怎么样呢?”
但是,这种豪气,不仅是张勇的野心,也是企业的“中年烦恼”所迫使。
西贝成立于2001年,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这些企业走到“中年”,都需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烦恼。因为品牌老化,不可避免。
打破统一才是王道
海底捞试水“10元店”不可行,那么海鲜火锅可以吗?
别用什么定位理论来衡量,你从“投入产出比”这个基本原则,一看就一目了然了。
比如,同样是海底捞孵化的品牌,那7个都关店了,唯独“苗师兄”已经开出了5家店(1家尚未营业)。其客单价在43~54元之间。(海底捞多个副牌关店,为何苗师兄成为一匹黑马?)
因此,这次海底捞做海鲜火锅,从“投入产出比”来说是可行的。难点在于,不要用一两家店去评测可行性,而是要先坚持开出四五家店,再看效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海底捞在品牌形象上,存在老化。
规模化之后,仍然不做品牌营销,给护城河留下缺口。
其次,规模化之后需要构建个性化。
这其中,值得学习借鉴的是肯德基。屈翠容担任CEO之后,就是打破肯德基的全国统一,将门店分为社区店、购物中心店、交通枢纽店等店型。
打破店型统一之后,就是针对不同客群进行消费场景升级。
比如社区店,肯德基定位为消费者的“好邻居”:门店增加了图书角;菜单上增加了下午茶。
再看海底捞,千篇一律,没有新鲜感,更拖累了品牌的活力。
第三点,海底捞应该有计划的推出一批主题店。
比如丝路文创店
比如未来主题店。
比如大学生示范店等等。
道哥认为,海底捞需要构建自己的城堡,为品牌装入更多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更坚挺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