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宵顶流小龙虾,今年价格“打骨折”
作者|半仙大叔
餐观局出品
01
兄弟们,夏天到了!
又到了蹲在路边大排档,左手啤酒右手小龙虾,和兄弟吹牛的季节。
但今年你们发现没,小龙虾好像有点不对劲。
以前点一盆虾得花两张红票子,现在99元能买6斤,老板还送你两罐可乐,简直了。
这哪儿是卖小龙虾啊,这是小龙虾在给人类“磕头谢罪”:“求求你们吃我吧,再不吃我家虾农要去隔壁鱼塘打工了!”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现在小龙虾的价格走势像极了大A股,断崖式下跌,毫无征兆。
杭州水产市场的数据堪称“虾仁猪心”。
三月初还卖40元/斤的中规格小龙虾,现在直接跌到17元,跌幅超过50%。
电商平台更狠,四月中青虾从37元/斤腰斩到15.5元,相当于你买一斤虾,老板还倒贴你三杯奶茶钱。
虾农们现在的状态就是:每天蹲在虾塘边,看着一池活蹦乱跳的虾发愁——卖吧,血亏;不卖吧,虾还得天天吃饲料,越养越亏。
有虾农边捞虾边抹眼泪:“早知道当初听我妈的话去考公务员,也不至于现在对着虾哭。”
但矛盾的是,虾价崩成这样,消费者还嫌贵。
你去路边摊看看,99元5斤的小龙虾套餐卖得飞起,羊毛党们一边剥虾一边吐槽:“这虾要是再大点再便宜点,我能吃到老板破产。”
更绝的是,小龙虾日销量从1万斤猛涨到10万斤,但钱根本没流到虾农和餐馆手里。这就好比一场接力赛,虾农负责拼命养虾,餐馆负责拼命卖虾,最后钱全进了中间商的口袋,他俩成了“纯纯大冤种”。
02
你们以为小龙虾天生就是夜宵界的扛把子?
错了!这玩意儿刚到中国时,地位比村口的土狗还低。
上世纪20年代,小龙虾跟着日本商船“偷渡”到中国,本来是给牛蛙当饲料的。那时候的中国人根本看不上它:“这玩意儿壳比肉厚,剥半小时就吃一嘴调料,傻子才吃它。”
就连长江边的农民捞到它,都直接扔去喂鸭子,主打一个“废物利用”。
直到1983年,中科院的戴爱云教授一拍桌子:“这虾繁殖快、好养活,能赚钱!”湖北和江苏的农民才开始在稻田里养虾。
但那时候小龙虾还是“弟弟”,真正让它逆袭的,是两个民间高手。
湖北潜江的大排档老板李代军,发明了油焖大虾,辣得人直冒汗,越辣越想吃;江苏盱眙的调料店老板许建忠,鼓捣出十三香小龙虾,香得人能把手指头嘬秃噜皮。
这俩口味一出来,小龙虾直接“杀疯了”,全国吃货为了“谁才是正宗原产地”吵得不可开交,比饭圈撕逼还热闹。
再加上养殖技术开挂:湖北农民搞出“虾稻连作”,一亩地多赚5000块;科学家发明人工诱导繁殖技术,让小龙虾“量产宝宝”,湖北潜江一个育苗基地年产虾苗10亿尾,直接占据全球60%的市场份额(数据来源:潜江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报)。
2010年后,互联网平台崛起,小龙虾成了“夜宵顶流”。北京簋街的胡大饭馆,一天卖出7万只虾,食客排队3小时就为了吃一口虾尾。
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晚上8点到10点,外卖平台70%的订单都是小龙虾,配着啤酒可乐,堪称“深夜快乐套餐”。
资本一看这架势,疯狂砸钱。
2016年全国冒出10万家小龙虾店,什么“大虾来了”“虾烤”之类的品牌,随便融资就是几个亿。
那时候开小龙虾店有多赚钱?麻辣诱惑创始人韩东曾说,40平米外卖小店,一天能卖20多万。钱来得比暴雨还快。
03
但老话说得好:“人红是非多,虾红价格崩。”
2024年,小龙虾产业突然来了个“急刹车”,直接从巅峰跌到谷底。
首先是“内卷太狠”。以前卖小龙虾的就那几家店,现在倒好,烧烤店、湘菜馆、火锅店全来掺一脚。
路边烧烤摊推出99元6斤还送配菜的套餐,把小龙虾当“引流工具”。
你以为老板在卖虾?不,他在卖烤串,虾只是“买一送一”的赠品。
坚持品质的高端店更惨。武汉肥肥虾庄,用8钱(约40克)以上的活虾,每斤收购价比市场价高5-7元,每天要消耗25吨虾,就为了让顾客吃到“肉质Q弹”的虾。
但他们家一份团购套餐近500元,隔壁大排档同规格只要200块,消费者转头就去了大排档,留下肥肥虾庄在风中凌乱:“我这虾都是坐飞机来的,咋就卖不过路边摊?”
这就是“中间层塌陷”——高端店靠品牌硬撑,低端店靠价格血拼,中间那些不上不下的店,夹在中间“两面受气”,只能关门大吉。
其次是“预制菜背刺”。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懒,不想出门剥虾,就买预制菜回家吃。安井食品、国联水产这些大厂,把小龙虾做成预制菜,什么麻辣小龙虾、蒜香龙虾尾,微波炉叮一下就能吃,价格还比餐馆便宜一半。
消费者直呼:“在家躺着吃虾,不香吗?”
这可苦了实体餐馆,本来就被房租、人工压得喘不过气,现在又被预制菜抢生意,简直是“雪上加霜”。
数据显示,2023年小龙虾企业注销吊销量达1690家,创五年新高。
无数餐馆老板哭着说:“早知道当初去卖预制菜,也不至于亏得连裤衩都没了。”
04
问题来了:虾价崩成这样,消费者觉得便宜,虾农和餐馆亏得要死,钱到底被谁赚走了?
答案很现实:赚大钱的,永远是站在产业链顶端的“中间商”和“资本”。
养殖户承担着自然灾害的风险,夏天暴雨冲垮虾塘,冬天寒潮冻死虾苗,辛辛苦苦干一年,一场天灾全赔光。
餐馆老板顶着高房租、高人工的压力,还要和同行打价格战,赚的都是“辛苦钱”。
而大型加工企业和电商平台,掌握着渠道和资本,不管虾价涨跌,他们都能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流程赚钱。
举个例子:虾农卖虾只能拿“成本价”,加工企业把虾做成预制菜,溢价几倍卖出去,电商平台搞“99元6斤”的促销,看似便宜,其实他们从养殖户手里拿货的价格更低,中间的差价全进了自己口袋。
这就好比一场斗地主,虾农和餐馆是“农民”,辛辛苦苦干半天,最后被“地主”(中间商)和“资本家”联手收割。
05
但活人不能被尿憋死,虾农和餐馆们也在想办法自救。
江苏盱眙的养殖户,开始搞“龙虾+螃蟹”混养,把部分虾塘改养大闸蟹——小龙虾价格坐过山车,大闸蟹价格相对稳定,算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湖北的虾农更绝,直接搞“虾稻+旅游”,把虾塘变成旅游景点,游客来了既能钓虾、吃虾,还能体验农家乐,一份虾赚三份钱。
餐馆老板们也在“跨界求生”。
武汉肥肥虾庄,在菜单里加了湖北菜、牛蛙火锅;成都豪虾传,引入了甲鱼、烤鱼;就连预制菜企业,都在研发小龙虾披萨、龙虾拌面。
反正不能吊死在“小龙虾”这一棵树上,多搞几个品类,总有一个能赚钱。
其实小龙虾的困境,早就不是个例。前几年的阳光玫瑰葡萄、网红奶茶,现在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资本来了,大家一哄而上;资本走了,留下一地鸡毛。
这背后的本质是:任何一个行业,当它变成“快钱游戏”时,必然会经历“暴涨到暴跌”的周期。小龙虾靠口味和营销爆红,但缺乏核心壁垒,一旦产能过剩,价格战就不可避免。
但换个角度想,这未必是坏事。当野蛮生长的红利期结束,剩下的玩家才会真正沉下心来做品质、做品牌。就像肥肥虾庄,虽然贵,但靠“真材实料”留住了一批忠实顾客。
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小龙虾的故事,其实是每个行业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