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补贴大战愈演愈烈,餐饮人集体喊停
“请立即停止!”
中国烹饪协会、连锁经营协会接连发声,遵义等地商会联合呼吁,嘉和一品等企业创始人公开喊话......
这场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终于迎来行业最强烈的反对。
2025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下滑,极端补贴被指为重要诱因。从“满25减21”到“0元购”,中小商家陷入“不参与无流量、参与则亏损”的困局:南昌蜜雪冰城每单亏1.2元,河南螺蛳粉店爆单后每单毛利仅0.49元,遵义米粉店月亏2万关店……
为何受伤的总是中小商家?餐饮人该如何破局?今天我们拆解这场关乎百万人生存的“生死战”。
01
餐饮协会、企业老板
齐发声:“请立即停止!”
随着外卖平台发起的即时零售价格“补贴大战”愈演愈烈,中国烹饪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多个行业协会接连发声,呼吁平台规范低价补贴竞争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秩序。
7月15日,中国烹饪协会发文指出,2025年1-6月全国餐饮收入、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同比大幅下降,其中外卖平台“价格战”式的补贴竞争是重要诱因之一。
该协会明确要求平台规范补贴行为,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一方面需界定补贴边界与合法性,严禁平台和商家以成本价开展“百亿补贴”等恶性竞争活动,防范不正当竞争风险;
另一方面应优化平台与商户共担补贴的分担机制,合理设置补贴比例,切实减轻企业经营负担,保障其合理利润空间。
同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向全体会员及相关企业发出倡议,呼吁联合抵制价格战引发的“内卷式”恶性竞争。
该协会强调,平台企业不得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实施“强制行为”,包括严禁以“流量倾斜”“搜索降权”等方式胁迫商家参与价格战补贴,严格禁止实施“二选一”“独家合作”等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
同时,要求平台在APP显著位置持续公示补贴规则及算法准则,切实保障商家的自主经营决策权和自由定价权。
该倡议书引发地方协会积极响应。同日,贵州遵义红岗区餐饮行业商会发布《关于呼吁外卖平台停止“内卷式”补贴和不正当竞争的倡议书》,
明确指出美团、淘宝闪购等外卖平台近期发起“0元购”“满18送18”等极端补贴形式,挑起外卖市场低于成本价格的恶性价格战,导致行业经营秩序混乱、生态失衡,大量企业陷入“不参与无流量,参与则亏损”的恶性循环。
为此,商会提出三点倡议:
其一,停止非理性补贴,回归价值竞争;
其二,保障商家合法权益;
其三,共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将竞争焦点转向食品安全提升,公开承诺不实施商业诋毁、虚假交易等违规行为。
呼吁外卖平台停止价格战的不仅有行业协会,还有多位连锁餐饮创始人。
嘉和一品董事长刘京京公开表示,平台不应裹挟商家参与巨额补贴,避免迫使商家降低经营底线,补贴大战应通过政策明令限制;
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认为,外卖大战虽带动消费热情,但也给商家带来诸多经营问题。
02
“外卖大战”硝烟里,
中小商家成了最痛的那块“垫脚石”
业界始终存在这样的疑问:"外卖大战中的补贴究竟是平台的让利,还是对商家的掠夺?"在我看来,中小商家无疑是这场战役中最受伤的群体。
据九派新闻报道,餐饮从业者李先生参与外卖补贴战后,门店利润预估跌幅20%-30%。
凤凰网财经披露,平台标榜的10元折扣中,平台仅承担1元,商户实际需补贴7元,众多中小商家已晒出"血泪账本"。
财联社记者调查发现,江苏某炸串店长表示参与补贴战后收入大幅缩水,利润被严重摊薄。
中小餐饮店的亏损现象正在全国范围内持续蔓延:
北京某饺子馆外卖订单占比达70%,但利润已暴跌至40%;
杭州某外卖日销量突破1600单,但在扣除平台服务费及原料成本后,剩余资金支付完工资已无盈余;
河南某螺蛳粉店在补贴大战期间虽订单爆增,但每单毛利仅剩0.49元,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被迫停业。
为何“外卖大战”,中小商家最苦?
1、首先,中小商家抗风险能力薄弱,难以承受补贴成本的持续挤压。
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依托资金储备、规模效应及供应链优势,能够通过短期亏损抢占市场份额,而中小商户则陷入"亏不起"的困境。
这类商户多为夫妻店或个体经营,资金储备有限、利润空间狭窄,补贴成本最终完全转嫁至商家承担。
以平台补贴机制为例:标称10元补贴中,平台实际承担3元,商户需倒贴7元;"满18减18"活动中,平台仅分担3-5元,剩余13-15元由商家负担。
因此,短期亏损尚可通过压缩开支勉强维持,但长期持续将直接危及中小餐饮店的生存根基。
贵州遵义某米粉店经营者测算显示:参与"满20减15"活动后,单碗成本8元的米粉售价5元,扣除3元平台佣金后每单亏损6元,"月均亏损近2万元,最终被迫关店"。
就如北京嘉和一品创始人刘京京在社交平台上感叹外卖大战:“商家不参加补贴活动,就没有流量,而被迫参加了,来的又是赔本赚吆喝的羊毛单,员工快累趴了,餐厅也快赔干了。”
2、其次,中小商家缺乏议价权,只能被动接受平台规则。
平台掌握流量分配的绝对话语权,中小商家若不参与补贴活动,会被平台降低曝光量,甚至从用户首页“消失”;而参与则意味着接受平台制定的补贴比例、活动规则,几乎没有谈判空间。
反观大型连锁品牌,凭借门店数量、订单规模,能与平台协商更低的佣金比例或补贴分摊方式,甚至争取到额外流量扶持。
比如某连锁汉堡品牌就能与平台约定“补贴成本各担30%”,而隔壁的夫妻汉堡店却被要求承担70%,这种不对等的规则让中小商家只能“被内卷”。
3、再者,中小商家运营能力难以适配补贴引发的运营乱局。
尽管补贴能在短期内刺激消费、提升外卖订单量,但"突发性促销活动"与"无序竞争规则"严重扰乱商户的经营节奏与运营逻辑。
其一,不可预测的促销活动打乱正常备货与人员配置。上海某面馆老板娘反映,平台突然推出"0元购"活动,单日订单量激增至300单(日常仅60单),后厨3名员工因超负荷工作导致中暑,且因出餐延迟引发10余起顾客投诉。"差评罚款金额超过订单收益,老客户满意度也大幅下滑。"
其二,补贴导致外卖订单占比失衡,堂食业务萎缩。拥有十余年餐饮从业经验的李先生透露,往年7-8月线下门店进入旺季时,堂食与外卖比例约为7:3;而今年补贴大战期间,外卖订单占比飙升至70%,堂食业务量急剧萎缩。
4、最后,低价竞争会摧毁中小商家的生存根基。
对于中小店家来说,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是“性价比”和“特色”。若是持续降价,中小商家的核心竞争力自然会被削弱。
若是持续坚持降价,商家为了维持利润,自然会顺势降质,以此来平衡微薄的利润和成本。
更严重的是,一旦顾客形成了“低价预期”,小店家常年积累的“性价比”和“特色”之间的平衡壁垒就会被打破,这不仅会损害老顾客的信任,而且当价格战停止后,新顾客也难以留存。
如此一来,中小商家便会陷入“低价-降质-流失顾客-更低价”的死循环。
03
外卖大战围城下,
中小餐饮店破局指南
在2025年白热化的外卖大战中,中小商户需在平台补贴内卷、订单量暴增与利润压缩的多重压力下寻找生存空间。
1、定价破局:跳出“补贴陷阱”,用分层策略守住利润底线。
面对平台“满25减21”“0元购”等极端补贴,商户需警惕“赔本赚吆喝”。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分层定价,避开全品类补贴陷阱。不盲目参与平台“满20减15”等极端补贴,而是将菜品分为“引流款”“利润款”“形象款”。
如用1-2款低成本引流款参与平台活动,吸引流量;利润款设置“满50减8”等温和满减,确保每单毛利率不低于20%;形象款不参与补贴,维持原价,塑造“品质标杆”。
其次,结合食材价格、订单密度、配送成本实时调整价格。早高峰针对上班族推出“快捷早餐包”;晚高峰对库存较多的菜品(如卤味、凉菜)打8折,避免食材浪费;深夜时段加收1-2元“夜间服务费”,覆盖人工和配送溢价。
最后,用“价值可视化”替代“低价内卷”。在菜品详情页标注食材来源(如“本单使用XX农场直供青菜”)、制作工艺(如“现熬6小时骨汤”),让消费者感知“贵有贵的道理”。
2、私域筑墙:把平台客户变成“自己人”,降低流量依赖。
平台流量成本攀升背景下,私域流量成为稳定业绩的“安全垫”。
如通过“扫码点餐送小菜”“外卖包装印社群二维码”等方式,将平台新客导入私域,再通过“会员积分+分群专属折扣”提升复购率;
筛选消费频次Top10%的用户组建“VIP品鉴群”,提供新品试吃、生日免单等特权,提升单客年消费额;通过“邀请有礼”机制,老客推荐新客可获N元奖励或优惠,实现社群裂变。
3、借势破局:跟着监管与协会走,争取公平话语权。
市场监管总局已约谈三大平台,要求规范促销行为,商户可借此机会,加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组织发起的抵制低价倾销倡议,推动平台降低佣金比例、限制强制补贴。
此外还可以盯着政策窗口,用合规性争取资源倾斜。关注市场监管总局对“平台二选一”的查处动态,保留平台“不参与补贴就降权”的证据,必要时投诉维权。
同时申请平台“中小商户扶持计划”,如美团“繁盛计划”的供应链补贴,可降低10%食材采购成本。
4、创新场景融合,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首先,短视频+外卖联动。如火锅店通过抖音直播后厨炒料过程,搭配“9.9元锅底券”引流,同时推出“火锅食材包+底料”外卖套餐;一些水饺店在抖音直播“现包水饺全过程”,搭配“9.9元抢10元代金券”引流,同步推出“生水饺外卖套餐”。
其次,线下反哺线上。如无锡百家乐炸串坊通过外卖平台积累年轻客群后,在线下门店设置“外卖好评兑换小食”活动,带动堂食客流量增长。
04
当补贴退潮,
餐饮人该守住什么?
这场席卷行业的外卖补贴大战,本质上是一场用短期流量透支长期生态的博弈。
当中国烹饪协会的警示、遵义商户的关店账本、刘京京们的呐喊交织在一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小商家的生存困境,更是整个餐饮行业对“良性竞争”的迫切呼唤。
平台需要明白:真正的即时零售生态,不该是“流量独大”的霸权游戏,而应是商家、平台、消费者三方共赢的平衡木——合理的佣金、透明的规则、共担的责任,才是持续增长的基石。
而对百万餐饮人来说,破局的关键或许不在“对抗补贴”,而在“穿越补贴”:用分层定价守住利润红线,用私域流量筑牢生存底盘,用价值竞争替代价格内卷。
就像那些在风浪中站稳脚跟的商户——他们不依赖平台的“百亿补贴”,却靠一碗现熬骨汤、一份社群专属福利、一次线下体验活动,把顾客变成了“回头客”,把门店变成了“社区地标”。
当补贴的潮水退去,能留在沙滩上的,一定是那些守住品质、尊重规律、懂得与时代共生的餐饮人。毕竟,餐饮的本质从来不是“谁更便宜”,而是“谁更值得”。
结语:
外卖补贴大战虽然短期内刺激了订单增长,但长期来看损害了商家、骑手和消费者的利益,并可能影响食品安全和市场秩序。
监管部门的介入和行业组织的呼吁,标志着这场“内卷式”竞争或将告一段落,未来市场有望回归更健康的竞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