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公司 > 深度 > 正文

荟聚「被卖」,英格卡不想出局?

赢商网_付庆荣
摘要:资产结构呈现 “高投入-长周期-稳收益” 三重特征


摆上交易桌的荟聚

撰文|黎浩然、苏珊

主编|付庆荣

头图来源|项目官方


扎根中国内地16年,英格卡集团的高光时刻,这两年集中爆发。

2025开年,北京西红门荟聚,取代连续“霸榜”4月之久的朝阳合生汇,登顶北京人气商场TOP1。

往前数,去年9月,投资80亿元、英格卡中国单体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上海荟聚,闪亮登场,开业百日斩获300万客流,71%首店占比创下沪上商业新纪录;4月,西安荟聚入市,据报道,首日开业客流量23万人次,达到近年西安购物中心天花板。

加速前进的英格卡,却在这8月给按下暂停键。有知情人士透露,英格卡正计划打包出售国内的10座荟聚购物中心。

对此,赢商研究中心求证英格卡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目前还没有收到任何这方面消息”。同时,赢商研究中心多方调研,多位专家表示,市场上有类似承诺安排的,目前回报率约定在5.5%-9%区间。

以“宜家蓝盒子+mall”的独特形态存在,英格卡开发的荟聚,是中国商业地产圈外资mall的典型样本之一。

蛰伏十数年后,它为何会在进入密集开业期的当下,急流勇退?


01

无锡、北京、武汉三子

叫价160亿


据市场公开信息,首批出售的项目,是位于无锡、北京、武汉的三座购物中心,涉及资金160亿元,接盘方为险资。

上述三个项目,是英格卡于中国内地较早开业的购物中心,运营至今均已超过10年时间。

消息提到,接盘方为泰康人寿领投的基金,基金总规模80亿元,泰康人寿认购30亿元,其他参投方包括中银三星、中宏、友邦、大都会人寿等险资,共计认购30亿元。

同时,英格卡将认购基金的劣后级,出资约20亿元。此外,出售总代价当中,剩余的80亿元拟采用银行融资的方式获取。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交易各方仍在沟通合作条款和细节。从消息来看,出售完成后,项目的运营权仍在英格卡手中,且其承诺投资期间,保险机构的回报率将接近7%。

赢商研究中心多年来持续跟踪零售商业地产大宗交易市场,充分感受到,大宗交易市场是商业地产投资情绪的晴雨表,反映出商业大宗资产的供求关系和市场预期。

《万达、印力、银泰百货…“百亿级资产包”被谁买了? | 2024年大宗交易盘点》一文中,赢商研究中心曾明确指出当下零售商业地产的大宗交易特点:

一是,风险偏好保守,头部项目才能够顺利交易。

二是,典型买方市场,由金融机构主导。

显然,此次传闻的交易,严格符合上述特征。

之于英格卡集团,选择优先出售无锡、北京、武汉三座荟聚购物中心,主要基于以下综合考量:


运营时间与成熟度优势

无锡、北京、武汉项目是英格卡在中国内地最早开业的三个购物中心(无锡2014年、北京2015年、武汉2015年),运营时间均超10年,已进入稳定盈利期。

成熟项目拥有长期运营数据(如出租率、客流量、销售额),估值模型明确,更易获得险资认可。而福州、西安、上海等7个新项目仍处培育期,现金流不稳定,估值难度高。



财务与战略回血需求

目前,英格卡面临双重压力——宜家零售业务下滑、7个新项目需长期输血(如上海荟聚投资80亿元)。出售三个成熟项目,其可一次性回笼大额资金,用于支持新项目开发及债务偿还。

通过保留运营权(承诺险资7%年化回报),英格卡实现“资本持有方+专业运营方”角色分离,降低重资产负担,聚焦品牌管理与流量转化。


交易可行性与险资偏好

泰康、中宏等险资近年密集收购一线/强二线城市商业地产(如万达广场、佛山岭南天地),偏好租金稳定、抗通胀的资产。无锡、北京、武汉项目均位于高能级城市核心区,符合险资配置需求。


铺垫未来资本化新路径

成熟项目现金流稳定(如北京荟聚出租率98.2%),符合公募REITs底层资产要求。出售给险资后,可通过运营提质(如引入奢侈品牌、升级会员体系)进一步拉升估值,未来打包为消费REITs上市,实现资本利得倍增。


02

荟聚的资产底色

与转型思考


英格卡选择无锡、北京、武汉作为首批出售项目,本质是“以成熟资产换空间”的策略。

短期看,快速回血大笔资金,缓解新项目投入与零售业务下滑压力;中期,其保留运营权锁定管理收益,轻资产化降低风险。

放眼长期,可借力险资资源与REITs通道,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若后续7个新项目培育成熟,可能复制相同退出路径,形成“开发-运营-资本化”的闭环循环。

目前,英格卡在内地开发了10个荟聚,且均为重资产开发。相较于一批采取基金模式的国外同行,英格卡一直坚持了重资产的路线。早前,时任英特宜家购物中心集团中国区总裁丁晖就表示,“我们是更注重长期投资回报的公司,而非短期的财务回报。”

2009年,当时还叫英特宜家购物中心集团的英格卡以重资产的模式入局中国,于无锡、北京、武汉开发首批购物中心项目,总额超过100亿元,总租赁面积超过53.3万平方米。彼时,上海首个宜家家居已开业11年,这一笔100亿的投资超过宜家在中国投资的总和。

2014-2015年间,无锡、北京、武汉三个荟聚开业,均为超15万㎡的大型项目。超大的体量,意味着超长开发周期(超过5年),这在当时高周转的中国市场显得有点另类。

在这三个荟聚中,主力店几乎是固定模式——宜家蓝盒子、苏宁电器、金逸影城、欧尚超市。凭借宜家家居强大的引流能力,以及标配超大免费停车位(北京荟聚有7000个停车位,无锡和武汉有5-6000个),它们活得相当滋润,从未缺乏客流。

2016年,英格卡集团业务重构。2017年,其在中国首个商业综合体项目长沙开工,重金投资约40亿元,包含长沙荟聚购物中心、湖南首家宜家家居、以及“荟聚之光” 商务公寓。

此后三年间,英格卡集团内部经历了数次业务梳理,在外部亦面对着线上电商、线下竞争对手的双重冲击,宜家净利润于2018年出现14.8%的同比下滑。

利润承压,荟聚另探新路,从郊区走入市中心。当时已纳入计划的大型荟聚(长沙、西安、上海)继续建设,但未来新项目开始配合宜家的市中心策略,转向小“荟聚”。

2021年稍早开业的福州荟聚则代表了荟聚“城心化”、“小型化”的路线。其后数年间,这种小“荟聚”又开到了南宁、昆明和合肥。

至此,荟聚在中国内地的十子,皆已成型,且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


重资产主导,梯度差异显著

10座荟聚总投资额超270亿元,单体平均投资约27亿元。

早期项目(无锡/北京/武汉) 投资相对较低,但运营超10年,已进入成熟期。除成熟项目外,福州、西安、上海等7个新项目处于运营初期,资金回流周期长,需持续投入。


核心城市全覆盖,产品迭代升级

10座荟聚覆盖一线(北京/上海)、强二线(武汉/西安等) 及省会城市(南宁/昆明等),形成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网络。

早期项目(如北京、武汉)位于城市新兴区域(如北京南城),依托交通枢纽(如无锡项目毗邻地铁)引流。新项目(如上海、西安)升级为综合体形态,融合办公、绿电等多元业态。

与此同时,产品代际演进。

第一代(2009-2015):纯购物中心(无锡/北京/武汉),侧重家庭客群与北欧设计。第二代(2021起):长沙/西安项目,加入商务公寓(“荟聚之光”)或文化融合(西安“聚宝盆”造型);上海项目首创“购物中心+宜家+办公楼”模式,获LEED/WELL绿建认证,定位长三角地标。

综上可知,荟聚的资产结构呈现 “高投入-长周期-稳收益” 三重特征。

若轻资产转型成功,英格卡或可实现资产轻化,可更聚焦品牌输出与体验创新(如首店经济、进场零售),但其核心壁垒仍在于重资产时期积累的运营know-how,以运营能力而非资产规模定义商业价值。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