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优鲜困局:网曝员工「就地解散」后,北京、上海等部分地区已无法下单
作者:杨雪
编辑:tuya
出品:财经涂鸦(ID:caijingtuya)
7月28日下午,网传一份录音和聊天截图显示,有自称每日优鲜的员工称,公司突然召开线上会议,“由于投资款没有及时到账,绝大多数同事的工资会暂缓发放,公司也可能会寻找其他变现途径。此外,大部分人的工作就截止到7月28日,7月的社保公司承担,8月份开始就需要员工自理公积金和社保。”
对此,每日优鲜官方回应称,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公司对业务及组织进行调整。次日达、智慧菜场、零售云等业务不受影响。由于业务调整,部分员工离职,公司目前正积极寻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员工权益。
受上述消息影响,每日优鲜美股开盘跳水,一度大跌达50%。截至23点,股价报于0.13美元,跌44.92%。总市值也跌至3000万美元左右。
《财经涂鸦》注意到,28日晚间,每日优鲜App在北京、上海多地已无法下单。虽然仍有商品展示、可加入购物车,但在结账页面出现“抱歉,本单购买的商品在当前地址下无货”。尽管尝试更换了多个地址,仍然无法完成购买。与此同时,在线客服页面显示暂无客服在线,客服电话也无人接听。
《财经涂鸦》联系每日优鲜此前负责公关的一位员工,对方称“已离开不到半年”。
28日上午,每日优鲜App首页置顶了一项服务变更通知。通知显示,配送时间由原来的最快30分钟送达,改为仅最快次日达,全国范围均可配送费。商品详情页则提示,因疫情订单可能延迟,预计1-4天送达。
目前,每日优鲜App开屏弹窗页中仍有“最快30分钟达”的字样。在每日优鲜平台内咨询相关服务为何关闭时,会得到一致的回复:因业务调整,暂无极速达业务,可关注APP中云超特卖产品进行选购,云超特卖最快次日达。
对于消费者而言,及时送达是他们选择生鲜电商的重要原因。每日优鲜财报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平均每份订单交付的时间分别是37和36分钟。此次关闭快速送达服务,标志着这家生鲜电商平台放弃了赖以起家的前置仓模式,业务模式迎来了重大调整。
此前7月14日,每日优鲜发布公告称,与山西东辉集团达成股权战略投资合作协议,东辉集团计划向每日优鲜进行价值2亿元人民币的股权投资。然而因为每日优鲜是美股上市公司,这笔钱“救命钱”属于境外投资(ODI:Oversea Direct Investment),需要先置换成美元,目前还未到账,也存在撤回投资的可能。
据天眼查App显示,每日优鲜的主体公司为北京每日优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7月18日发生工商变更,联合创始人曾斌卸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经理,新增孙玉英为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经理。并且,除了曾斌,每日优鲜创始人兼CEO徐正、每日优鲜副总裁李漾、每日优鲜智能生鲜市场业务负责人孙原、每日优鲜CFO王珺等一众高管也从公司主要人员中退出。
公开资料显示,每日优鲜成立于2014年10月,成立6年先后完成了11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10亿元。2015年5月,其开始推行前置仓模式,上线2小时极速达业务,并一度提升到了最快30分钟,是最早推出前置仓模式的生鲜电商。
此前,每日优鲜也曾在预制菜领域进行布局。据「明亮公司」今年1月报道,每日优鲜预制菜负责人称,2021年平台预制菜销量同比增超300%,整个预制菜自有品牌和第三方品牌占比大概在2:8。
2021年6月,每日优鲜以13美元/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生鲜电商第一股”。不过上市后股价却不如人意,一路下跌至今年4月20日的1美元以下,6月正式收到纳斯达克的“退市”通知函,180天后很有可能将从纳斯达克退出。
据其财务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5.5亿元、60亿元、61.3亿元;GMV(商品交易总额)则从2018年的47.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76.2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2.3亿元、29.1亿元、16.5亿元,持续亏损的趋势未得到扭转。
今年7月5日,每日优鲜在官网发布了审计委员会主导的独立内部审查结果。此次审查确定了次日达事业部2021年部分交易存疑,有未公开的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缺乏配套的物流信息等。而在审查结束后,每日优鲜也调整了财报。其在2021年前三季度的净收入由15.30亿元、18.94亿元、21.22亿元,减少至13.73亿元、16.38亿元、18.58亿元。每日优鲜随后发布了2021财年的营收预期,预计亏损37.37亿元至37.67亿元。至今仍未公布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