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旗下第一支人民币基金诞生,目标规模约20亿元
作者:曹玮钰
外资GP在继续加磅人民币市场。
投中网独家获悉,LV旗下私募基金L Catterton刚刚完成首支人民币基金的首关,规模在10亿左右。据悉,本期人民币基金的目标规模约在20亿元。
在消费主题遇冷、人民币募资难以及美元基金处境尴尬的大环境下,L Catterton在中国的第一支人民币基金算是交出不错成绩单。L Catterton的基金管理规模达到330亿美元,折人民币超2400亿元,已是全球体量最大的消费私募基金。
本支基金盘子定在20亿元,相较本土的消费基金,比如刚刚官宣25亿人民币的黑蚁,肯定不算小,但相较L Catterton的体量,20亿的规模肯定算不得“激进”。
毕竟这是第一步,不好说策略上算小步快跑还是保守,但有一点比较肯定,这是L Catterton在中国市场的加码。L Catterton定位是PE基金,历来擅长控股收购和buyout,如今增设人民币基金,就在中国实现了全周期、双币种的布局,投资触角可以伸得更早更广,出手选择更多。
LP阵容挺契合定位。据悉,本期LP包括两类:一是成都某地方财政出资平台,二是数家海外及中国本土消费品牌公司,具体名称尚不得知,暂且概括为全消费产业的LP阵容。至于如何契合,容后细表。
本期基金定位VC基金,超过半数将投资于"0到1"及"1到10"阶段的早期公司,其余投资于"10-100"阶段的成长期公司,主要面向出海、美妆个护、食品饮料、宠物、医疗健康、消费科技、新零售和服装时尚八大细分赛道的品牌机会——上述赛道基本与L Catterton美元基金的方向重合,基本是投资策略的延续,除了"出海"是人民币基金稍有差异化的布局,这也是这几年他们投资中国品牌时主打的差异化竞争力。
以上都是基础信息,接下来,我们讨论几个L Catterton本期基金的具体问题:
1.为何选在此时发力中国市场?
2.为何必须要做人民币基金?
3.外资基金在投资策略、决策机制、募资能力各方面玩得转人民币吗?
4.LP为何选了成都的投资平台?
5.消费赛道又有机会了?
加磅本土化,加磅中国
L Catterton进入亚洲和中国市场已经超过十年,为何直至今日才发力人民币?在讨论问题之前,我们先解决讨论问题的基础,厘清一些过往误读。
L Catterton由两家基金于2016年合并而来。分别是覆盖北美和拉美的美国消费私募基金Catterton,以及覆盖欧洲、亚洲私募股权和房地产业务L Capital,该基金属于LVMH集团和伯纳德阿尔诺家族控股公司阿尔诺集团。
合并之后,L Catterton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消费私募基金。如今,L Catterton在全球拥有9个投资平台,17个城市设有办事处,拥有超过190名团队,累计投资超过250笔。
很多人误以为L Catterton是LV集团的CVC,但LV集团拥有自己的战投部。官方将二者的关系描述为"战略伙伴关系",在品牌、市场、人才和项目等层面有所协同。比如2021年L Catterton控股了德国百年鞋履品牌Birkenstock,今年Birkenstock就与Dior(LVMH集团旗下品牌)合作了一款联名鞋履。
L Catterton的定位更像一家背靠LV集团资源的财务投资机构,而且从布局来看,主要投向是大众消费。翻看L Catterton近期的出手记录,今年3月,基金投资了英国麻薯冰淇淋品牌Little Moons,领投美国人工培育三文鱼初创公司Wildtype,收购了美国轻型露营制造商Taxa Outdoors。在中国市场,除了喜茶和元气森林,L Catterton今年独家投资了高端宠物食品品牌伯纳天纯。据悉,L Catterton接下来即将完成几个食品饮料、宠物、出海等方向的项目融资。
L Catterton在中国市场年头不短,但坦白讲,存在感不强,成绩也不算亮眼。投资丸美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以及在最抢手的阶段投到元气森林,算是为数不多的知名案例。某种程度来说,这只全球最大的消费私募基金,系统性错过了一波中国新消费浪潮。
外资基金在中国市场投资错失,不算罕见,原因通常也有很多,比如误判市场、沟通机制不畅、核心团队没有充分本地化、行事不接地气等等。具体原因本文不做深究,但L Catterton显然意识到了问题,于2020年对亚洲团队进行一场"换血",任命前TPG就职的陈悦为亚洲区联席负责人、基金管理合伙人及首席投资官,并在北京增设办公室。
据投中网了解,目前L Catterton中国地区的团队规模约为30人左右。
在L Catterton的第一期人民币基金,我也从方方面面看到了本土化的努力。
首先,募资策略的突破。
据多家媒体报道,在团队换血次年的2021年,新团队开始筹备第一支人民币基金。人民币基金将完全由中国团队独立募资和决策,大大降低与海外IC的沟通成本。这一点非常重要,投资的跨文化沟通并不容易,这是外资基金在中国开展动作常被"卡脖子"的痛点之一。
其次,募资的姿态比较接地气。
通常来说,基金首关的LP阵容是显相对密切、协同度较高的伙伴伙伴。L Catterton首关,产业LP阵容我不意外,但和成都方面的绑定很值得探讨。
一来,说明L Catterton团队不同于一些美元基金,既不善于也不积极和政府打交道,整体姿态积极。
二来,背靠全球第一奢侈品集团的投资机构,将首支人民币基金落在成都,乍一看让人惊讶,但细想也很合理。世邦魏理仕一份报告显示,从全球消费资源聚集能力来看,成都是国际品牌拓展内地市场的首选。从公开数据上看,成都早已是仅次于上海和北京的"中国奢侈品消费第三城",最新的城市定位也是朝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奔的。
除了奢侈品消费重镇,成都也是颇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成都处于辐射西南的中心位置,拥有天然的享乐文化,独特的消费氛围,密集的年轻人和高收入群体,不论人口密度还是消费能力,成都都是一块质地优良的待垦市场。
近年来,政府和地方在"资本招商"发力较大,想必成都也看中了和世界级品牌互动以及优质消费企业落地的机会。据了解,二者的合作偏向"战略性色彩",合作条件并不苛刻,大概是一场"双向奔赴"。
再来,在退出层面,L Catterton想必也放了本土考量。
有了人民币基金,也相当于多了A股这条退出通道。暂且不论跨地上市的现实难度,参照过去几年消费品牌的上市路径和股价表现,美股和港股并不占优,A股对消费品公司反而买账。
更进一步,除了背靠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 Catterton已在全球消费市场耕耘30余年,投资项目超过200个,二者天然构成了一张产业生态网,加之相对成熟的品牌管理理念和buyout运作能力,L Catterton投资项目的退出大概率不会局限于IPO一条路。
总之,尽管大环境不确定性强,但我们依然看到包括新加坡GP祥峰和L Catterton这样的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积极试探,力求突破。尽管募资不易,规模也称不上巨量,但大方向都是做多中国。放在当下投资环境,毋庸置疑是喜闻乐见的。
消费投资的PTSD
过去这一年,中国消费投资市场的表现,恐怕让所有参与者怀疑人生——一瞬间"消费投资凉了"成了市场共识,消费主题成了GP和LP避之不及的"过街老鼠"。
在这种时刻,"非共识"的市场信号值得细品,比如L Catterton这只人民币基金,还有一周之前黑蚁刚刚宣布的刷新规模记录的25亿人民币募资。两家机构分别是全球巨头和本土头部消费机构,至少说明,市场依然有人愿意为中国消费故事买账。
借这个时机,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消费投资市场。
过去几年的消费投资"过山车",或者可以总结为"一场游戏一场梦",投资的游戏,"市梦率"的"梦"。
在今年投中峰会唯一一场消费圆桌,几家有头有脸的消费机构投资人士气不高,但一个共识是:消费行业和消费投资是两码事。消费依旧是长坡厚雪的赛道,中国依旧是全球第二大人口、可支配收入持续上市的市场,这些因素没有变过。局部变化是包括直播电商等新渠道的变化带来了一些新机会,让新品牌有机会沾染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色彩,这让一些投资人走上了烧钱冲增长的老路,携着海量资金卷起了整个消费赛道。
吃掉陡峭的增长曲线,这是VC的底层逻辑。有幸运者在这场游戏中及时抽身,吃到了所谓增长红利,但抄在半山腰乃至估值倒挂的投资人大有人在——其实在科技、toB存在,也有类似的水土不服色彩。
核心是大家忽略了一个fundamental的问题,消费不是"基础设施"的生意,没有winner takes it all,消费从来都是个分散的、线性增长的生意,品牌和产品需要漫长的时间沉淀,是个非常长线的操作。一位资深消费投资人指出。
我翻了一下宝洁、联合利华、玛氏几家消费巨头的成立时间,分别是1837年、1929年和1911年,成立均超过100年甚至快200年了。而一只消费基金的周期只有10年左右,中国消费巨头的培育还有很长时间要走。
目前,随着整个市场正在回归冷静和朴素,消费投资有一个新趋势也愈发凸显——产业LP和消费GP的绑定越来越深,财投LP正在远行。L Catterton这期基金如此,包括我们之前报道过正心谷与泡泡玛特、苏泊尔、完美日记、七匹狼等产业LP成立消费基金也是如此,这两年消费公司做LP乃至直投的例子也越来越多。
一位投资人指出,某种程度,财投LP和消费投资存在一些不适配。好的消费公司不需要太多轮次融资,或者说开放融资的好消费企业不会太多,他们通常很快就能自转起来,资金不再是刚需,产业资源才是抓手。另外,财投的"择时性"太强了,这与消费增长逻辑存在错配。
近期偶尔听到"消费复苏"的声音,经与市场最敏感的消费FA求证,结论是,没有明确迹象能佐证这一点。但种种信号显示,当下这个非共识的年份,或许是个客观的布局时机。玩家数量降至低谷,不少综合型基金把消费team"团灭",市场不再拥挤,随着融资意愿降低,消费投资已经变回"买方市场"——资产价格正在回落,消费项目大面积自降估值。已经听闻老练的投资人在默默抄底,正如2020年的那一年。
在这种时刻,手握子弹的消费投资机构,处境大概比之前好得多,比如黑蚁,比如L Catterton——已经投资30余年穿越数个周期,带着时光机的视角,接下来表现值得期待。